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阿拉伯帝国却并没有进一步东进,这与他之前的扩充行为很是不符。
方方面面看来都是上升时期,自然想要开拓疆土。
怛罗斯一战,阿拉伯帝国竟然击溃了大唐帝国,一时之间风靡全球。
然而阿拉伯帝国却并没有进一步东进,这与他之前的扩充行为很是不符。
究竟是什么让阿拉伯帝国萌生了退意?不再乘胜追击呢?
唐太宗李世民在任期间,唐朝迎来了“贞观之治”的盛世景象。
为唐朝扩充疆土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
李世民能带领唐朝走向昌盛,可见此人雄才大略,十分了得。
西边突厥来犯之时,他清楚地认识到主动出击比防守更能护住大唐江山。
所以从他开始,唐朝就有意向西域扩张。
大唐的铁骑势如破竹地来到了中亚,中亚小国“见风使舵”,纷纷投靠了大唐。
其中有一个叫石国的小国,更是走在了投诚的最前端。
加上石国,许多中亚小国以国名为姓整了一个组合,名叫“昭武九姓”,来到了唐朝“考编”。
唐高宗李治时期,也遵循着“传统”,因为国力强盛,底气十足地进行西域扩张。
设立了安西、北庭都护府,控制了中亚地区。
彼时,唐朝成为了中亚霸主,丝绸之路畅通无阻,长安城称得上是举世闻名。
唐玄宗时期,想要“青出于蓝”,于是重用高仙芝等人,推行了强硬的军事政策。
就在唐朝扩充的时候,在西亚地区崛起了一个新的国家—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帝国趁着西亚局势不稳偷偷地占领了许多地界,经过不懈努力,很快成为了西亚大国,势力不容小觑。
扩张之道这么顺利,没道理不继续推进,所以阿拉伯帝国继续向东推进,慢慢地就来到了昭武九国这里。
昭武九国哪能抵抗得住来自比自己强大许多倍的阿拉伯帝国,所以他们派了人快马加鞭去大唐求助。
但是大唐的边界离着昭武九国中间隔了一座高山,实在是不好行军。
于是便想要借助北方突骑施的力量对抗阿拉伯帝国。
突骑施原本也是投降于大唐的,所以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把阿拉伯帝国打了回去。
阿拉伯帝国是回去了,突骑施却在这场战争中发展起来了。
突骑施有了点实力,就开始跟大唐叫板。
大唐自然不可能惯着,直接出兵给突骑施灭了。
但是突骑施没了,就没有可以牵制阿拉伯帝国的力量了。
是以,高仙芝这个人登场了。
高仙芝此人擅长长途奔袭,山地作战。
他被唐玄宗所认可,坐稳了安西节度使一职。
但是此人虽然骁勇善战,却野心勃勃,热衷于扩张。
高仙芝听信其他小国片面之词,以为石国想要挑事,所以带兵屠了满城。
这让中亚的其他小国伤透了心,他们对大唐不再信任。
他们普遍认为,继续跟着大唐混,他们可能就会变成下一个石国。
所以他们把目光转向了另一个大国—阿拉伯帝国。
此时阿拉伯帝国的正处于阿拔斯王朝,有一位十分了得的将才—阿布•穆斯林。
多亏了他,阿拉伯才称为帝国。
收到石国的求援,穆斯林马不停蹄出发准备开战,估计也想会会大唐。
另外,他知晓与他对战的就是高仙芝,将才之间的惺惺相惜让他有些摩拳擦掌。
两军在怛罗斯爆发了冲突,史称怛罗斯之战。
唐军人数少于阿拉伯军队,所以联盟了葛逻禄、拔汗那军队。
虽然人数少,但是高仙芝十分会使用策略。
唐军主要分为了四线队伍,在最前线的是弩手,敌方在150步内就会被弩手击倒。
进到60步的敌军会被第二线的弓手击倒。
进到20步弓手换到最后,弓手拿刀,同第三线重步兵一起近身作战。
第四线的后备军补空,队伍的两翼也有骑兵,趁乱来到敌军后方。
敌军腹背受敌,所以很快便被打得落花流水。
前几天唐军几乎是以倾倒式的优势碾压阿拉伯军。
但是葛逻禄部却突然反水,使唐军的战术从内部被瓦解。
葛逻禄部的军队本来位处两翼骑兵的位置,现下转友为敌。
唐军一时正面、侧面都被攻击,没有防备,战败收尾。
战争结束之后,两军首领都没有获得一个好下场。
高仙芝被召回中原平叛安史之乱,却遭宦官陷害,也被皇帝猜忌,最终处死结局。
阿布•穆斯林功高震主,也被处死。
怛罗斯之战时期,阿拔斯王朝其实才刚刚取代倭玛亚王朝。
