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越南北部,曾是中国的一部分。公元前2世纪,被汉武帝征服,直至五代十国时期,938年的白藤江之战后,越南北部独立,归属中国的历史长达一千多年。
越南北部、中部和南部曾长期分属不同文明。
越南北部,曾是中国的一部分。公元前2世纪,被汉武帝征服,直至五代十国时期,938年的白藤江之战后,越南北部独立,归属中国的历史长达一千多年。
越南南部,湄公河三角洲,长期属于柬埔寨的先民,是扶南、真腊、高棉等古国的一部分,称下高棉,在17世纪以后被越南夺取。
现在要详谈的是越南中部,这里长期属于一个叫林邑的国家。
林邑,全称象林邑,汉武帝在此设立象林县,属日南郡管辖,是汉朝最南端的领土。
但《后汉书》客观的指出,越南中部和北部虽然设立郡县,但当地居民主要是蛮夷,迁入的华人多是流放的罪犯。所以,当地的安全状况不容乐观,叛乱不断。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林邑土豪区连,或称区达,趁机宣布林邑独立,从此脱离中原。
虽然独立了,但林邑始终与中国历朝历代保持密切关系。晋武帝太康年间,林邑第一次遣使来华,从此朝贡不绝。
但双边关系并不总是很和谐,常常兵戎相见。负责与林邑对抗的,是中原王朝驻越南北部的力量,包括早期交州刺史及其管辖的交趾、九真、日南等郡县,以及唐代安南都护府及其管辖的爱州、驩州等州县。
西晋岭南地图,也就是交州刺史所部,此时还有日南郡,但林邑已独立
4世纪,林邑涌现出一位豪杰,范文。这厮是奴隶出身,做过国际贸易,后来从军,努力登上林邑王位,之后广开疆土,征服了周边众多夷狄,拥兵四五万人。
晋穆帝永和三年,范文挥师北上,与中原王朝爆发了第一次战争。范文占领日南郡,并一度攻入九真郡,东晋损失惨重。
永和五年,东晋名将桓温派滕畯与灌邃反击,却战败于日南卢容。幸运的是,范文不久死去,其子范佛继位。滕畯发起反攻,大败范佛,收复日南,并攻入林邑。范佛投降后,晋军退兵,恢复战前状态。
后来,范佛的孙子范须达,也叫范胡达,又来入侵,与交州刺史杜瑗激烈对抗。林邑每年入寇,杀伤甚众,“交州遂至虚弱”,但林邑“亦用疲敝”,不堪重负。
范须达死后,林邑内乱,多位王侯将相,或被杀,或流放,柬埔寨的扶南又趁乱入侵。直至范诸农驱逐扶南,平定叛乱,稳定了局面,被拥立为王。
范诸农的孙子范阳迈二世,再次北侵交州,与南朝宋发生了激烈冲突。范阳迈要求担任交州刺史,相当于要求南朝宋割让交州。
元嘉二十三年,震怒的宋文帝发兵攻打林邑。檀和之与宗悫率领宋军势如破竹,攻克了战略重地区粟城,杀其大将范扶龙大,并乘胜追击,一举占领林邑国都,范阳迈仓皇逃进深山。宋军缴获了无数奇珍异宝,仅黄金就有数十万斤,如此成果是空前绝后的。
林邑求和后,宋军退兵。此后百余年,林邑洗心革面,不再入侵,朝贡不绝,双方很少再爆发大规模战事。
具体原因有二,一是林邑未能恢复元气,二是大概在南朝齐和梁之间,南朝放弃了日南郡,林邑随即占为己有,耕地面积大大增加,生存压力骤减。
隋代岭南地图,此时的日南郡,其实是原九德郡,汉九真郡的一部分,汉日南郡已经丢失
隋朝统一中国后,林邑曾来朝贡,但因未知原因,后来又断绝朝贡。
隋文帝仁寿末期,天下太平,有位大臣认为林邑多奇宝,闲来无事,不如去林邑抢劫。考之《新唐书·李纲传》,这个大臣就是名将杨素。于是,一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非正义的对外侵略战争,爆发了。
刘方率军从陆海两个方向攻入林邑。隋军打了非常精彩的登陆战役、渡江战役,大破象军,连战皆胜,攻破首都,林邑王范梵志仓皇逃往海上。隋军大肆掳掠,夺其黄金,污其宫室,刻石纪功,盆满钵满。
隋炀帝赞叹此战“肃清海外”,并在林邑设立荡州比景郡、农州海阴郡和冲州林邑郡,比景郡大致就是历史上失去的日南郡。
