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和小区里的张阿姨聊天,她指着家里堆成山的收纳盒直叹气:“当年看直播买了二十多个,现在一半都空着,占地方不说,扔了又可惜。”这话戳中了不少人——疫情后经济复苏的脚步时快时慢,可钱包的“缩水感”却越来越明显。有人说“消费降级”是矫情,但当身边越来越多人开始数着
最近和小区里的张阿姨聊天,她指着家里堆成山的收纳盒直叹气:“当年看直播买了二十多个,现在一半都空着,占地方不说,扔了又可惜。”这话戳中了不少人——疫情后经济复苏的脚步时快时慢,可钱包的“缩水感”却越来越明显。有人说“消费降级”是矫情,但当身边越来越多人开始数着钱包过日子,当“非必要不消费”成了新口头禅,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经济真正回暖前,有些钱真的没必要花。
要理解“该不该省”,得先看“为什么省”。2023年以来,居民消费增速与GDP增速的差距逐渐缩小,疫情前“消费跑赢经济”的热闹场景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内需不足”成了经济复苏的主要拖累。收入是消费的底气,可这几年不少人的工资增速跑不赢GDP增速,加上就业稳定性下降,“明天的钱能不能进今天的口袋”成了未知数,消费自然更谨慎。
经济学里有个“口红效应”特别贴切:经济不景气时,人们会压抑对豪宅、名车的欲望,转而用小额消费给自己找安慰——比如买支便宜口红、喝杯奶茶。但这种“安慰”一旦过了头,就会变成负担。就像张阿姨的收纳盒,原本是想整理生活,结果反被收纳盒“绑架”了空间;年轻女孩囤的化妆品,堆到过期才发现“当时脑子一热就买了”。这些看似“小钱”的消费,其实是把有限的购买力浪费在了“伪需求”上。
“断舍离”火了这么多年,可很多人还是在“买收纳盒-装旧物-再买更大收纳盒”的循环里打转。家里10个收纳盒叠着放,里面装的是三年没穿过的旧衣服、用不上的小摆件。与其花钱买盒子“藏垃圾”,不如直接处理掉不需要的东西——留下3-4个基础款,既能保持整洁,又能省下大几百块。
“这瓶精华打折,买两瓶送小样!”“面膜第二件半价,多囤点慢慢用!”可现实是,化妆品的保质期短则1年,长则3年,很多人半年都用不完一瓶。过期的护肤品只能扔掉,钱打了水漂不说,还可能因为用了变质产品伤皮肤。与其囤货,不如“用完再买”,既保证新鲜,又避免浪费。
年轻人的衣柜里,总有一堆“只穿了两次”的衣服:去年流行的碎花裙、网红店买的“爆款”卫衣……这些衣服当初图便宜买的,结果穿几次就过时了。
其实,20件剪裁利落、颜色百搭的基础款,足够应对日常通勤、约会、聚会。
省下买快时尚的钱,投资一两件质量好的单品,反而更耐穿。
超市货架上,标价上百的“进口洗发水”、40块一支的“功效牙膏”总让人忍不住想试试。但用下来才发现,和十几块的国产货差别不大。洗漱用品的核心功能是清洁,没必要为“高级包装”“进口噱头”多花钱。
算笔账:一家人一年在洗漱用品上省500块,够给孩子报个兴趣班了。
“买了书就是读过了”成了很多人的心理安慰。家里堆着《百年孤独》《人类简史》,塑封都没拆。其实,附近图书馆能借到大部分热门书,电子阅读平台花杯奶茶钱就能看一个月。省下买书的钱,用来参加读书会、听讲座,反而能把知识“装进脑子”,而不是“堆在书架”。
一次性筷子、湿巾、纸杯……这些“图方便”的东西,一年下来要花不少钱。
改用可重复使用的餐具、毛巾,虽然每天多洗两分钟,但一年能省好几百。
更重要的是,减少一次性垃圾,也是给环境减负——毕竟,我们省下的不只是钱,还有地球的资源。
有人担心:“大家都省着花,经济怎么复苏?”其实,理性消费和经济增长并不矛盾。何祚庥院士说过,提升底层收入是推动经济复苏的根本——当普通人的钱包鼓起来,消费热情自然会回来。而我们现在省的,是“非必要”的钱;等收入稳定了,把钱花在旅游、教育、健康这些“能提升生活质量”的地方,反而能更高效地拉动经济。
小区里的李叔最近就做了个好榜样:他把过去买收纳盒、囤化妆品的钱存起来,给女儿报了编程班。
“孩子学了本事,以后能挣更多钱,这才是长远打算。”李叔的话,道出了理性消费的真谛:不是不花钱,而是把钱花在“能增值”的地方。
经济回暖需要时间,可我们的生活不能等。
停止不必要的消费,不是妥协,而是对自己、对家庭更负责的态度。
当我们学会把钱花在刀刃上,不仅能挺过“钱难挣”的日子,还能为未来的“能消费、愿消费”攒足底气——毕竟,真正的生活质量,从来不是靠堆出来的“购物车”,而是靠心里的踏实和对未来的期待。
来源:邪冬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