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舆论环境也是营商环境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4 09:58 2

摘要:在如今的新媒体时代,“南京”这个牌子在全国的舆论场中到底能不能“立”得住,决定了南京市民的自豪感、凝聚力、社会共识,也影响了全国人民、各行各业、企业对南京的“心理预设”与根深蒂固的“城市印象”。

01

今天,“浙江宣传“又一篇文章刷屏,《舆论环境也是营商环境》

如果放在南京视角下,更为应题。因为,南京的舆论环境真的就是营商环境。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互联网较量:键盘上的谣言攻势,与城市宣传的硬核拆弹。

放在全国语境下,“南京”这个城市到底意味着什么?

城市形象怎么样?能不能助力南京的企业、商业和媒体?

南京的舆论口碑、城市声誉、软实力到底怎样?

营商环境如何?未来发展潜力如何?

02

在如今的新媒体时代,“南京”这个牌子在全国的舆论场中到底能不能“立”得住,决定了南京市民的自豪感、凝聚力、社会共识,也影响了全国人民、各行各业、企业对南京的“心理预设”与根深蒂固的“城市印象”

重要不重要?

很重要。

但不是每个南京人都能意识到这点。

时至今日,还有不少南京的人员认为“默默做事、不要发声”,“不要惹事”,“最好不让别人知道”,甘愿做一个小透明,主动屏蔽外界对南京的了解

其实,当一个城市主动丢掉“城市品牌”、不重视“城市形象”、对“城市软实力”不感兴趣时,失去的可不仅仅是名气,而是城市核心竞争力,以及营商环境、招商引资的先机。

往小里说,南京的城市品牌也与企业、个人息息相关。

比如南京房地产领域,很多楼盘的设计公司、策略公司、广告公司、媒体公司和大V等有很多来自上海、杭州。

同样的策略报告,南京本土公司报价10万,开发商普遍看不上;而杭州公司报价50万,开发商觉得杭州公司“值这个价”。

其实很多策略还是委托南京本土公司做的,也就是说“杭州”这两个字就很值钱。

一场演讲,南京本土媒体的,开发商或商业方送一个玩具毛毛熊和200元星巴克咖啡券。

同样的演讲,杭州媒体大V至少40万,南京开发商觉得“我真荣幸能请得起杭州大V"

在市场价方面,请南京一个顶级的文化名人,也就几万元,而请杭州一个商业名人,需要10倍的价格——而对方还不大乐意。

在杭州乙方面前,南京的甲方倒挺谦逊。

因此,南京做生意不容易,因为在本土内卷;而杭州赚钱相对轻松,就是因为他们做的是全国市场,“杭州”有较强的城市溢价

因为溢价的存在,高利润推动杭州的这些公司迅速扩大规模、吸引人才,从而确实创造出更优秀的“内容”与“产品”。

几年之后,同样领域,起步相同,杭州、南京的差别就巨大了。一个在全国市场持续吃高溢价的红利、收获声誉,一个在南京本土卷来卷去,拼命奋斗求生存。

房地产领域,杭州跑出了全国TOP级的绿城、滨江,而南京本土的银城、朗诗、长发、天正,现在什么样子,大家都很清楚。

我们曾参加一个全国新媒体方面的会议,当介绍到上海、北京、深圳、杭州、成都等城市新媒体账号时,掌声雷动,介绍到南京和其他城市时,大家并未重视——从他们的不同反应中就能看出各个城市的“品牌溢价”。

再比如,非标文商旅项目正在兴起,其实南京有不少创新项目。

但业内追捧的还是上海的西岸梦中心、武康路、A.F.A、蟠龙天地、鸿寿坊,杭州的玉鸟集、天目里,成都的太古里、CyPARK、麓湖CPI、东郊记忆、动漫城、Hyperlane超线公园等。

其实从各方面来看,南京有些非标商业做的不比以上差。

在科技领域,舆论场上一直有“南京没有大厂”的观点,尽管现在也普遍慢慢接受南京有14所、55所等大国重器,但还是会形成“南京没有互联网”、“南京保守刻板、缺乏创新”、“南京营商环境不如苏南、不如杭州”的误读印象

