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密的死亡对李渊而言,无疑消除了一个潜在的巨大威胁。倘若李密仍然在世,瓦岗军与唐军之间的冲突终将不可避免,双方势必会在战场上一较高下。如今,这一隐患得以消除,李渊心中自然欣喜不已。
李密的死亡对李渊而言,无疑消除了一个潜在的巨大威胁。倘若李密仍然在世,瓦岗军与唐军之间的冲突终将不可避免,双方势必会在战场上一较高下。如今,这一隐患得以消除,李渊心中自然欣喜不已。
然而眼下并非庆祝之时。李渊深知,自己身边仍有多位强敌环伺:凉州的李轨、马邑的刘武周、洛阳的王世充、河北的窦建德、江淮的杜伏威、江南的萧铣……这些人无不对新兴的大唐政权构成严重威胁。
要想稳固皇位,李渊必须逐一铲除这些对手。正如俗话所说:“天无二日,国无二主。”他也清楚,事情要循序渐进,敌人要一个一个地解决。那么,该从谁开始下手呢?答案是——李轨。
李渊做出这个决定,绝非草率之举,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
当时形势之下,若要统一全国,李渊必须首先稳固关中,然后向东推进,逐步消灭刘武周、王世充和窦建德这三大势力。而在这一关键过程中,确保后方稳定至关重要,否则一旦陷入腹背受敌的局面,后果不堪设想。因此,率先清除盘踞凉州、地处后方的李轨,成为战略上的优先选择。
曾经,唐朝的背后是西秦的薛举。然而,随着薛举被平定,原本隐藏在薛举身后的李轨便与李渊成为了邻国。尽管在讨伐薛举的过程中,李轨给予了大力支持,但大家心知肚明,这不过是出于自保和利益考量罢了。对于皇位的野心,谁也无法置身事外。
倘若李渊出兵关东,李轨若趁机背后下手,局势将极为不利。李渊可不愿成为李轨、王世充与窦建德联手夹击的“肉夹馍”。
简而言之,虽然长安地理位置优越,但此时已被各方势力包围,唯有杀出一条血路,才能真正生存下去。于是,目标锁定李轨。尽管过去我们曾有过合作,但在这乱世之中,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从这一刻起,你就是我的对手。
战略方向已然明确,接下来便是如何执行的问题。
起初,李渊本打算派出得力战将李世民亲征,但长安距凉州路途遥远,山川险阻,粮草军需难以保障。因此,李渊决定改用智谋取胜。这一决策的背后,是因为李轨内部早已暗流涌动,隐患重重。
李轨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极度迷信。当时,他身边有一位巫师声称,上天将派遣一位玉女从天而降。李轨对此深信不疑,立即下令征兵,并耗费巨资修建了一座宏伟的“玉女台”。
然而,凉州本就地处贫瘠,不久后又遭遇了严重的饥荒。面对灾情,李轨原本打算开仓放粮赈济百姓,但却遭到了手下官员的强烈反对。他们的理由听起来冠冕堂皇:百姓只是弱者,军队才是国家的根本;如果把粮食给了老百姓,士兵吃什么?这种逻辑简直荒谬至极!
但令人费解的是,李轨竟然采纳了这个极其不合理的建议,放弃了赈灾计划。此举立刻引发了民间的强烈不满。为政者若不能为民着想,那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李轨的这一决定使得内部矛盾加剧,局势愈发不稳定,也给李渊提供了可乘之机。
李渊决定派人前往凉州制造混乱,寻找颠覆李轨政权的机会。但这个人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在凉州有深厚的背景,二是具备临场应变的能力。这样的人选并不容易找到。
正当李渊为此事苦恼时,安兴贵主动请缨,上书请求出使凉州。此人正是李渊需要的理想人选。
安兴贵出身凉州,是当地的一个胡人,在唐朝初年算不上什么显赫人物。
但千万别小瞧了小人物。就像布鲁塞尔的传说中,若没有小于廉那一泡尿,整个城市恐怕就要毁于大火;同样,历史上的大变局往往也出自看似微不足道之人之手。安兴贵就是这样一位能成大事的小人物。
他之所以主动请缨前往凉州,是因为他的弟弟安修仁是割据一方的李轨身边得宠的重臣。
俗话说:“朝中有人好做官。”我倒要说一句:“内部有人好破局。”
唐高祖李渊接到安兴贵的上奏后,立刻召见了他。
“你敢于主动请命前往凉州,这份勇气实在可嘉!”李渊一上来就给予了肯定。
安兴贵答道:“微臣愿为陛下分忧解难!”
