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执着于上岸

B站影视 2024-12-24 15:33 9

摘要:当今社会语境,上岸一词被赋予了极为丰富且多元的含义,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汇,更像是一个承载着众多期望与梦想的文化符号。通常来说,上岸是指为达成某种具有明确目标和竞争性质的事务,获得相对安稳、有保障的状态。

昨日,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落下帷幕。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考研上岸”“成功上岸”等祝福语溢满了屏幕。

“上岸”,这个成功的代名词,从最初指代升学、入编、求职的成功向相亲、备孕、拔牙等领域延展,仿佛“万事皆可上岸”。可人生海海,何处是“岸”?

考研学子在自习室复习。

当今社会语境,上岸一词被赋予了极为丰富且多元的含义,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汇,更像是一个承载着众多期望与梦想的文化符号。通常来说,上岸是指为达成某种具有明确目标和竞争性质的事务,获得相对安稳、有保障的状态。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上岸一词的外延不断扩展。对处于不同人生阶段且家庭背景各异的人来说,上岸的资源、难度与意义都各不相同。

就考研来说,上岸则是指经过长时间复习备考,跨越初试、复试等重重关卡,最终被心仪的高校录取。

在就业层面,它可以指代成功进入一家心仪的企业或获得一份待遇优厚、前景广阔的工作,这是年轻人在经济独立和职业发展道路上的关键节点。

从生活状态角度来看,上岸也可以表示摆脱某种困境,进入一种相对舒适、安心的阶段。例如,一些人在经历了创业初期的艰难打拼、资金周转困难以及市场不确定性的困扰后,当企业开始盈利、运营步入正轨,他们会认为自己终于上岸了。

在社会观念与价值体系的映射下,上岸还被赋予了实现阶层跨越或获得社会尊重与认可的内涵。比如,一个来自普通家庭的孩子通过自身努力在大城市购置房产、组建家庭,改变了下一代的成长环境,有了相对稳定的生活保障,这种从漂泊不定到安家立业的转变也被视为一种上岸。

上岸这个词充分体现了我们努力做成一件事的“小确幸”。透过上岸这一多棱镜的折射,现代人在职业追求、生活品质、社会地位等多个维度上的憧憬与焦虑被生动而深刻地映照出来。

社会时钟下的“打卡式人生”。图源网易数读

长期以来,我们听闻过太多关于上岸的呼唤。那似乎是一片宁静的港湾,在波涛汹涌的人生之海上,散发着诱人的安稳光芒。于是,无数人如逐光的飞蛾,千军万马竞相奔赴,只求能成功上岸。人们为什么如此执着于上岸?

社会时钟的节奏推赶。社会时钟是个体生命主要环节的心理时钟,通俗来讲,就是“什么年龄就要做什么样的事情”。在《新异化的诞生》里,作者罗萨指出当今社会节奏加速已成事实。人自出生起,仿佛被设定了类似的“通关模式”,如18岁上大学、特定年龄结婚生子等。

在这种共享的社会节奏下,每个人如齿轮一般依社会时钟开展实践活动,“容错率”也因而降低。若赶不上“社会时钟”、未达社会期望,很多人便会陷入焦虑,因担心被时代落下而急于改变自身生活,以求跟上社会生活的步调。所以,求学、毕业、求职、结婚等事件的叠加带来了上岸的时间困境,上岸成为逐步逼近的“ddl”(即deadline,截止日期)。

外界评价的压力投射。在社会环境里,人们总是被贴上形形色色的身份标签,像大学生、职场新人、大龄未婚者等等,这些标签左右着外界对我们的看法。一旦个人的发展轨迹与大众认知中的“正常节奏”有所偏离,质疑与异样的目光便会如影随形。例如,毕业生若在求职过程中有短暂的间隔年,往往会面临“浪费时间”“缺乏规划”等诸多负面评价。

这种外界评价的压力会不断投射到个体内心,使其产生强烈的焦虑感与不安。在频繁的社会比较中,人们为了避免成为他人眼中的“失败者”,只能拼命朝着被社会认可的方向努力,害怕因辜负外界期望而遭受更大的压力。

追求人生的统一范式。社会似乎总在有意无意地传递着一种观念,即存在一种理想且标准的人生路径。诸如事业有成、拥有可观的存款、在特定年龄步入婚姻殿堂等成为众多人心中既定的人生目标。人们不自觉地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自己与他人的生活,仿佛只有遵循这一范式才算是成功的人生。

例如,很多人会因自己在同龄人中事业发展不顺或者尚未成家而感到焦虑与自卑。这种对统一范式的追求,使得上岸被赋予了极为重要的意义,成为人们挣脱与他人差距、实现所谓“正常人生”的关键。

上岸,这个看似充满希望与美好的词汇,在现代社会的语境下,既是人们追逐梦想的动力源泉,又像是一个美丽而虚幻的海市蜃楼。

在这纷纷扰扰、全民逐“岸”的热潮中,我们可曾停下匆忙的脚步,细细思忖,生活究竟该以何为岸?

岸,是抵达人生新阶段后的歇脚点。有一条热评说道:“中国人的一生都泡在水里。”考研、考证、考公……在我们的生活里,岸并非单一存在,而是接连不断。它是我们在拥有成功果实的那一刻,抵达人生新点之后的暂时休憩之地。

岸,是理想生活旅程中的下一站。许多人常讲“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可人生既非绝对的旷野,亦非仅有一条的既定轨道。岸不是终点站,更多是在一定的社会规则下,凭着不懈努力去抵达的“下一站”,是在追求内心舒适与平静路上的“中转站”。

无论是“歇脚点”还是“下一站”,都从侧面说明岸并非只此一个,没有可以“一劳永逸”“一直躺平”的岸。大部分时候,生活没有太多岸可以上,也没有那么多江海要泅渡,也许自认为的上岸也可能是进入了更深的水里。

有不同的岸,即意味着生活有不同的切面与可能。在豆瓣的“逆社会时钟”小组,我们看到了太多充满可能性的人生策展。有在当年被父母逼迫读热门专业后退学重新高考的人;有为自己弥补童年遗憾将自己当小孩养的人;前段时间在大冰直播间爆火的“麦子阿姨”和56岁开始全国自驾游的苏敏阿姨……这些,无一不是展现了共享社会节奏之外的新思路。

尽管不停去追逐生活的岸总有失败的风险,但上岸实践的过程与意义是无价的。在过程中,尽最大可能去实现体验的广度、密度和深度远比结果更重要。

考研很难,但是我们却见证了那个在日复一日的枯燥和煎熬中咬牙坚持、破茧而出的自己;求职很难,但是我们可以在频繁投递简历、参与面试的徘徊中找到能使内心澎湃、灵魂共振的那份热爱;考公很难,但是我们在刷题与背书的循环往复里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我们并不是一直溺在水中,我们是在阳光下奔跑,一路打怪升级,不断遇见全新的自我,累积独特的人生经历,收获无畏重来的勇气与力量。

一纸通知书、一个证明、一个offer绝不是人生的全部。社会大流纵然磅礴,但生命的旅行里大大小小的岸很多,重要的是在有限的生命寻找意义与美好。所以请允许自己将封闭的唯一的上岸预期拉大,多给予自己一些新的选择与期待。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答案,曾经的经验或许无法引领明天的路。人生处处皆是彼岸,回头看,轻舟已过万重山;往前看,未来漫漫亦灿灿。

来源:当代江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