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白第二中学(简称电白二中)是位于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沙琅镇的一所区属完全中学,具有百年办学历史,前身为1765年创建的双峰书院,素有电白山区“最高学府”之称。
电白第二中学(简称电白二中)是位于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沙琅镇的一所区属完全中学,具有百年办学历史,前身为1765年创建的双峰书院,素有电白山区“最高学府”之称。
学校概况 :电白第二中学始建于1765年(前身为双峰书院),1987年被茂名市定为第一批重点完全中学,2001年评为电白县一级学校。学校位于粤西省级试点中心镇沙琅镇,以“团结、勤奋、求实、创新”为校训,长期致力于基础教育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双峰书院:粤西文脉的千年回响
一、书院肇始:乾隆年间的文化火种
在粤西电白沙琅镇的古巷深处,一座青砖灰瓦的建筑静静矗立。门楣上“双峰书院”四字虽经风雨侵蚀,仍透出肃穆的气象。这座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的书院,不仅是电白县第二中学的前身,更是岭南文化传承的重要见证。
乾隆三十年仲春,电白巡检江熏站在沙琅巡检司城西南的空地上,望着远处双峰对峙的山峦,决心在此创办书院。他捐出俸禄,并发动乡绅集资,历时两年建成讲堂、斋舍、藏书楼等建筑。书院落成之日,江熏在《双峰书院记》中写道:“双峰峙立,若夫子之教泽绵延,学子当如双峰竞秀,青云直上。”这一愿景,从此深植于粤西大地。
二、文脉传承:历任山长的精神图谱
双峰书院自创办以来,历经数十任山长,其中不乏饱学之士。他们以书院为阵地,播撒文化种子,塑造了电白的人文底色。
蒋厚传:书院的再造者
嘉庆十七年(1812年),安徽籍官员蒋厚传调任电白博茂场盐大使。他上任伊始,便捐资修缮双峰书院,并撰写《东阳书院碑记》,强调“振兴文教为先”。蒋厚传不仅资助书院建设,还亲自授课,将皖派经学与岭南学风结合,培养出一批通晓经史的学子。他离任时,书院藏书已增至千余卷,成为高雷地区重要的文化中心。
张正笏:湖湘学风的引路人
道光年间,湘乡举人张正笏受聘为双峰书院山长。他将湖湘学派“经世致用”的理念引入书院,开设《大清律》《舆地学》等实用课程。张正笏治学严谨,每日黎明即起,带领学生诵读经典。在他任内,书院培养出电白首位举人崔翼周,其乡试文章《论海防》被两广总督阮元赞为“岭南第一策”。
陈权:理学与实务的平衡者
咸丰年间,茂名举人陈权执掌书院。他主张“义理与考据并重”,既讲授程朱理学,又引入西方算学。陈权尤其重视实践,带领学生实地考察沙琅江水利,撰写《沙琅江治理策》,其建议被时任电白县令采纳,解决了沿岸农田灌溉难题。他的弟子中,有三人后来成为高雷地区的水利专家。
黄君强:从书院走出的抗日英杰
民国初年,书院改制为电白县立中学,黄君强成为首任校长。他早年留学日本,深受维新思想影响。在任期间,黄君强废除科举课程,增设物理、化学等现代学科,并组织学生成立“读书会”,传播民主科学理念。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带领师生投身救亡运动,培养出20余名抗日军政干部,其中学生李汉魂后来成为国民革命军上将。
三、改制新生:从书院到现代学府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廷废除科举,双峰书院面临转型。电白知县萧炳堃顺应潮流,将书院改为“电白县立高等小学堂”,聘请留日学者林文钦为堂长。林文钦引入新式教材,开设体操、音乐等课程,书院从此翻开现代教育的篇章。
1946年,学堂升格为“电白县立初级中学”,校址仍设双峰书院。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多次更名,最终于1956年定名为“电白县第二中学”。尽管校名更迭,但双峰书院的建筑始终是学校的核心区域。如今,书院的讲堂已改为校史馆,陈列着历代学子的试卷、书信,以及近代革命家的题词。
四、人才辈出:从沙琅江畔到四海五洲
双峰书院历经260年,而电白二中从1956年成立,至今也有69年近70年了,该校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他们在各领域发光发热,成为粤西的骄傲。
蔡和森的启蒙之地
1913年,青年蔡和森随母亲葛健豪来到电白,曾短暂就读于双峰书院改制后的小学堂。在这里,他接触到《新青年》等进步刊物,萌发了救国救民的理想。后来,蔡和森在回忆文章中写道:“双峰书院的朗朗书声,让我第一次听到了时代的召唤。”
院士摇篮的诞生
电白二中继承了书院重教传统,近年来高考成绩斐然。近年来,该校都有学生考上重点大学,一本二本都有很多…同学们在二中就读期间,每天清晨5点便到书院旧址的古槐下背书。班主任回忆:“同学们的书桌里总是放着一本《双峰书院志》,他说这是激励自己的精神图腾。”
文化传承的守护者
退休教师罗泽南(与湘军将领同名),耗费十年时间整理《双峰书院文献汇编》。他走遍电白乡村,收集到300余件书院文物,其中包括清代山长的教案、学生的课卷。罗老师说:“每一件文物都是活的历史,它们见证着书院的兴衰荣辱。”
五、古与今的对话:书院精神的当代诠释
漫步电白二中校园,双峰书院的古风与现代教学楼的朝气交织。在书院旧址的文昌阁前,学生们自发组织“国学社”,每周诵读《论语》《孟子》;而在多媒体教室里,师生们正通过VR技术重现书院的历史场景。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正是双峰书院文脉延续的生动写照。
校长在开学典礼上常说:“我们的学校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文化的基因库。从双峰书院到电白二中,变的是教育形式,不变的是追求卓越的精神。” 双峰书院的历史文脉,让更多人感受这段跨越近三个世纪的文化传承。
六、结语:双峰之下的文明长歌
从乾隆年间的朗朗书声到新时代的科技课堂,双峰书院与电白二中共同书写了一部粤西教育史。这里走出的不仅是举人、学者,专家、官员,更是无数怀揣梦想的普通人。
正如书院门联所书:“双峰耸峙培俊秀,一水流长育英才。” 在美丽的沙琅江畔,这座古老的书院将继续见证一代又一代学子的成长,成为岭南文化永恒的精神地标!
来源:钟燕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