李渊点点头:“嗯,很好。不过你要明白,如今李轨占据凉州,已成一方势力,你孤身前往,万一出了差错……朕实有担忧啊!”这句话看似关怀备至,实则透露出几分怀疑和试探。
安兴贵自然听出了其中的深意,他不慌不忙地回应:“我家世居凉州,素有声望。臣弟安修仁深受李轨信任,族中更有不少人掌握兵权,此行定可无虞,请陛下放心。”
李渊微微一笑,老练地追问:“那爱卿打算用什么妙计?不妨说来听听。”
安兴贵只回答两个字:“招抚。”
李渊继续问:“如果招抚不成呢?”
安兴贵语气坚定地答道:“那就举我一族之力,讨而灭之!”
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十日,安兴贵顺利抵达凉州。由于弟弟安修仁的关系,他很快被任命为左右卫大将军。
对于安兴贵的到来,李轨内心充满矛盾。一方面,安兴贵是宠臣安修仁的兄长,前来投奔自己,这无疑彰显了自己的吸引力和实力;另一方面,安兴贵来自唐朝阵营,他的真实意图令李轨心存疑虑。
为了探明安兴贵的真实目的,李轨决定找个机会试探一番。一次晚宴过后,他特意留下安兴贵,两人展开了一番对话。与其说是交谈,不如说是一场智慧的较量。
“爱卿到来,朕深感欣慰!”李轨以一句寻常开场白拉开了谈话的序幕。
“蒙陛下厚爱,臣愿竭尽所能为陛下分忧。”安兴贵恭敬回应。
“爱卿从长安而来,你觉得长安与凉州相比,哪个地方更好?”李轨借此开启试探。
安兴贵是个聪明人,他意识到这是劝说李轨归顺唐朝的好机会,便回答道:“凉州地广马多,陛下又拥兵无数,因此微臣才特地前来投效。”这句话看似恭维,实则滴水不漏,虽未正面回答问题,却也无懈可击。
“哦!那依你之见,朕该如何治理凉州?”李轨继续追问。
“这个……”安兴贵略作迟疑。
“但说无妨!”李轨催促道。
“臣恐直言获罪。”
“赦你无罪,尽管畅所欲言!”李轨语气平和地鼓励。
机会来了,安兴贵趁机说道:“虽然凉州地势辽阔、马匹充足,但土地贫瘠,地处偏远,百姓生活困苦。若长期如此,恐怕难以支撑长久之计。”说完,他悄悄观察李轨的脸色,果然发现对方神情有些阴沉。
“朕知道你还有话说,继续讲吧!”李轨依旧语气温和地说道。
安兴贵心中忐忑不安,暗自思忖着是否该说出接下来的那番话。他深知此次招抚李轨的机会来之不易,却又担心一旦开口,后果将难以预料。一时间,冷汗悄然从他的额头渗出。
李轨果然是个老谋深算之人!
尽管心存顾虑,安兴贵最终还是下定决心,说出了压抑已久的心里话。毕竟,李轨曾亲口承诺过赦免他的罪责。
“大唐如今已掌控关中,统一天下只是时间问题,这是大势所趋,无人能挡。臣以为陛下应顺应时局,归顺大唐,否则未来恐将陷入绝境!”话已出口,干脆利落,任其风云变幻!
安兴贵原以为李轨听后必定勃然大怒,没想到李轨竟露出一丝冷笑。他缓缓走到安兴贵面前,目光冰冷而锐利。
“爱卿莫非是替李渊来做说客?想劝我投降?”
这突如其来的质问,对安兴贵而言无疑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呵呵,陛下若执意如此认为,臣也无可奈何。但臣深知,人一旦功成名就,便应荣归故里,否则心中难安。至于降唐之事,倘若臣真是李渊的说客,陛下觉得凭几句话就能说服您吗?”好一个安兴贵,巧妙地将话题反弹回去。
李轨注视着他,眼中闪过一道寒光:“今后谁若再提降唐,斩立决!”
