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是以克隆性恶性T细胞的皮肤浸润为特征的淋巴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其通常呈惰性,但晚期呈侵袭性。由于目前对疾病发病机制的认识尚不充分,故CTCL的有效治疗手段有限1 1,仍存在未被满足的需求。普拉曲沙是新一代叶酸拮抗剂,自2024年1月成功在华商业供货后,全国多地开出处方,本期医脉通特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李登举教授结合一例真实世界病例,分享普拉曲沙联合疗法在我国CTCL患者中的疗效结果。摘要: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是以克隆性恶性T细胞的皮肤浸润为特征的淋巴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其通常呈惰性,但晚期呈侵袭性。由于目前对疾病发病机制的认识尚不充分,故CTCL的有效治疗手段有限
医脉通:
CTCL是一种罕见的T细胞恶性肿瘤,能否请您介绍一下CTCL的疾病特征?
李登举教授:
CTCL发病率较低,已于2023年9月被我国《第二批罕见病目录》收录。CTCL病程较长,整体类似慢性病;但具有异质性,包含多种亚型,不同亚型间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特征、遗传学特点差异较大。其中蕈样肉芽肿(MF)最常见(占比>60%);其次为原发性皮肤CD30+淋巴增殖性疾病,包括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pcALCL)和淋巴瘤样丘疹病(LyP)(分别占比8%、12%);另外Sézary综合征(SS)与红皮病型MF具有相似的临床表现,约占CTCL的2%2。
MF分为早期和进展期,早期表现为皮肤红斑或斑块,可持续多年而无进展;进展期MF表现为全身多发皮肤结节、肿块,可出现红皮病,伴有外周血、骨髓及内脏受累。SS是一种侵袭性CTCL亚型,经典表现包括红皮病、广泛淋巴结增大、外周血存在大量Sézary细胞2。
不同类型CTCL患者的预后因疾病亚型和分期而异,多数患者在早期表现为惰性病程,预后良好,其中pcALCL、LyP以及早期MF患者的5年生存率均较高,分别为≥83%、≥90%和88%。但约30%的早期MF患者会于10年内逐渐发展为进展期,进展期MF患者的5年OS率仅为18%。进展期MF和SS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预后相似2。
医脉通:
近年来,国外已积累了较多普拉曲沙治疗CTCL的真实世界疗效数据,能否请您解读一下相关研究?
李登举教授:
CTCL的治疗取决于疾病所处阶段,疾病早期通常采用皮肤定向疗法,而全身治疗用于复发或肿瘤侵犯更广的患者3。在进行治疗决策时,2024 v1版NCCN指南建议基于疾病分期并首选耐受性良好、副作用较小的药物4一项美国真实世界研究在既往接受过≥1次全身治疗的CTCL(包括MF、SS或pcALCL)患者中评估了普拉曲沙(15 mg/m)的疗效(n=29)。结果显示,总有效率(ORR)为45%;最常见的3级不良事件为黏膜炎(17%)。一项回顾性研究分析了27例R/R CTCL患者接受普拉曲沙(剂量范围:10-30 mg/m)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ORR为57%,疾病控制率为85%;预防性给予亚叶酸钙不会影响疗效,且可降低黏膜炎的发生率。此外,在一项针对CTCL的病例报道中,患者有2年IIA期MF病史,因全身红皮病和瘙痒再次就诊时,疾病已发展为SS(IVA2期)。遂予以普拉曲沙(30 mg/m)序贯移植的方案,患者接受4个周期普拉曲沙治疗后达部分缓解(PR),且后续顺利完成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该患者移植一年后复查示完全缓解(CR),并回归了正常的社会生活2 3 2 5 2 6。总体而言,国外数据显示,普拉曲沙在R/R CTCL患者中展现出了较高活性,且安全性可耐受,可助力更多患者获益。
医脉通:
您及团队之前完成了一例CTCL患者的治疗,能否请您分享一下该患者的诊疗经过?
