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边形战士”的职场成绩单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6 10:16 3

摘要:战国七雄,秦、齐、楚、燕、韩、赵、魏,一路从血雨腥风中走来,在一场场你死我亡的较量里,互相试探、互相牵制。

公元前237年,距离秦始皇统一全国还有十六年。

战国七雄,秦、齐、楚、燕、韩、赵、魏,一路从血雨腥风中走来,在一场场你死我亡的较量里,互相试探、互相牵制。

尽管秦国一日比一日霸气,但谁为刀俎,谁为鱼肉,仍然充满不确定性。各国间的算计,在看得见或看不见的地方,一重一重潜行暗度。

前不久,刚从母亲的绯闻男友吕不韦手中夺回政权的秦王嬴政,又查出眼前勤勤恳恳的水利工程师竟是个韩国间谍,这让他神经再次紧绷。

嬴政眼里确实融不进沙子。但这一次,比他更不能忍的是秦国的宗室贵族。一直以来,秦国的话语权都掌握在外来策士手中。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朋友们都知道,商鞅、范雎等人,在秦国大显身手,制定新政策,推动秦国走向新时代,不知道抢了多少人的风头,挡了多少人的道儿。对秦国本土宗室们来说,这就好比自家公司的股份都分给了外人。

更何况,吕不韦养的三千门客,也大都是三晋人。秦国宗室们抓住这个机会在奏书上愤然控诉:“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外来者全是“杂鱼反派”,必须一一翦除。

迫于朝堂压力,嬴政终于下达指令:“大索,逐客”,简单四个字和“开门,放狗”一样干脆冷漠——一夜之间,所有外国人都被扫地出门。

这一刀切的“逐客令”,雷霆万钧,把在秦国奋斗了十年,已经混出名堂的楚国人李斯,一击锤入地心。那“逐”字,仿佛刚刚在熔炉里淬炼过一样,刺得他瞳孔都无法聚焦。

他还没有做好离开秦国的精神准备,准确地说他从未打算离开秦国。

作为一个出生于楚国上蔡县(今河南驻马店上蔡)的无名小卒,祖传的社会地位和物质财富是一点也没有。接受渺小原本是他将终其一生面对的课题。

不过,当抵抗命运的意识,在一个青年人身上苏醒之后,它就会转变成一种巨大的向上的力量。据说,李斯还是上蔡郡小吏的时候,从厕所的老鼠和粮仓的老鼠不同的生存状态中,对比出了人生启示。

这则轶事不一定是真的,但之后他辞去工作,离开上蔡,拜入先秦儒家学派最后一位大师,荀子门下,有计划有目的地求学、深造,在无人赏识、无人看见、无人鼓掌的时刻蓄积能量,就是他来时的路。

他把自己从里到外进阶成了一名高知,而后,坚决地离开了楚国,把简历投向了秦国。这必然是审时度势、看透世情之后的决定。

当他以引人注目的智慧,加盟吕不韦团队,又用吕不韦门客这个身份实现弯道超车,冲进嬴政的视野,一步步靠近秦国的政治中心时,他的人生形状,达成了一个从无到有的完美轨迹。

▲父辛觚 上蔡田庄西周墓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而他给自己抛出的锚点,早在走出上蔡的那一刻就定下了,他把所有砝码都押注在秦国,赌的就是秦国未来可期。

如今,一个糊涂的决定,不仅给他一帆风顺的逐梦之旅来了个急刹车,还碾碎了他多年跋涉的脚印。

眼看高楼将起,眼看高楼要落。

李斯扪心自问:宏图大业就这么功亏一篑了吗?

要想破局,恐怕唯有说服嬴政收回成命这一个法子了。这在其他人看来,准是没门儿的事儿,但放在李斯身上,可能真有一线希望。

这十年,他是怎么走到今天,成为领导眼中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的呢?还不是他的真知灼见回回都能精准无误地落在嬴政的心窝里?

很难说此刻的绝境,是否是他上行路上的又一次挑战。于是,他破釜沉舟,直球出击,向领导提交了一篇反对“逐客令”的硬核论文“谏逐客书”。

小tip,这篇上书原本没有名字,南朝题作《上书秦始皇》,后人命名为“谏逐客书”

文章的核心吐槽论点有三:

一、用事实说话:盘点四代秦王,八位客卿携手励精图治的历史。意思是,你的祖辈就是这么打下江山的。

二、回到衣食住行:你骑的马,佩戴的剑,平日用的、玩的哪一样不是外国货,你肯断舍离?

