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战时,日本关东军为“北进”对苏作战,利用东北白俄流亡者组建浅野支队(1938年)。这些白俄(含反苏势力、沙俄后裔)怀揣复国幻想,被日军包装为“反苏先锋”,实则沦为侵略工具。
胶片上的折痕里嵌着八十年前的硝烟,当这些抗日老照片在展柜中依次排开,时光突然有了刺刀的冷冽与篝火的灼热。
二战时,日本关东军为“北进”对苏作战,利用东北白俄流亡者组建浅野支队(1938年)。这些白俄(含反苏势力、沙俄后裔)怀揣复国幻想,被日军包装为“反苏先锋”,实则沦为侵略工具。
支队装备日式与苏制武器,模仿苏军战术,却因军事素养差、伪装漏洞百出,在诺门坎战役(1939年)遭苏军重创,后渗透远东(1941-1943年)失败,仅能小股袭扰。同时,他们配合日军镇压东北抗日武装,成为殖民帮凶。
1945年苏联“八月风暴行动”中,白俄军官纳戈利安倒戈,逮捕日军指挥官浅野节(迫其自尽),率部投降。剩余白俄或溃散、或被俘,多被送入古拉格劳改营。浅野支队是日本“以俄制俄”的傀儡武装,既未实现反苏野心,也未逃脱被利用后抛弃的命运,其成员因极端意识形态(反苏法西斯主义)堕落,沦为战争炮灰。
1936年12月的绥远抗战前线,晋绥军阵地中出现了一群特殊的机枪手——他们操控高射机枪,正以非常规战术对抗日伪装甲力量。
这种诞生于一战末期的武器采用25发弹匣供弹,理论射速仅450发/分钟,在防空作战中因持续火力不足常被诟病,却在傅作义部队的巧妙运用下,成为克制日军轻型坦克的“奇兵”。
1936年冬绥远战役中,日本关东军发动毒气战,在绥远前线的防御工事里,严阵以待的机枪手们头戴防毒面具,目光警惕地注视着前方。这一场景被战地记者方大曾用镜头记录下来,成为日军发动毒气战的铁证。
面对日军的毒气威胁,清华大学师生迅速响应前线需求。1936年11月,绥远省主席傅作义因原有意大利进口防毒面具在低温下失效,紧急请求清华大学支援。仅用两周时间,首批200副试用面具便送达绥远前线。经实战检验效果显著后,傅作义部追加订购10000副。
1940年,日军封锁与国民党经济制裁使陕甘宁边区陷入绝境,八路军为突破生存困局,已开始在延安周边荒野执行屯田开垦任务。由于开垦地点多远离营房(如南泥湾荒滩),部队需全天在野外作业,无法返回驻地炊事,因此必须采用“就地埋锅造饭”的方式。
在开垦现场挖掘半地灶,用行军锅煮食掺有野菜的杂粮,燃料依赖就地搜集的枯枝、畜粪。遇紧急情况时,战士需在10分钟内完成埋灶、生火、煮饭,撤离时需彻底填埋痕迹以防日军空袭。
1941年10月,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罗元发(左二)在狼牙山战斗结束后,于军区驻地为幸存者宋学义(右二)授勋。
1941年9月25日,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一团七连六班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及战士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在狼牙山阻击战中,为掩护主力和群众转移,将日军引向棋盘陀顶峰绝路,弹尽后跳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牺牲,葛振林、宋学义被树枝挂住幸存。此次战斗毙伤日伪军90余人,彻底打乱日军"扫荡"计划。
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亲自签署训令,授予三烈士"模范荣誉战士"称号,追认胡德林、胡福才为党员;对葛振林、宋学义通令嘉奖并授予"勇敢顽强"奖章,宋学义在授勋仪式上正式入党。这是军区对抗战英雄的最高褒奖,旨在激励军民坚持敌后抗战。
授勋仪式在军区司令部驻地广场举行,分区司令员杨成武、政委罗元发等领导出席,数千军民见证。罗元发在致辞中强调:"五壮士用生命诠释了八路军的钢铁纪律与民族气节",随后亲手为宋学义佩戴奖章。
1941年春,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在旅长王震率领下进驻南泥湾,执行"屯田垦荒、保卫边区"的战略任务。面对生产资金不足(每团仅1-2万元)、工具奇缺(人均不足1把镢头)、自然环境恶劣(荆棘遍野、野兽出没)的困境,全旅将士以"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为口号,展开了气壮山河的垦荒行动。
经过三年奋战,全旅共开垦荒地26.1万亩,其中1944年播种面积达26万亩,收获粮食3.7万石(约合1110吨),上交边区政府公粮1万石(300吨),实现了"耕一余一"的目标。这一成绩使南泥湾从"烂泥湾"变为"平川稻谷香,肥鸭遍池塘"的陕北好江南,被《解放日报》誉为"边区大生产运动的光辉旗帜"。
1937年12月24日杭州沦陷后,占领杭州的日军主力为第18师团(师团长牛岛贞雄),其下属步兵第56联队等部队沿西湖周边布防。据日本防卫省档案记载,至1940年,西湖沿岸常驻日军约1500人,配备骑兵、坦克和重机枪。
1945年2月5日,新四军苏浙军区成立大会在浙江省长兴县槐坎乡温塘村隆重举行。
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反攻阶段。中共中央提出“发展东南”的战略决策,要求新四军向苏浙皖边区推进,打通与浙东的联系,为对日反攻做准备。9月,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先后派粟裕、叶飞率一师主力渡江南下,与先期到达的十六旅会师。
1943年,新四军十六旅已在长兴、郎溪、广德一带开辟抗日根据地,建立了郎广长抗日游击区。至1944年底,该区域已形成3个地区级、11个县级政权,为军区成立奠定了基础。
1945年9月,根据国共谈判协议,苏浙军区奉命北撤。部队在粟裕、叶飞率领下分批渡江北移,于10月下旬完成整编,为解放战争保存了重要力量。苏浙军区的成立与斗争,不仅实现了党中央“发展东南”的战略目标,更以“江南小延安”的革命精神,为中国革命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1944年,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转入反攻阶段,八路军冀中军区根据中共中央“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的指示,于1月发起春季攻势。至4月底,全区共攻克日伪据点519处,使冀中平原的碉堡数量从1082个锐减至563个,初步打破日军的“囚笼政策”。鄚州作为任丘北部的交通枢纽和白洋淀东侧的战略要地,成为八路军重点突破目标。
来源:历史小破站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