谈话至此戛然而止,双方关系彻底破裂!
“如果劝降不成呢?”
“那就动用我族兵力,将其彻底铲除!”
安兴贵始终铭记自己来到凉州的真正使命。
李轨,从这一刻起,即便你想归顺唐朝,也再无退路。安兴贵决定启动第二套计划。而要顺利实施这一计划,他必须获得弟弟安修仁的支持——因为安修仁手中掌握着部族中的重要军力。
安修仁是李轨身边的亲信重臣,难道仅仅因为哥哥的一番说辞,就会贸然选择背叛、起兵造反?毕竟谁都不愿放弃安稳的仕途,去冒掉脑袋的风险。然而最终,安修仁却真的答应了兄长的提议。
难道是他脑子出了问题?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促使安修仁下定决心的,是另一个人的存在——一个对他构成潜在威胁的人,那就是李轨的儿子李仲琰。
长期以来,李仲琰对安修仁心存怨恨。原因在于,安修仁曾逼死了李仲琰最信任的心腹——吏部尚书梁硕。这种仇恨早已埋下祸根,也让安修仁意识到:如果不先发制人,迟早会死于对方之手。
于是,兄弟二人终于联手,准备动手。
当时李轨的势力逐渐壮大,麾下聚集了众多少数民族部落,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梁硕对此始终抱有戒心,多次劝谏李轨要警惕这些异族势力,因为他心中根深蒂固地存在着一种观念——“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但在我看来,即便同属一族,人心也未必相同。关键在于你如何对待他人。只要以真诚之心待人,往往也能换来他人的真心。
梁硕对少数民族采取排斥态度,身为胡人的安修仁自然首当其冲,遭到打压。两人因此势同水火,矛盾不断升级,甚至发展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最终,安修仁棋高一着,借机诬告梁硕谋反,致使梁硕被李轨赐毒酒而死。表面上看,这似乎只是朝中大臣之间的争斗,实则背后暗藏政治风暴。真正的原因,其实就在于梁硕的身份——他是太子党的一员!
当安修仁指控梁硕谋反时,身为太子的李仲琰作何感想?而梁硕被亲父李轨下令毒杀的结果,又会给他带来怎样的震撼?在李仲琰看来,这分明是父亲在敲山震虎:小子,给我安分点,我还活着呢!
然而,安修仁此举虽胜一时,却无意中得罪了太子,等于在自己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
李仲琰对安修仁的仇恨可谓深入骨髓。如今李轨尚在王位,安修仁还能暂时保全自身;但一旦李轨驾崩,李仲琰继位称帝,安修仁的命运恐怕不言而喻。
正因如此,当安兴贵向安修仁透露起兵谋反的计划时,安修仁反复权衡利弊,最终决定与兄长安兴贵一同投身这场危险的赌局。这并非出于忠君爱国,而是为了自保和切身利益。
“李轨,我感激你对我的信任,”安修仁心中默念,“但我真正渴望的是在一个稳定环境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很抱歉,这个愿望,在你这里终究无法实现。”
三月二十日,安氏兄弟联合几个边疆部族,集结三千余人,如雷霆般突然包围了李轨所在的武威城。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令李轨措手不及,甚至在宫中的他起初还未察觉竟是安家兄弟发动了政变。
尽管李轨名义上统领十万大军,但其中绝大多数兵力部署在边境防线,留在武威城内的守军仅一千余人。无奈之下,李轨只得率领这一千多名士兵硬着头皮迎战。
李轨率军抵达武威城外,远远望见安氏兄弟的身影,心中顿时怒火中烧。他万万没想到,自己一手提拔重用的两人竟会背叛自己!
“安修仁!朕对你恩重如山,你为何要背弃于我?”李轨怒声质问。
不等安修仁开口,其兄安兴贵便上前拱手道:“陛下对我们胡人始终心存戒备,生怕我们夺了您的江山,可我们也害怕啊!”
“你们在怕什么?”
