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可持续社会价值创造过程中,要让企业摆脱囿于“赛道”的惯性思维,走向无限游戏,不需要“竞争”同一片市场、同一批客户、同一类消费者,社会需求是无限的,不内卷的,万类霜天激发各种“竞自由”。在多方共创的格局下,在新科技的加持下,把局部的可持续社会价值的“本事”,扩
杨斌:可持续社会价值 让企业走向无限游戏
教育强国
★★★★★
在可持续社会价值创造过程中,要让企业摆脱囿于“赛道”的惯性思维,走向无限游戏,不需要“竞争”同一片市场、同一批客户、同一类消费者,社会需求是无限的,不内卷的,万类霜天激发各种“竞自由”。在多方共创的格局下,在新科技的加持下,把局部的可持续社会价值的“本事”,扩展为全社会的“本分”,从而推动更多社会议题的解决。
企业的永续经营与无限游戏
1986年,詹姆斯·卡斯(James P. Carse)教授第一次提出了有限游戏和无限游戏的区分:有限游戏以取胜为目的,而无限游戏以延续为目的。
将有限游戏与无限游戏的概念引入企业对照,我们会发现,商业领域中,有限思维看到的是阶段性的财务数据、财富目标;无限思维关注的是“崇高的事业”,我把它称为“正因志业”,这让世界进步且美好,让人更接近且展现了人的本质。
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这个无限游戏中,有限思维的模式,让人们过度执着于有限的目标。在某段时间内,根据某个评价标准,也许能够达成“第一”或“最好”的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会让他们在一个无限游戏中不被淘汰,因为规则在不断变化,目标在持续升级,边界被跨越,范式被颠覆。
从企业发展来看,我们看到,早期企业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在遇到非常大的挫折之后,企业尝试用利益相关者这样包容性更强的概念来升级,后来又进化为合法性或正当性。
然而,企业不是合法经营就能赢得正当性。企业的正当性来源于合乎、顺应大众对它的期待,也就是合意性和顺意性。人们会在更长的时间段、用更有洞察力的方式,去看待企业表现出的行为,到底是屈从于某种社会的期待,还是发自本心觉得自己和社会一体?是功利性很强的施舍式行善,还是谦卑的慈善?
这样的审视,需要企业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独善其身不再是一个很好的选项,要致力于无限游戏,以创造更多社会价值为目标,以实现永续经营。
如何实现永续?我认为要实现“内在与共”,让社会价值创造根植于企业的组织使命、价值观和战略中。近年来,在企业社会责任、ESG等基础上,可持续社会价值创造开始进入主流话语体系,企业从做公益慈善、履行社会责任,进化为用自身能力,致力于解决社会议题。这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企业在实现经济价值后的一种外挂添彩,而是以科技能力和专业优势,提升社会议题解决的效率和可持续性,推动社会进步。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致力于无限游戏。无限游戏不是战胜对手,赢多份额,而是创造更多惊喜和更大价值,激发出生生不息的绵延善意。
打造“善引擎”
每个人、每个企业都有善意,但往往是能够产生善果的时候,善意才更容易得到持续。如何让善因和善果之间改变这种散漫的机制,完成更流畅的传输放大?如何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到社会价值创造的无限游戏,致力于推动社会生态系统健康永续?这就需要打造更多的“善引擎”,实现社会善能更高效率的集聚转换输出,让善意变成善果的门槛降低,确定性增强。
当前,一些“善引擎”已经初具规模。比如我了解到有的公司正充分运用自己在服务客户和消费者中发展出来的科技能力,去探索解决并无直接商业回报的社会议题。有人用跨年龄人脸识别技术,寻找到失踪多年的儿童;为助力听障人群,有人发起“天籁行动”,免费开放天籁音频AI技术,以提升人工耳蜗降噪效果、改善人工耳蜗佩戴者的使用体验,帮助听障人士解决听不清的难题。
事实上,这些具有领先地位的技术、产品,当它们用在社会议题解决的时候,并没有付出特别额外的成本,却达到了服务更多社会公众的效果,所谓“惠而不费”。在这种服务过程中,其本身的社会价值和品牌影响力也得以扩大,从而发掘出更多的商业价值,实现良性循环。同时,组织成员也会因为企业对社会这样的追求和服务而提高尊严感、归属感,增加凝聚力和创造力。
