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听一整天分享,脑子里全是干货,特别激动,请允许我用几分钟时间,把主论坛上最精彩的内容,分享给你。
今天(5月24日),是一年一度的知乎新知青年大会。
现场非常热闹,有主论坛、分论坛。内容丰富多彩,人文、科技、数码、健康、盐言故事等等。
我非常荣幸去了现场,用几个词来形容今天的感受,那就是:多元、跨界、专业、前沿 。
听一整天分享,脑子里全是干货,特别激动,请允许我用几分钟时间,把主论坛上最精彩的内容,分享给你。
01开场有意思,没有长篇大论演讲,直接进入主题。
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抛出一个问题:站在通用人工智能(AGI)破晓前,AGI将如何改变生活和社会?
拾象科技创始人李广密是AI领域深度观察者,他说:回顾过去几年,从 AlphaGo 到 GPT-4,再到 OpenAI 的 O1 模型,每一次技术突破都在带来巨大的变化。
尤其是 GPT-4 展现出的对话机器人通用泛化能力,还有 O1 的长思维链推理过程,可以说都是 AI 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他预测,今年内会迎来 Coding Agent 端到端开发软件的大爆发,这会极大降低软件开发的门槛。
同时他也提到,多模态融合、在线学习、自主学习这些方向,在未来几年都十分值得期待。
张鹏听了之后也来了兴趣:最近在硅谷,很多创业者对 Agent,尤其是全栈 Agent 非常有信心,觉得模型能力正在向这个方向靠拢,你怎么看?
李广密回应说:
医学领域,AI在未来几年可能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它可以帮科学家处理海量数据,甚至还能提供全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像 DeepSeek 这样的公司,也在不断推动技术边界,他们的理论利润率已经高到‘不可形容’的程度,在业内引发了不小震动。
最后,李广密还提醒大家:
我们不仅要关注技术进步,还要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定义 AI 的职责边界?谁来决定它的权力范围?我们要确保 AI 是为人类服务的工具,而不是带来不可控风险的存在。
听完这场讨论后,我突然意识到,AI 技术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并逐步渗透进各行各业。但随之未来,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出现:
如果 AI 可以帮我们完成几乎所有「已知」的任务,那人类真正独特的地方,又在哪里?我想答案可能藏在 AI 还没完全触及的领域里:比如,想象力。
02宇宙级对谈环节,来了两位「看似不搭」的嘉宾:一位是搞艺术,中央美院教授徐冰;另一位是硬核工程师张晟宇,来自中科院微小卫星研究院。
二位坐在一起,聊到一个既深入又浪漫的话题:人类脚步走不到那么远,想象力和技术能不能帮我们继续探索未知?
张晟宇先开口:人类都进太空时代了,但说实话,太空艺术这块挺贫瘠。我们做工程的,脑子里全是轨道、燃料、数据这些落地的东西,真的需要像徐老师这样的艺术家来搅一搅,带来不一样的视角。
徐冰笑了笑说:
艺术是玩跨界的。科学、文化喜欢把东西分门别类、贴标签;艺术干的事儿,在这些分类里让它们乱一乱、松一松。只有在这种「混乱」中,才可能长出新东西。
他接着讲起自己怎么一脚踏进太空艺术这扇门的:
一开始真没想到会跟太空扯上关系,完全是一位朋友(游恩德)找上门来,说想把我那件作品《天书》用火箭打到外太空去。
我当时一听,没啥意思。
后来回去研究了一下才发现,哎,原来当代艺术在太空这块几乎是一片空白,这不就是一个特别值得介入的新领域嘛。
开始做了之后,发现一个问题:我的想象力很有限。因为我们都是地球上的动物,怎么在这颗能工作三年的卫星上做出点有意思的东西,不让它的能力浪费掉?
我就想着干脆把它开放出来,做成全球范围的艺术加科学项目,不管是艺术家还是普通孩子,只要你有想法,都能用这颗卫星来创作。
张晟宇听得有点入迷,忍不住问:
从航天人的角度看,这种思路真的很新鲜。我们平时拿到一颗卫星,第一反应是它能不能进轨道、能不能正常运行、任务完成得怎么样、出了问题怎么修……
还真没从艺术角度想过太空是个啥玩意儿。所以,我想请教一下,从艺术的角度,您怎么看太空、宇宙这些东西?
徐冰想了想,慢慢说道:
宇宙不是一个离我们很远的地方,它就在身边,我们每个人本身就活在宇宙里;你说的太空,只是从地球上往外看的那一部分,如果从外星文明往回看我们,我们反而成了人家眼里的星空。
所以,真正的好东西,不是你飞得多高、看得多远,而是你能不能跟自然、跟这个世界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关系。
一句话形容即:真正的美,来自与自然的共处。非常有趣,说白了,拥有跨界思维的人,越容易激发想象力,也越有可能打破边界。
带着问题,心理咨询平台「简单心理」创始人简里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刘海龙、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王小伟、资深媒体人杨远骋,展开一场深入的讨论。
张鹏开门见山地提出:现在市面上已经有不少带有情绪识别功能的 AI 应用,比如:聊天机器人、AI 心理助手。那问题是:AI 真的在「理解」人类的情绪吗?
王小伟从哲学角度回应道:
理解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AI 可以模拟共情,可以学习语言模式,但它没有真正的情感体验;它不是因为你难过而去安慰你,而是因为它训练过大量「人难过时该怎么回应」的数据。
这句话听起来有点严肃,但也点出了一个核心问题:AI 的治愈到底是技术模仿,还是真正的理解?