三、谈风险,上高度:人才掌握在自己手里,是人才,若为他人所用,就是威胁,是祸患。

洋洋洒洒八百字,没有套路,没有抱怨,更没有邀功,全是格局和事实。

那层层递进的论点,仿佛从大殿传来的铜音儿,一声接一声,每一声都清亮地敲在嬴政心上。如果说第一个论据,已经让他喉结滚动,不知如何辩驳,那么全文看下来,嬴政简直接受了一次深刻的世界观重塑。他就是再坚决,也架不住这样一连串澎湃而清醒的发言。

李斯显然对自己的论文和嬴政的判断都很有信心。他久久徘徊在咸阳古道,时刻准备着被召回……

走到山穷水尽,还能给自己腾出展现语言魅力的空间,让故事出现变调。

在秦国,除了李斯,还有谁呢。不用说,那篇被后世誉为“千古第一雄文”的“谏逐客书”,确立了李斯在文案策划领域,顶级大神的地位。

当然,高手之外还有高手,远方之外还有远方。

下一次职场危机的到来,是在李斯提议,统一六国要先灭掉韩国时。他的同门师兄,也是我们熟知的法家代表韩非子(河南新郑人),作为韩国发言人紧急出使秦国,进行公关。都是文章巨公,他输出的观点同样使嬴政眼前一亮又一亮。

这位老同学有多出色,李斯心知肚明,却也没慌神。他稳定发挥,琢磨出了对方辩友的漏洞,在“存韩or灭韩”的巅峰对决中完胜。

毕竟,一个智囊团里,C位只能有一个。

李斯把每一场考验、每一个风浪,都变成柳暗花明的出口,他配得上鲜花着锦的头号智囊人生。

公元前221年,嬴政采取李斯的战略计划,完成了统一大业。新时代向所有人展开了怀抱。

有人说:“这是嬴政的时代,也是李斯的时代”。

面对新的开始和前所未有的时局,李斯心中浮出了许多具体问题。比如,之前各国的文字、度、量、衡、钱币等等都各不相同,现在天下为一家,总要统一进行管理吧。这点也是谋臣们的普遍感受。

▲拍摄于 河南博物院展厅

较之于其他项目的开展,“书同文”的紧迫性和困难指数至少要五颗星。无论是下达指令、传播思想,还是民族聚合,文字都是最直接的纽带。但数百年来,天下割据,各国文字的发音和写法差异越来越大。

就拿“马”字来说,版本五花八门。

当下,非常需要一位“字体设计师”,为全国创造一版通用的标准字体。

这时,李斯把政治家,文学家的身份往一旁放了放,举着文字学家、书法家的名片上线了。

要知道,在汉字的演变时代,从先秦到秦代被归为善书者的仅有寥寥五人。

李斯则是中国历史上书法第一人。

这与他早年任职文吏的经历是分不开的。那时擅长文字书写的人主要出自于两个群体:地位高的史官和地位低的文吏。这么看来,李斯的每一步都不是白走的,他在秦国是绝对的人尽其才。

肩负着促进民族团结、影响国家美好程度的使命。李斯率领“官方字体设计”项目组,一头扎进数以千万的文字里钻研、整理。多少个深夜,他的梦里都是线条的重组和搭建。

考虑到通用的字体规整、典雅是一方面,便于学习,容易书写、易于辨认也是关键点,他便以秦国文字为基础,结合六国文字,归纳偏旁、删繁省改、简化字形,把他的经验、经历、智能都凝聚在里面,创制出了秦朝正体文字:“小篆”、也称“秦篆”,后人又将其冠名为“斯篆”。

▲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铁权(非官方小篆) 拍摄于河南博物院展厅

简单来说,秦以前的篆书被称为“大篆”,秦以后的为“小篆”。

官方字体新鲜出炉。宣发成了接下来的首要任务。

负责人李斯默默咽下一口老血,马不停蹄地和团队爆肝开启项目的第二个板块——用标准小篆撰写《仓颉篇》《爰历篇》(赵高作)及《博学篇》(胡毋敬作),颁行全国。这些文章的作用就相当于今天的新华字典。

而拿到霸总新副本的嬴政一边沉浸在审批项目的狂欢中,一边给自己头脑风暴出了一个空前的称谓“皇帝”。

▲“皇帝”