国内局势还未稳定,旧势力仍然蠢蠢欲动。
另外,阿拔斯王朝可用的将领基本上都在阿布•穆斯林的权力斗争中波及,没有将军稳定军心,战必败。
继续往东扩,阿拉伯帝国中心地区鞭长莫及。
不仅补给过不去,还有失控的可能。
毕竟,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凡有的将领存了异心,阿拉伯帝国中心势力也是束手无策。
继续东走,就会到了大唐地界,人生地不熟,大唐方面肯定防御优势明显。
损兵折将,阿拉伯帝国也不一定能打过大唐。
虽然阿拉伯帝国在这场战役中获胜,但是阿拉伯帝国占领的地区并不是唐军在西域势力的核心区,只是一些边角料。
丢了这个地方对大唐来讲并没有多大的影响。
在这场战役中,除了葛逻禄倒向了阿拉伯帝国,其他的小国仍奉唐为“大哥”,阿拉伯帝国在西域这块地界还是势单力薄。
阿拉伯帝国的名声没有他们自己想的那么好,不可能赢了一战,他就成为了中国推崇的对象。
况且阿拉伯帝国与拜占庭帝国也在争夺小亚细亚,实在分身乏术。
继续找大唐的麻烦,很可能把他们自己也搭进去。
因为虽然阿拉伯帝国看起来领土和大唐差不多,有一战之力,但是没必要兵戎相见到底。
这不仅很大程度上会两败俱伤,甚至其他国家也会想要坐享渔翁之利。
毕竟,有便宜不占是傻子。
阿拉伯帝国本来的目的也是遏制大唐继续西扩,现在目的达到了,也算是“圆满”。
万一把大唐惹急了,阿拉伯帝国很容易陷入困境。
阿拉伯帝国就此收手,还可以在外边吹嘘自己赢了大唐,给自己造势,吸引一些小国投诚。
前面也提到了,大唐战败的主要原因就是盟友的被刺。
正常战役盟友被刺不会造成这么大的影响。
但是这场战役不同,因为本就敌我力量悬殊。
唐军加上葛逻禄军满打满算也就两三万人,而阿拉伯军队人数多达十万,这里可能有虚报,但是阿拉伯军人数肯定比唐军联盟多了不止一点。
所以,盟友一旦倒戈,唐军更加势单力薄,再厉害的战术也扛不过阿拉伯帝国的人海战术。
战前形势不好看,战后的补给也是个问题。
战争前线离着安西都护府的补给站过远,仗都打完了,补给都有可能还在路上。
葛逻禄军在战时领的是骑兵的位置,主要也是因为唐军不擅长这个,才让他们上。
所以唐军的优势并不能在中亚草原完全发挥出来。
中亚许多国家也与大唐生了嫌隙,毕竟高仙芝攻占石国的手段太过残忍,他们离心无可厚非。
失了民心,就会少很多胜算。
阿拉伯帝国正处在阿拔斯王朝的上升期,势头正足,士气高涨,胜算就多了几分。
除此之外,大唐也并不是只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大唐还在应付吐蕃掀起的波浪,所以并没有花太多的心思在中亚,要不然也不会只派这么少的兵力作战。
唐军在这场战役的失败是具有一定的偶然性的,否则,如果葛逻禄部不投敌叛变的话,唐军有很大的机会会赢。
不过,葛逻禄部的叛变也是有迹可循的。
高仙芝处理中亚问题太过强硬,石国本来是投诚于大唐的,后边被大唐灭了国。
葛逻禄对大唐的政策不满,怕自己步入石国的后尘也是可以想见的。
此前,大唐也曾联合葛逻禄部攻打过突骑施,赢了却没有恰当的论功行赏。
跟着干活,却不发工资,葛逻禄部不想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也是情有可原。
这边,阿拉伯帝国也送来了利益,给钱,还给权力。
土地、金银、甚至丝绸之路的商路控制权全部应允。
葛逻禄部是游牧民族,这个部落民族本来就有利益至上的特点,缺乏伙伴意识和忠诚度。
趋利避害是他们的本能天性,相较之下,葛逻禄部自然选择对自己更好的那一方。
并且战争过程中,葛逻禄部看着唐军人数这么少,对于唐军的战术并没有太多的信心。
唐军在此次战役中失败,是多种因素汇集的结果。
结语:
古代帝国,扩大疆土总是有限度,历史周期律不是这么容易就避开的。
科技本就不发达,许多事只能靠人力。
地理障碍、军事技术、经济成本、政治稳定等等都是限制因素。
所以,古代帝国的疆土都是有“自然边界”的。
无论是唐朝帝国还是阿拉伯帝国。
来源:子青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