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接子亦称“接予”、“捷子”。战国时齐人,齐宣王、湣王时期稷下学宫中的重要人物。《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据此,是稷下黄老道家的重要人物。据《庄子·则阳》,他提出“或使”说,与季真的“莫为”说相对。“或使”亦作“或之使”,西晋
接子亦称“接予”、“捷子”。战国时齐人,齐宣王、湣王时期稷下学宫中的重要人物。《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据此,是稷下黄老道家的重要人物。据《庄子·则阳》,他提出“或使”说,与季真的“莫为”说相对。“或使”亦作“或之使”,西晋郭象注:“接子曰,道或使。或使者,有使物之功也。”唐成玄英疏云:“使,为也。……接子谓道有使物之功。”其“或使”说,是认为存在着一个创生并支配万物的最高本体。著作已佚。《汉书·艺文志》道家类著录有《捷子》二篇,久佚。
淳于髡战国时齐人,早期稷下先生。主要活动在齐威王和齐宣王年间。本是“齐之赘婿”,出身贱微,但他以卓越的学识和辩才受到齐王的尊崇和器重,曾“数使诸侯,未尝屈辱”。机智博学,“滑稽多辩”,“谈言微中”,善于运用隐喻和寓言阐发思想和进行讽谏。司马迁说他“博闻强记,学无所主”,据此,他很可能是一位学贯百家、思想上不拘一格的学者。作为稷下元老,这种兼容百家的学风,对于稷下学多元、融合、创新的学术特色的形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据《太平寰宇记》载,“髡死,诸弟子三千人为缞绖”,足见其在稷下学宫中的地位。还曾与孟子有过关于“男女授受不亲”和名实问题的辩论。又对事物的辩证关系有较深刻的认识和阐发,提出“极之而衰”、“物各有畴”、“有诸内必形诸外”等哲学观点。
鲁仲连亦称“鲁连”、“鲁连子”。战国时齐人,主要活动在齐湣王、襄王之时,稷下重要学者之一。据《史记》本传,他“好奇伟俶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节”,“在布衣之位,荡然肆志,不诎于诸侯,谈说于当世,折卿相之权”,可见兼有隐士和游士风范。十二岁时就因为聪颖过人而被誉为千里驹,曾以出众的口才折服稷下辩士田巴,传为美谈。据《史记》记载,鲁仲连“义不帝秦”,称引三王,《汉书·艺文志》列《鲁仲连子》十四篇为儒家。但鲁仲连的思想比起孔子、孟子等传统儒家来已大不相同,他不仅讲功、名,而且不讳言“利”,主张人君应“知时”、“知行”、“知宜”,顺应“势数”,以求事半功倍之效。可见受黄老道家影响,既讲原则,又善于变通,所以司马迁才说“其指意不合大义”,清人马国翰也说其学“未能粹合圣贤之义”。
苏秦战国时纵横家,合纵派代表人物。东周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东)人,字季子。曾与张仪同学于鬼谷子。主张“一韩、魏、齐、楚、燕、赵以从(纵)亲,以畔(叛)秦。”(《史记·苏秦列传》)先后游说燕、赵、韩、魏、齐、楚六国,订纵约联合拒秦,苏秦为纵约长,并拜相六国。以纵约书致秦后,秦兵不敢出函谷关达十五年。其后,纵约被秦分化瓦解,苏秦事燕,奉命入齐从事反间活动,“欲破敝齐而为燕”(同上)。因与齐大夫争宠而遭刺,复以“苏秦为燕作乱于齐”之罪名,被车裂于市。据《汉书·艺文志》载,曾有著作三十一篇。今佚。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保存有苏秦的书信和游说辞十六章。
张仪(?—前310)战国时纵横家,连横派代表人物。魏国贵族后代。曾与苏秦同学于鬼谷子。秦惠文君十年(前328)任秦相,四年后助秦惠文君为王。主张连横以强秦,执政后迫使魏国献上郡,瓦解齐楚联盟,夺取楚汉中地。先后游说诸侯,连横魏、楚、韩、齐、赵、燕等国,使秦国日益强大。秦武王即位后,入魏为相。《汉书·艺文志》著录纵横家有《张子》十篇,今佚。
孔鲋(约前264—前208)秦末儒生。字甲。孔子后裔,居于魏。《汉书·儒林传》:“陈涉之王也,鲁诸儒持孔氏礼器往归之,于是孔甲为涉博士”,后因与陈胜政见不合,以目疾辞退。旧传《孔丛子》为其所作,实出后人伪托。
来源:思想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