隋军不久满载而归。范梵志得以重返家园。
唐朝初期,林邑对华态度总体友好,曾经上贡过印度犀牛、亚洲象、五色鹦鹉等珍稀物种。唐高祖献陵前矗立的两尊石犀,就以林邑犀牛为原型,历尽风雨,至今仍在,见证了双方历久弥新的传统友谊。
献陵石犀,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
但是,贞观十九年,林邑发生了严重内乱,国王范梵镇龙被杀,范氏绝嗣,从此改朝换代。此后,林邑的朝贡次数明显减少,从唐高宗到唐玄宗的一百多年中,仅仅三次朝贡,另在唐德宗贞元年间入贡一次。
安史之乱后,林邑改名环王。
林邑与唐朝之间的战争大幅减少,毕竟实力差距是无法无视的。但是,当唐朝在安南的统治出现危机时,林邑-环王就会浑水摸鱼。这样的危机有三种类型,(1)安南蛮夷叛乱,如唐玄宗开元初期,梅玄成叛乱,林邑出兵为虎作伥,后被杨思勖平定;(2)管理安南的唐朝机构无能,如唐德宗贞元末期,环王入侵驩州和爱州,后被张舟驱逐;(3)其他外敌入侵安南,如唐懿宗咸通初期,环王配合南诏入侵安南,后被高骈驱逐。
最大的一次战争是在9世纪初。《新唐书》记载,贞元十八年,环王攻陷驩州和爱州;《旧唐书》记载,元和四年,安南都护张舟大破环王三万大军,俘虏五十九位王子及伪爱州都护,还有大量战象。《唐会要》记载,战后,张舟大力整顿安南防务,重修驩州和爱州城池,购置各类武器装备,建造艨艟战舰四百余艘,极大的改善了安南的安全,威慑环王,使之数十年不敢进犯。
唐朝以后,林邑发生了剧烈变化。
第一是国名的变迁。五代十国以后,环王改称占城。其实,早在唐朝,林邑-环王有时就会被称作占不劳或者占婆,根据《新唐书》,占城一词最早是指林邑国的都城,后来取代林邑成为通用国名。
第二是文化的变迁。《梁书》记载,南北朝时的林邑信印度教。《新唐书》记载,唐朝时的林邑喜浮屠道,也就是佛教,《南海寄归内法传》证实,林邑信奉的是正量部小乘佛教;而《新五代史》记载,此时的占城“俗与大食同”,《宋史》也记载,“其风俗衣服与大食国相类”,大食就是阿拉伯,可见又改信伊斯兰教。
第三是人种的变迁。早期史料都明确指出,林邑人的主要相貌特征是黑皮肤、卷发、深目高鼻,属于棕种人,与大洋洲的美拉尼西亚人和巴布亚人是同一人种。但宋朝以来的史书,很少再强调占城人的相貌有何特殊之处。可见,其人种逐渐从棕种人变成了黄种人。现代占城后裔,都是有棕种混血痕迹的黄种人。
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
所罗门群岛总理
瓦努阿图总理
宗教和人种变迁是量变积累质变的过程,质变发生在唐宋之间。
《新五代史》、《宋史》、《诸蕃志》等史料,竟众口一词的认为,占城国“前代罕与中国通”。这很蹊跷。《新唐书》和《新五代史》的主编都是欧阳修,《新唐书》中长篇大论林邑往事,而《新五代史》却称占城“自前世未尝通中国”。背后显然存在问题。
很可能是这样:在唐宋之间,林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黄种人征服并统治了此地,开始融合并取代棕种人,就像雅利安人征服古印度人那样。而且,这群黄种人可能是穆斯林,将伊斯兰教带入林邑。
所以,占城与过去的林邑,不是同一形态的同一民族的自然延续和发展。
占城与安南、真腊等邻国不停的打仗,有胜利,也有惨败,还曾被蒙古入侵。15世纪后期,随着明朝海外战略收缩,不再武力干预东南亚事务,占城逐渐不敌越南,被鲸吞蚕食,最终在17世纪末被越南吞并。
现代的林邑-占城后裔,大多融入了京族,但仍有数十万保有占人身份,信伊斯兰教或印度教,包括东南亚的占族和海南回辉人。
三亚的回辉人,就是占城人后裔,显然是黄种人
来源:龙豹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