“怕被吞并啊!”
“一派胡言!若早知今日,朕当初就该杀了你!”李轨气得几乎咬牙切齿。
“别光顾着指责别人!李轨,你出尔反尔,还有脸在这里说话!”就在李轨与安兴贵对峙之时,身后突然传来一声怒喝。说话之人正是奚道宜。
这突如其来的声音令李轨惊愕不已。
就在他愣神的一瞬间,奚道宜已带领手下向他猛扑而来——典型的临阵叛变!
奚道宜原为羌族人士,曾效力于薛举麾下。西秦覆灭后,他率领数百部众归顺了李轨。起初,李轨许诺任命他为刺史,但不久之后却出尔反尔。或许是出于对少数民族将领的戒备,李轨对奚道宜始终持谨慎态度——只可利用,不可重用。因此,奚道宜在李轨手下处境并不如意,加之待遇低下,久而久之,内心愈发不满。
这种心理失衡最终以激烈的方式爆发出来——他选择了暴力反抗。恰逢安氏兄弟起兵叛乱,奚道宜顺势而为,借机倒戈,充分体现了“墙倒众人推”的局势。
李轨万万没想到,奚道宜竟会在关键时刻反戈一击。更令他措手不及的是,安氏兄弟也同时向他发起了攻击。
昨日还高高在上,今日却成了众矢之的。面对突如其来的刀光剑影,李轨已无暇深思,只能仓促应战。
数千人在武威城外混战一团。胡兵精于骑射,李轨所部渐渐不支,节节败退。眼见亲信一个个倒在血泊之中,李轨怒吼一声:“快去请援军!”随即率残部退入城中。
“关门!守城!”他厉声下令。
李轨的计划虽然周密,行动也颇为果断,但终究因为安兴贵的一句话而功亏一篑。
“大唐命我前来取你性命,若不从者,诛灭三族!”
哦!原来如此!难怪安氏兄弟胆敢背叛,原来是大唐在背后撑腰。别硬撑了老弟,投降吧。
凉州这贫瘠之地确实没什么值得留恋的,于是李轨手下不少人纷纷倒戈,暗中向安氏兄弟投降。身在武威城中的李轨,渐渐成了孤家寡人。
人心已散,天意难违?不,李轨,至少还有那玉女台曾见证过你的梦想!
玉女下凡了吗?没有。
何时下凡?无人知晓。
李轨没能等到救星,却等来了数千反叛者的围攻。
“人心已失,天要亡我吗?”他口中反复念叨着这句话。
或许派出求援的人早已死于城外胡兵之手。看着身边一个个离去的身影,李轨的心彻底沉入谷底。困境并不可怕,真正悲哀的是心灰意冷、斗志全无。
最终,在城外胡兵的喧嚣声中,李轨携妻子登上那曾经寄托希望的玉女台——如今,她是他唯一还在身边的亲人。
在玉女台上,妻子为李轨斟满了一杯酒,他仰头一饮而尽。一杯接一杯,今朝有酒今朝醉吧。
“爱妃,你可曾后悔跟我?”
她坚定地回答:“不!在我心中,你始终是那个能够成就伟业的大丈夫!”
李轨轻轻抚过妻子的脸庞,心中满是不忍。他不愿让这个柔弱的女子陪自己一同承受苦难,低声说道:“你走吧,找个好人家,去过安稳的日子。”
“不!我绝不离开!” 她紧紧握住他的手,“你是我的夫君,就算所有人都背弃你,我也永远不会离你而去。”
这份深情,成了李轨心中最坚实的依靠。在他的一生中,唯有妻子始终相信他、支持他。可惜的是,李轨未能成为她可以终身倚靠的肩膀。世人常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但我要说:世间仍有真情在,患难之中见真心。
李轨的帝王之路最终以悲剧落幕,但在感情上,他却赢得了最真挚的忠诚。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四月,李轨被安氏兄弟押送至长安。李渊并未因亲情而网开一面,三日后,李轨与妻子一同被处斩。
从起兵称帝到身陷囹圄,三年光阴,一场帝王梦就此终结。但在这段风雨飘摇的岁月里,那份生死相随的情感,却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来源:诗情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