李登举教授:
患者一般情况
患者女,72岁。主因“左下腹疼痛1周,发现白细胞增多1天”就诊。
现病史:患者3年余前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皮疹就诊于WH某医院,行皮肤活检后示T细胞淋巴瘤,遂于2021-2023年期间多次行化疗以及信迪利单抗、维布妥昔单抗(BV)等治疗,皮疹仍反复发作。
2023-04-05患者就诊于GZ某附属医院,病理会诊示符合T细胞淋巴瘤,考虑SS与MF相鉴别。免疫组化示:CD3+,CD5+,CD4+,CD30部分+,CD8-,CD20-,CD79a-,CD7-,CD15-,Perforin-,Langerin-,CD56-,CD1a-,TIA1-,EMA-,Ki-67(约60%+)。骨髓流式细胞学示:淋巴细胞比例增高,T淋巴细胞比例约97.5%,余未见异常。PET/CT示:全身皮肤弥漫增厚并皮肤、部分皮下多发结节,代谢活跃,全身多发肿大淋巴结,代谢活跃,脾脏稍增大,代谢增高,以上考虑淋巴瘤累及。予以化疗(吉西他滨+脂质体阿霉素)以及抗感染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
2023-05-01起予5个周期BV+3个周期西达本胺治疗后疗效欠佳;遂予莫格利珠单抗治疗,6个周期后因皮肤弥漫性结节、溃烂进行性加重停药。2024-05-03起继续予BV及激素治疗,2个周期后因出现下肢麻木、行走、站立障碍,遂停用BV。2024-06-05予1个周期米托蒽醌脂质体+西达本胺治疗,患者再次疾病进展,全身广泛皮肤肿瘤侵犯伴溃烂,间断高热。2024-08-26为求进一步诊治就诊于我院。
既往史无殊。
辅助检查
血常规:WBC 3.59×10/L,Hb 74g/L,PLT 170×10/L,NEU 2.53×10/L,LYM% 12.8%,Mon# 0.45×10/L,Eos% 3.9%,Eos# 0.14×10/L,RDW-CV 15.7%,RDW-SD 52.8fL,RBC 2.32×109 9 9 9 9 12/L。血生化:LDH 614U/L。
肝功能:ALT 7U/L,AST 28U/L,ALP 67U/L️,GGT 22U/L️,TP 60.2g/L,ALB 30.0g/L,GTB 30.2g/L,DBIL 4.9ummol/L,IBIL 6.5umol/L。
临床诊断
皮肤T细胞淋巴瘤
治疗经过
2024-09-03起予3个周期BV(每3周一次)+普拉曲沙(每周一次)治疗,同时补充叶酸、维生素B12以预防不良反应,并辅以抗病毒、纠正电解质等治疗。第2周期治疗期间患者无发热,生命体征平稳,伴局部破溃分泌物渗出,于专科医院进行皮肤换药等处理。截至2024-10-22(第3个治疗周期时),已执行6次普拉曲沙(期间因感染停用2次),患者上肢部分溃烂皮肤褶皱、结痂,较前稍好转。后继续予3次普拉曲沙+1次BV治疗。
2024-09-27至2024-11-11肝功能变化趋势图
*10-15血钙升高明显,考虑亚叶酸钙解救导致,停用普拉曲沙一次。
2024-09-27至2024-11-11血钙变化趋势图
*考虑患者血栓形成风险,予口服利伐沙班、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
2024-09-27至2024-11-11 D二聚体变化趋势图
医脉通:
现阶段我国已有获批可用于治疗CTCL的药物,您在为这例患者选择治疗方案时是如何考虑的?
李登举教授:
目前CTCL无法治愈,通常将其作为慢性病进行治疗,助力患者回归正常生活。CTCL治疗方法依据分型和分期而有所不同,绝大多数CTCL进展较为缓慢,通常早期单药治疗即可控制;但对于R/R CTCL如进展期的MF/SS往往需采取联合治疗措施,以提升抗肿瘤作用。近年来,单抗、小分子信号通路抑制剂等靶向新药在CTCL的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疗效7 2。因此,通过化疗联合其他小分子药物,经多种途径实现抗肿瘤作用,有望助力患者获得更好的疗效。当前国内外已被批准应用于CTCL的靶向药物包含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CC趋化因子受体4(CCR4)单抗如莫格利珠单抗、CD30抗体偶联药物BV等。我中心收治的此例患者既往对莫格利珠单抗反应差,治疗后仍出现疾病进展,且耐受性较差;而BV在既往治疗中可一定程度上控制患者病情,因此我们将其作为联合用药的选择。此外,普拉曲沙是一种叶酸拮抗剂,已在我国获批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R/R PTCL),其较强的肿瘤细胞内聚集能力可高效诱导肿瘤细胞死亡。同时,前述多项真实世界研究表明,普拉曲沙治疗R/R CTCL表现出较高抗肿瘤活性、良好的疾病控制率和可接受的长期持续用药的安全性3,5,6。鉴于此,我们采用普拉曲沙联合BV治疗此例患者,经过6次普拉曲沙用药后,患者获得了一定缓解。医脉通:
对于普拉曲沙的联合方案,您在剂量以及用法上是如何考虑和调整的?
