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新冠阳性率明显上升!记得戴口罩!专家:这5类人要特别注意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4 01:20 2

摘要:在这个本该春暖花开的季节,病毒却“偷偷摸摸”地卷土重来,让不少人措手不及。你以为的“结束”,其实只是“转场”,新冠病毒又换了花样来“刷存在感”了。多地阳性率飙升,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实打实的警钟。

在这个本该春暖花开的季节,病毒却“偷偷摸摸”地卷土重来,让不少人措手不及。你以为的“结束”,其实只是“转场”,新冠病毒又换了花样来“刷存在感”了。多地阳性率飙升,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实打实的警钟。

一提到新冠,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是2020年的那场全民“战疫”,街头巷尾空无一人,口罩成了出门标配。如今虽然大多数人生活看似恢复如常,但病毒并没有“彻底消失”,而是以一种更隐蔽的方式潜伏在人群中。

根据国家疾控中心近期监测数据显示,多个城市的新冠病毒阳性检出率出现了明显回升,尤其在医院发热门诊、社区诊所中,感染人数呈现出逐步上升趋势。

这次的新冠病毒株,不再是最初的“原始毒株”,而是经过多轮变异后的“新脸孔”。目前主流流行的奥密克戎变异株XBB系列,具有传播速度快、症状不典型、复感染率高的特点

它不像过去那样来势汹汹、症状剧烈,而是更像一个“披着羊皮的狼”,可能只是轻微喉咙痛、流鼻涕、低烧,却已经具备较强的传染力。正因为它表现得“温柔”,才更容易被忽略,从而放松警惕

从临床数据来看,当前一轮感染者中,重复感染的比例正在增长,尤其是去年曾感染过XBB或BA系列变异株的人群。部分人以为感染过一次就“百毒不侵”,其实这种想法并不科学。

人体的免疫保护力会随着时间自然减弱,尤其是针对病毒表面抗原变化较大的情况下,之前的抗体就像拿“旧钥匙开新锁”,未必有效。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波病毒传播中,存在明显的高风险人群聚集感染现象。根据多地疾控中心的通报,以下五类人群更容易受到病毒“青睐”,需要格外警惕: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产妇、免疫力低下者、儿童群体

这些人群由于自身抵抗力弱或生理特点,感染后更容易发展为重症,甚至危及生命。

老年人作为第一大高危人群,历来是病毒“最易得手”的对象。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各项机能逐步退化,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的耐受能力下降,感染病毒后恢复周期更长,并发症也更复杂

统计数据显示,60岁以上人群的新冠住院率和死亡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尤其是未完成疫苗加强接种的老人,其风险更高。

慢性病患者同样是“新冠重灾区”。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慢阻肺等基础疾病,会在病毒感染后被进一步激活,导致病情加重。

例如患有慢阻肺的患者,一旦感染新冠,原本就“气喘吁吁”的状态可能迅速恶化,进入呼吸衰竭的边缘。病毒对这类人群而言,不只是“感冒”,更像是“雪上加霜”

孕产妇的免疫系统相对特殊,为了保障胎儿的生长发育,母体的免疫机制会有所调整。这一“免疫耐受”状态,虽然保护了胎儿,却也削弱了对外界病毒的抵抗能力

临床观察发现,部分孕妇感染新冠后,出现了胎盘炎症、早产等并发情况。孕产妇在疫情期间更应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确保自我防护措施得当

免疫力低下群体,包括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器官移植术后服用免疫抑制剂者、HIV感染者等,他们的身体就像“拆了围墙的房子”,病毒一来毫无阻挡之力。

这些患者即使接种过疫苗,也可能因免疫反应不充分而无法获得足够的保护在这类人群中,新冠病毒的致死率远高于普通人群,需要格外警戒。

儿童群体虽然大多感染后症状轻微,但仍不可掉以轻心,特别是5岁以下的婴幼儿。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部分孩子在感染新冠后可能出现高热惊厥、肺炎、甚至罕见的多系统炎症综合症(MIS-C)。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较弱,接触玩具、公共设施频繁,容易成为病毒传播的“桥梁”。

除了这五类重点人群以外,普通民众在面对再次抬头的新冠病毒时,也不能掉以轻心。不少人因为疫苗接种后“没有感觉”,而忽视了疫苗的时间效力。疫苗产生的抗体水平会在6个月左右明显下降,尤其是面对不断变异的病毒株,按时接种加强针仍是目前最有效的防护手段之一。

说到这里,很多人会问:“现在还要戴口罩吗?”答案是肯定的,尤其是在公共交通、医院、商场等密闭或人流密集场所。口罩仍是“最经济、最便捷、最有效”的防护工具之一

研究表明,佩戴医用外科口罩能有效阻挡90%以上的飞沫传播,哪怕病毒“隐身再深”,也很难突破这道“布制防线”。

除了戴口罩,勤洗手也不能忽略。病毒可以通过手部接触传播,尤其是在触碰过电梯按钮、门把手、手机屏幕等公共物品后,如果不及时洗手再揉眼、抠鼻或吃东西,就等于主动把病毒“请”进体内。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或流水+肥皂清洗,都是有效的手部卫生方式。

居家通风也要常抓不懈。即使是在冬天或空气污染严重的日子里,也应该每天开窗通风2到3次,每次不少于15分钟。良好的空气流通可以稀释室内悬浮的病毒颗粒,降低传播风险尤其是在家庭成员出现感冒、咳嗽等症状时,通风更为必要

保持良好的作息、均衡的饮食、适度的运动,也能帮助提升自身免疫力,是预防感染的“内在屏障”。中医讲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与西医强调免疫系统强健的理念不谋而合合理作息、少熬夜、补充维生素C、多晒太阳,都是增强免疫力的生活小技巧

当前阶段,虽然没有封控、没有强制核酸、没有大规模集体隔离,但这并不代表病毒已经“彻底退休”。它只是换了种方式,继续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与其等被感染后再追悔莫及,不如现在就主动防护,做自己的“健康把关人”。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人群存在“轻症不就医”的心理,认为“嗓子疼几天没什么大不了”。但数据显示,新冠感染者中,部分轻症患者在感染初期未重视,数日后突发呼吸困难、持续高热,最终发展为肺炎甚至呼吸衰竭。这警示我们,对任何看似“普通”的不适,都应保持警觉。

不少地方已开始恢复常态化的新冠监测机制,包括加强对发热门诊数据的采集,提升核酸检测灵敏度等。这说明,官方对疫情的监控并未放松,民众也应配合相关防疫措施的执行全民协作,才能真正形成“群体免疫”的屏障

新冠病毒的演变轨迹仍充满不确定性,但可以确定的是:它不会轻易消失,也不会永远强势。我们要做的,不是恐慌、不是逃避,而是通过科学防护、健康生活,与病毒“和平共处”,让它无处可藏。

(温馨提示:以上症状及防护建议仅供参考,具体情况因人而异。如有不适症状或疑似感染,请及时前往正规医院进行专业诊断与评估,不可自行服药或延误治疗。健康防护,从科学开始。)

参考文献:

[1]王小军,李强,陈丽娜,等. 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XBB传播特征及防控策略分析[J]. 中国疾病控制杂志, 2024, 28(3): 301-306.
[2]张明,周晓婷,黄建华,等.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多系统炎症综合症的临床特点[J]. 中华儿科杂志, 2024, 62(2): 91-96.
[3]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 中国新冠病毒感染监测周报(2025年第16周)[R]. 2025-04-25.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科普护理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