在类似这样的“善引擎”的带动下,组织内外部更多的人群聚在了一起,形成更大的善流,发挥更大的合力,这也是引擎的价值所在。
12月3日,由联合国驻华系统(RCO)、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清华可持续社会价值研究院、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腾讯SSV)联合主办的S大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全球的机构、企业,通过相互分享生动的创新解法,为更多有志于以科技服务社会,以服务社会激发科技活力的同道人士,提供借鉴和启发。在分享中,我们看到在三星堆,如何和AI一起修文物;看到追着地震跑了16年的女科学家,如何用技术预警重大地质灾害,拯救成千上万人的生命;看到在沙漠等水资源缺乏的地区,如何用技术从空气中提取净水;以及在北京的医生,如何用AR技术为3000公里外的孩子诊治罕见病;中国的80后社会企业家,如何用15年时间,助力解决非洲地区千万贫困人口的用电难题。这背后,科技与社会价值的双向奔赴,让彼此都更上层楼。
这些人、企业和机构聚在一起,尽管个体是脆弱的,是小火苗,但他们通过科技、组织与生态方式,形成不断进化的“善的共同体”,并唤醒更多的善念善意,成为更多善意的孵化器,并使其可持续。
让局部的“本事”,成为全社会的“本分”
为善也须善为,向善才能永续。即使是做善事这件事情,也要通过高质量、有创新的方式,去追求更高的价值,这种期待本身也能够激活科技的创研。当领先科技服务于一些社会议题而非商业目的之时,很容易迎来这种科技更有抓手、更成熟化的变革时机。
在这过程中,需要有创新和试错的勇气,有把最新科技和善意重做一遍的心态:一切社会问题,都值得用最新的科技重做一遍;一切趁手科技,都值得针对社会问题重做一遍。
随着社会问题的日益复杂化,向善要实现永续,除了以科技为支撑,还需要有广泛的协作网络,有更多的社会主体加入进来。如果社会中出现更多的“善引擎”,有更多的把善意变成善果的发动机,整个社会的动力系统会变得非常不同。
这就需要我们有“与共思维”,关起门来是做不成事情的。一些企业具有技术和经验的优势,在某些领域可以作为主力军去加速社会价值创新的进程,当他们把痛点、断点问题解决后,以持续开放的姿态迎接其他参与者适时介入,有序延伸,在多方融合中完成社会价值创新目标。
S大会就是致力于这种“与共思维”,把更多的主体汇集在一起,迸发出更大的化学反应,我认为可以起到一种唤醒作用。包括清华大学之所以成立可持续社会价值研究院,我们的初心,也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善引擎”,和合作伙伴们一起,把局部的可持续社会价值的“本事”,扩展为全社会的“本分”,让一些有善意却不得其门而入、不得其良法的企业实践,能够聚在一起,形成一个相互切磋、共同提高的平台,并变得更加开放。
当下,气候变化剧烈、局部地区发生战争,种种难题迫切需要我们探索有效率的、可持续和创造性的方式,实现当前面临巨大挑战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我们需要在更多的群体、更大的范围内,探索更多社会价值创造的可能性。企业之使命,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经济利益创造,更在于肩负起广泛的社会价值塑造之重任。探寻那些尚待满足的社会需求,并运用成熟精湛的创新科技予以回应和重构,不仅深系企业自身的可持续繁荣之道,更是与全社会整体福祉紧密相连。
【杨斌:长安街读书会主讲人、清华大学副校长】
注:授权发布,本文已择优收录至“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日报、重庆日报、新华网、央视频、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视界、北京时间、澎湃政务、凤凰新闻客户端“长安街读书会”专栏同步),转载须统一注明“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出处和作者。
责编:肖桐郡;初审:陈佳妮、许雪靖;复审:李雨凡、程子茜
来源:长安街读书会干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