李登举教授:
普拉曲沙是特异性靶向的新型叶酸拮抗剂,其优先在肿瘤细胞中积聚,可改善肿瘤细胞中的膜转运和聚谷氨酰化作用,此作用机制与现有药物不重叠,且既往研究发现其联合疗法可为患者带来良好疗效,能有效延长R/R CTCL患者的缓解时间7。
此例老年CTCL患者历经多年多次多种治疗,包括化疗和免疫疗法等的单药/联合治疗,但反复疾病进展。因此,后续考虑换用其他作用机制的药物治疗以改善其预后,最终我们选择以普拉曲沙的推荐剂量(30 mg/m2)进行治疗,并在此基础上联合BV输注。治疗期间普拉曲沙未减量,通过补充叶酸、维生素B12预防不良反应,辅以抗病毒、纠正电解质等支持治疗。予6次普拉曲沙治疗后,患者上肢部分溃烂皮肤褶皱、结痂,较前稍好转,患者生活质量有望得到进一步改善。后续计划继续使用普拉曲沙+林普利塞治疗,以期实现持续缓解。
总结
CTCL病程长,其治疗趋于慢性病模式,处于疾病进展期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均较差,亟需改善。新药及新疗法的涌现为CTCL治疗带来了新选择,此病例治疗经过提示,以普拉曲沙为基础的联合疗法在“顽固性”复发进展CTCL中展现出较好的抗肿瘤活性。正如临床医师所言,“就如同他四处寻找一个合适的枕头,而普拉曲沙恰好就是那个枕头”。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血液科副主任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白血病分会常委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血栓与止血专委会常委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血液学分会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病转化委员会委员
亚太医学生物免疫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
湖北省ESCO血液肿瘤专委会副主委
《血栓与止血杂志》常务编委
承担国自然面上项目2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通讯或第一作者)
参考文献:
1. Liu X, Jin S, Hu S, et al. Nat Commun. 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s links malignant T cells to the tumor immune landscape in cutaneous T cell lymphoma. 2022 Mar 3;13(1):1158. doi: 10.1038/s41467-022-28799-3.
2. 张炎,刘洁,张薇. 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进展[J]. 临床皮肤科杂志,2024,53(1):48-52. doi:10.16761/j.cnki.1000-4963.2024.01.014.
3. Horwitz SM, Kim YH, Foss F,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an active, well-tolerated dose of pralatrexate in patients with relapsed or refractory cutaneous T-cell lymphoma. Blood. 2012 May 3;119(18):4115-22. doi: 10.1182/blood-2011-11-390211.
4.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Primary Cutaneous Lymphomas (Version 1. 2024) [DB/OL]. [2024-12-30]. http://www.nccn.org.
5. Foss FM, Parker TL, Girardi M, et al. Clinical Activity of Pralatrexate in Patients With Cutaneous T-Cell Lymphoma Treated With Varying Doses of Pralatrexate. Clin Lymphoma Myeloma Leuk. 2018 Nov;18(11):e445-e447. doi: 10.1016/j.clml.2018.06.020.
6. Truong K, Bhattacharyya A, Smee R, et al. Pralatrexate and total skin electron beam therapy as bridging agents to allogene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severely treatment-refractory Sezary syndrome. Int J Dermatol. 2023 Apr;62(4):e219-e221. doi: 10.1111/ijd.16587.
7. Duvic M, Kim YH, Zinzani PL, et al. Results from a Phase I/II Open-Label, Dose-Finding Study of Pralatrexate and Oral Bexarotene in Patients with Relapsed/Refractory Cutaneous T-cell Lymphoma. Clin Cancer Res. 2017 Jul 15;23(14):3552-3556. doi: 10.1158/1078-0432.CCR-16-2064.
编辑:Arden
审校:Arya
排版:Baa
执行:Cherry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灵科超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