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手艺,能追溯到丝绸之路那会儿。听说有位刘老面点师,物资紧缺时变着法儿创新,把面搓成鱼形,图个“年年有余”的好彩头。
甘肃的美食,藏着大西北的烟火气。
有人说这里只有牛肉面和羊羔肉?
错!最好吃的小吃,是这10种。
张掖人手里的面团,能搓出“小鱼”来。
粗中间、细两头,3厘米长的白生生模样,像极了水里翻跳的鱼。
这手艺,能追溯到丝绸之路那会儿。听说有位刘老面点师,物资紧缺时变着法儿创新,把面搓成鱼形,图个“年年有余”的好彩头。
小麦粉里掺点青稞、荞麦,面香更浓。煮着吃滑嫩,炒着吃鲜香,配点笋瓜牛肉,一口下去,西北的实在劲儿全在嘴里了。
临夏旧称河州,这儿的包子能玩出花。
包子、合子、角馍,各有各的讲究。包子褶子精致,馅是牛羊肉混着时令菜,鲜得能咬出汁;合子露着糖和核桃仁,甜得人心软;角馍更妙,糖角子、枣角子,咬开全是惊喜。
发面得揉足了劲儿,面皮软乎又筋道,肉香裹着菜香,吃一个就饱,吃俩还想再来。
酒泉人管它叫“面鱼鱼”,名字里带着股子活泼劲儿。
面和得稠稠的,拿铲子往沸水里拨,煮出来两头尖、中间粗,真像小鱼游在汤里。
这是高氏家族传了几代的商旅快餐,现在还是市级非遗。劳作的人端一碗,浇上西红柿鸡蛋卤,或者泼勺油辣子,吸溜吸溜吃下去,热乎又顶饱。
1到2岁的羔羊现宰,肉剁成块爆炒,加葱蒜干椒,焖到八成熟。
面擀成薄饼抹油卷起来,切成段铺在肉上,一块儿炖。
面卷子吸饱了肉汤,羊肉软嫩不柴,红亮的汤汁挂在面上,咬一口,面皮筋道,羊肉鲜香,连汤都想喝干净。
天水人管它叫“秦州第一美食”,历史能追到西汉。
隗嚣他妈三天两头要吃,后来御厨流落民间,这手艺才传开来。
用荞麦淀粉做的,紫红色的一坨,撕成小块,浇上辣子油、芝麻酱、蒜泥,酸辣直窜鼻尖。
头回吃的人被辣得冒汗,可越吃越上瘾,软绵中带着点弹牙,像在嘴里跳酸辣舞。
汉代就有的老手艺,现在吃起来还是那么香。
面揉了筛,筛了发,蒸出来薄得透光。关键是蓬灰水——这是武威面皮的秘密武器,加了它,面皮更筋道,还带着股子独特的香。
切细条,配豆芽、辣椒油、醋、蒜泥,红的绿的黄的,看着就馋。夹一筷子,滑溜溜的,酸辣刚好,西北人吃酸的讲究全在这儿了。
南北朝时就是贡品,明代还记着“贡汤羊87只”,东乡手抓的排面,从古到今都在。
东乡山羊羔养在独特的地貌里,肉嫩得能掐出水。整羊或者卸成大件煮,撇沫子、慢炖,撒点盐、花椒、草果,肉熟得刚好,筷子一插就透。
端上桌分部位,肋条、背子、前腿、后腿,蘸椒盐或者蒜泥,肉香混着蒜辣,肥的不腻,瘦的不柴,越嚼越香。
静宁卤鸡:18味药材卤出的“千年香”唐朝传下来的手艺,现在还是甘肃菜里的宝贝。
选本地土鸡,杀了腌透,放陈年老卤里煮。18味药材:丁香、当归……全融在卤汤里。
卤好的鸡外皮金黄酥脆,内里嫩得能脱骨,肉香里带着药香,不腻口,连骨头都想嗦一嗦。
唐代就有人用它招待客人,甜里带点酒香,喝一口神清气爽。
小麦、燕麦或者青稞,淘洗煮软,撒上甜酒曲发酵三天。
麦粒里的淀粉变成糖,糖又转出点酒精,吃起来软绵,咬开麦粒有韧性,汁儿甜得像蜜,酒香味淡淡的,大人小孩都爱。
武威的墩墩状,黄亮得像玉;兰州的薄如蝉翼,透亮得能看见光。
面揉出淀粉和面筋,淀粉蒸成皮,面筋蒸熟切片。吃的时候浇上酱油、醋、辣椒油、芝麻酱,酸辣得直咂嘴。
面皮筋道,面筋弹牙,调料香得人直咽口水,一碗下肚,满足得直拍肚子。
这些小吃,藏着甘肃的千年烟火。
是农耕和游牧的碰撞,是丝路商旅的行囊里揣着的乡愁,是老辈人传给小辈的手艺。
咬一口张掖搓鱼,喝一口甜醅子,你会懂——甘肃的味道,不在名气大的招牌上,在街头巷尾的小摊里,在当地人的碗里,在每一口带着泥土香的满足里。
你有多久没为一道小吃心动了?
如果来甘肃,你最想先尝哪一种?
来源:团结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