简里里则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分享了她的观察:
我们在做心理服务平台时发现,越来越多用户开始尝试使用 AI 辅助的心理工具。尤其是在情绪低落、不想跟人沟通的时候,AI 成为了一个「缓冲带」。
虽然它还不能替代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但在一些场景下确实能起到安抚作用。比如:提醒记录情绪、提供简单的认知行为练习、帮助建立日常规律等。
但她也强调:这只是辅助性;心理疗愈的核心,始终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刘海龙从传播学角度补充道:
人们之所以愿意向 AI 倾诉,是因为它没有立场、不会评价、也不会泄露秘密;这种安全感是人际交流中很难获得的。
有时候,我们会把 AI 当作一种镜像,通过它的反馈来重新认识自己,这其实是一种新型的自我对话。
但我们要警惕,如果一个人长期只依赖 AI 来处理情绪,可能会逐渐失去与他人建立深度连接的能力。
所以,也许我们不该问AI 能否治愈人,而应该思考:
我们为什么需要被治愈?
当我们感到孤独、焦虑、无助时,或许,真正需要的,不只是一个能给出建议的系统,而是一个愿意听我们说话、理解我们感受的人;AI能成为入口、成为桥梁,但通往治愈的那扇门,依然由人来打开。
04除心理层面影响,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深思:
当 AI 开始写诗、讲故事、拍电影、讲段子……它会不会动摇人类在表达领域的「霸主」地位?换句话说,人类还是表达世界的主角吗?
《忽左忽右》主播、JustPod CEO 程衍梁,与主持人蔡康永、脱口秀演员梁海源、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许纪霖,以及导演俞白眉展开了一场充满争议的讨论。
蔡康永第一个抛出灵魂拷问:
如果未来所有情感和故事都交给 AI 来表达,那我们创作者的意义在哪里?
他坦言,很多时候大众对内容的要求并不高,很多作品本身就没啥水准,这种内容被替代是非常容易的。
但他也强调:AI 能写出像鲁迅那样,我家后院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这样极具个性、带着独特视角的句子吗?
不能。因为它缺少一样东西——想象力。
梁海源则从脱口秀的角度调侃道:作为一个讲段子的人,今天坐到这个位置上,我自己都觉得有点意外。
他说,很多人看脱口秀不是为了学点什么,而是图个开心。笑一笑,回去睡一觉就忘了,可能下周想放松了再去一次。
但正因如此,AI 再厉害,也没法代替人的真实感受。它不会紧张、不会尴尬,也不会像我这样在这儿如坐针毡,而这种真实的情绪,正是人和机器最根本的区别。
许纪霖接过话题打趣道:
梁海源坐在 C 位还感到惶恐,就已经说明了我们这些所谓知识分子的边缘化;现在人们对内容的追求越来越偏向轻松、娱乐和情绪价值。而这恰恰是 AI 很难真正取代的部分。
俞白眉则从影视行业的亲身经历出发,表达了担忧:
我从去年开始用 AI 拍片子,越用越觉得它像个潜力无限的‘魔童’。现在对 AI 的评价,每年都在被刷新;不要低估它,真的不要低估它。
我对今年、明年还不怕,但我害怕的是后年、大后年……AI 的进化速度,超乎想象。
嗯,很精彩的碰撞。
我觉得,尽管 AI 在创作领域有惊人的能力,但它依然无法复制人类的情感、温度、独特视角;无论文学、影视,还是脱口秀,AI 可以成为工具,但真正的灵感与表达,仍需人类来完成。
正如蔡康永所说:AI 是个大学霸,但它缺了一点灵气;这股灵气,是人类表达的核心所在。
05当还在争论 AI 是否完全取代人类创造力时,另一个更为现实的问题悄然出现:
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在这场科技浪潮中所处的位置截然不同,面对这种“分布不均”,该怎么办?
主持人丁丁张与《黑镜》第七季导演王昊鹭、启明创投合伙人王世雨、人工智能学者高庆一、FizzDragon 创始人陈卓,共同探讨了这个问题。
王昊鹭从创作角度提出疑问:为什么有些地方已经像科幻电影一样先进,另一些地方却还停留在过去?
她指出,拍摄《黑镜》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科技的两面性:一方面带来便利和创新,另一方面也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
王世雨从投资视角说:AI 等新技术的应用往往集中在少数行业和地区,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让更多人真正受益于技术进步。
高庆一用了一个很形象的说法:AI 是一种「暴力美学」,它能快速产出大量内容,比如 1 万个类《黑镜》的作品;但它不会去改变什么,只会找到那些愿意看这些内容的人群。
就像短视频平台上的「预制菜」式内容,同质化严重,但在分布不均的现实中,AI 却能精准触达受众;但他也强调:如果你能坚持在一个领域做到顶尖,你的价值只会越来越高。
比如:服装设计大师,他们不是被 AI 替代的对象,而是潮流的引领者。
陈卓结合自己的创业经历分享道:
我们正在用 AI 技术降低电影制作门槛,帮助更多独立创作者实现梦想;她指出,很多优秀的故事和人才之所以没被看见,并不是因为不够好,只是缺乏机会。
所以,我认为,要实现真正的技术公平和社会包容,我们需要更多努力去打破边界、创造机会。
正如王世雨所说:技术的进步应该服务所有人,而不是只属于少数人;而高庆一所引用的那句话,或许更能说明问题的本质:
给岁月以文明,不是给文明以岁月;技术不该是效率工具,它更应成为每个人追求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好了,一口气说这么多:
从 AGI 谈到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再把目光拉回现实:我们真的能被 AI 治愈吗?AI 会改变人类的表达权吗?面对技术发展的分布不均,又该如何应对?
一个个问题被提出来,每个人总能找到自己的答案。
这次参加知乎新知青年大会,让我深刻感受到:AI 早已不在实验室里,它正实实在在走进人文、艺术、心理、表达等各个领域。
看 AI,去知乎;看未来,去知乎;这一切,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独立思考者的选择。
来源:王智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