摘自《峄山刻石》

从战乱割据到全国统一,从秦王嬴政到皇帝嬴政,这开天辟地的功绩,不得宣扬,大力宣扬,全国巡回宣扬吗?为了确保扬进每一位百姓心里,嬴政亲自下场,在各地召开新闻发布会,树立纪念刻石。

他先后巡游了五次,立有七块刻石,每一块刻石都相当于一份宣传海报,一枚勋章。那么,在某种程度上,刻石上的文案会直接影响嬴政的涨粉率。

到底是金牌文案策划人,李斯用不着自荐,这活儿就又落在了他身上。用鲁迅的话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没错,他只需挥动肘腕,那种既能塑造品牌形象,又能触动人心的爆款文案就有了。

自打来到秦国,李斯的身体机能始终保持在最适应工作的维度。天晓得,他品尝过多少次“如愿以偿”和“大功告成”的快乐。他在编写石刻文案的时候,何尝不是在为自己颁发奖状?此刻,他如蓝天下自如变换姿态的鸿鹄一般,在文学家和书法家之间自由切换。

第一块刻石,“峄山刻石”就在这样志得意满的心情下诞生了。

▲ 峄山刻石拓片 河南博物院藏

刻石共222字,前144字是关于秦始皇的,后面的是秦二世胡亥的诏文。上面的内容不难理解,总之就是夸爆嬴政和展望未来:“前人没做到的事儿,咱们皇帝都做到了。就让我们的子子孙孙一直这么幸福的生活下去吧。”

抛开内容不谈,《峄山刻石》的价值还在于,它是今天诸多书法爱好者必修的第一课。因为它的笔法表达,是所有书法字体里最基础的。

▲“登于峄山”

它理性、端庄,每一个字都像一个结构平稳的小房子,里面的框架钢筋,坚固而匀实。宛如在诉说大秦的一切事物都将按既定的秩序运行下去,不会骤然变更一样。

▲“一家天下”

没有百般变化,也并不意味着简单。反而每一笔的完成都需要同样的力气和功夫,甚至在运笔过程中书写者的呼吸不能被搅动出一点波澜。

▲“丞相臣斯”

笔者曾临习过《峄山刻石》,写完整个心都像被淘洗了一番似的。因为单要把一笔写确切,就要同时满足心无旁骛、情绪稳定、气息平缓和耐心十足等N个条件。这也是后来书法会产生流变,由篆书变为隶、楷等其他书体的原因——从实用角度来看,篆书实在太花费时间和精力了。

不过,一旦清晰地感受过篆书线条里沉着、细腻的缓急,小篆的美便赫然呈现了。每每目光追随那些游刃有余的接笔与转弯处,都好似在观摩一条条被精心规划,迂回辗转,交错不已的老巷。而中国书画所独有的,计白当黑的美学,尽在笔划之间的互动,穿插与避让里。

▲ 唐 崔祐甫墓志铭拓片(小篆) 墓盖部分

拍摄于河南博物院展厅

可惜,再坚硬的石头也同样受限于光阴,同样命运无常。《峄山刻石》或许是在某次除旧布新的鼓噪中被推倒,被焚毁,被夷为废墟。杜甫在诗歌中曾为此遗憾:“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随着原石的消逝,后世的刻本也逐渐失去了原本的面目。

▲民国 许敬武 集峄山碑字隶书对 河南博物院藏

直到宋代,学者郑文宝出于对《峄山刻石》的热爱和文化传承的责任,于淳化四年(993年),根据老师徐铉的摹本重新摹刻出了《峄山刻石》。后来又有人分别摹刻过五次,就像是在为刻石的千秋永驻建立分身。

▲峄山刻石 拍摄于西安碑林

(较之其他版本更多地保留了李斯的书法原貌)

尽管我们现在看到的刻石,不再是李斯的初始版本,但无论是首发者李斯,还是后世的传承者,他们都是文化英雄。

而刻石之外,人事代谢,沧海桑田。历史随着战胜者的变更不断重述,但回忆和过往已经都刻在了石头上。

只要石头在,故事就在。

文字:小曼小曼

河南博物院藏品管理部书画库保管员,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 艺术考古专业硕士研究生,不爱写论文,只想讲故事。

插画:大鹏大鹏

一个平平无奇的插画师

来源:河南博物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