心理预设如何,决定了对一个城市的先验感知,这就是城市软实力。

互联网其实是以自己的刻板印象给南京贴上标签,这对于南京的招商引资、吸引年轻人、吸引高端人才极为不利。

因为绝大多数人不可能在一个城市待一两年才做出公允的判断,绝大多数人都是从互联网上去“理解”一个城市,给城市贴上自己的印象标签,并作为进一步认知城市的“心理预设”。

一个城市如果不能让人有自豪感,这样的城市要想吸引人才和年轻人就特别费力。

因为,你想扭转别人的第一印象,这是很难的

但实际上,南京的人才持续净流入,2020-2024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在0.7%~1%之间。

说到底,南京本土商业、房地产和其他很多领域,没有对南京本土的媒体、品牌公司、营销企业有“足够的支持”。

所以,在新媒体、舆论场中,南京没有诞生出全国一流的新媒体平台,没有自己人,没有本土有观点、有鲜明态度、有说服力的互联网力量。

一旦缺少全国一流媒体、品牌和营销体系支持的南京,其实做各种事,比如房地产、比如商业、比如科技、比如吸引人才等等,是非常吃力的。

如果不从更高的维度来认知“宣传”,如果不从商业立场上来尊重市场,其实南京是很难诞生To C 消费大品牌的。

与之对比,杭州尽管在底蕴、人才、高校、研究所等方面不如南京,但城市品牌营销确实做得出色,这就导致杭州的“互联网城市形象”比较好,大家容易形成“杭州科技发达、国际化、时尚”、“杭州更吸引人”、“杭州人才更优秀”、“杭州营商环境好”,这些标签一旦进入人的脑子里,一旦杭州发生什么事,大家就很容易与这些标签挂钩,从而全网传播,形成声浪。

但杭州具备互联网的力量与流量优势之后,它做什么都得心应手。

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从新媒体到直播,不断迭代,全国的流量中心之一就是杭州,因此,杭州在互联网上具备了“全产业链”,做啥都容易赚钱

前段时间有个长三角媒体沙龙,我们惊讶发觉,不少媒体搬杭州,有当地政府补贴、有税收优惠、有人才补贴。

当然,南京有南京的发展路径优势,杭州也有杭州的路径优势,在舆论场中,南京如果重视,未来发展潜力是非常巨大的。

03

舆论环境就是营商环境。

之前,南京容易形成负面流量,是因为城市标签的心理预设、闭环的逻辑。

我举个例子,比如南京房价下跌——就很容易与南京的城市发展、人口增速不算高、民营经济等因素关联,从而形成一个负面的逻辑闭环。

很多中介喜欢说“南京天塌了”、“南京房价崩了”、“南京产业完了”诸如此类的夸张表演,因为这种负面因素的极致夸张,在社交媒体平台上通过算法扩张,会形成极大流量,他们从这泼天的流量中赚取到新房或二手房的成交利益,从流量到收益,形成了一个“负面-流量-赚钱”的正反馈效应

事实上,城市的正面守护与发现价值,也应该形成一个正反馈效应,目前还在摸索中。

其实在互联网上的城市竞争中,负面是暗箭,真相是盾牌。

当互联网的算法推波助澜时,谣言和误读便成为“黑雾”。

我们认为,营商环境是南京的“硬通货”,而舆论环境也应该是南京形象的“氧气瓶”,企业呼吸不畅,城市何以生长?

南京的底气,有六朝文脉的厚重、有大国重器的潜藏,更要有辟谣止谤的互联网锋芒。

其实,南京要想有更好的发展,成为“全球创新枢纽”,就要给市民和人才以发展信心。

大家相信南京、热爱南京,有良好的预期,才会把资产真金白银的放在南京,把创业、事业的希望留在南京。

但若舆论场仍是“负面跑赢真相”,人才与资本难免望而却步。

对于南京,好的城市形象与舆论场上的清朗,本身就是营商环境的“基础设施”

我们这样想,当南京不必困于“自证清白”,当创新者无需畏惧“暗箭冷枪”,南京才能以更轻盈的姿态,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领跑。

这是我们真诚的建议。

来源:说话的胖头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