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宣!河源获评“全国文明城市”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3 19:11 1

摘要:这一荣誉的获得不仅是对城市综合实力和文明程度的认可和肯定,更是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迈向全国文明城市的进程中,我市始终以“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为原则,坚持守正创新、常态长效、系统推进,纵深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

5月23日

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

河源市被正式授予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这一荣誉的获得不仅是对城市综合实力和文明程度的认可和肯定,更是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迈向全国文明城市的进程中,我市始终以“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为原则,坚持守正创新、常态长效、系统推进,纵深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

万绿湖

坚持创建为了人民,我市用务实之举推动城市功能与群众生活品质实现双提升,深入落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机制,解决了群众反映的就医、交通等高频问题超4500件;深入实施城市有机更新行动,围绕教育医疗、市政设施等群众关切的民生工程精准发力,新改建义务教育学校105所,三甲医院增至4所,系统推进背街小巷、老旧小区、农贸市场等1300余处场所完成升级改造,修复破损路面近10万平方米,新增停车位7万余个,建成精品示范街、夜市经济集中经营点26处;以推进绿美河源生态建设为抓手,全市建成200公里碧道、超100个社区体育公园,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1.22%,万绿湖风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群众“推窗见绿、出门进园”的宜居愿景成为现实。

干净整洁的兴源市场

坚持创建依靠人民,我市以党群联结,激发全民参与力量,通过成立社区“大党委”体系,实施“双报到、双报告”制度,构建“党建工作联做、党建资源联享、精神文明联创、服务难题联解、公益事业联办、生活环境联建”六联模式,有效整合起全市各辖区党组织和党员力量;深化全域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市县镇村四级联动格局,累计培育省级以上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及最美家庭共67个;选树“中国好人”“广东好人”以及省市级道德模范、“新时代好少年”超500人,先进典型构筑起全域文明风尚标杆,彰显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度与温度;2727个志愿服务团体、近30万名志愿者投身文明城市网格化管理和文明行为劝导、社区惠民行动,让精神文明建设从“单向发动”走向“双向互动”,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5月3日,“江湖渔火 太平夜市”河源首届鱼灯夜游活动,渔夫、船、鱼灯、桥等元素,形成动态水幕光影,美不胜收。

坚持创建惠及人民,我市立足文化资源禀赋努力构建文化传承与文明实践交融共生的城市品格,精心策划推出了“乐游河源·清凉一夏”、“江湖渔火 太平夜市”鱼灯夜游、2025万绿湖畔音乐季、花灯民俗文化节、阳明文化周等各类特色主题活动,以差异化体验满足多元化文旅消费需求,推动文化资源向体验型产品转化;搭建客家文化高级论坛、萧殷学术研讨会等学术交流平台让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大美河源·百姓舞台”等10万余场惠民活动润泽城乡,紫金花朝戏、忠信花灯等非遗项目通过“源态龙”IP形象、墩头蓝箱包等文创产品焕发新生;以立体化文明培育体系筑牢城市精神根基,织密“15分钟文明生活圈”网络,在省、市范围广泛推广金史村“积分制+一体四化”等一批乡村治理新模式的经验做法,推动《客家新风》等移风易俗作品登上全国舞台,《河源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实施将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纳入法治轨道,4个“大思政课”实践基地串联起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育人链条,形成精神文明建设长效机制;创新打造“河源文明学院”线上平台,通过微信、抖音等构建起全媒体传播矩阵,让文明理念在指尖传递中深入人心;政务服务“一门一网一次”改革持续深化,41个部门984个事项“一窗通办”,“视频办”平台覆盖211项高频业务,“办不成事”专窗破解民生梗阻,12345热线全天候响应,97%事项实现“掌上即办”,数智赋能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提质增效,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成色更足。

荣誉既是肯定,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站在文明进步跃升的新起点上,我市将继续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扣市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坚持“精准服务、精细管理、精品塑造”创建思路,以数字化为精神文明建设赋能,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和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全力塑造城市发展新优势、展现新气象。

记者:梁驱远

摄影:邓宇权 杨坚 冯晓铭

编辑:吴雪

二审:蒋莲秀

三审:郭志军

来源:河源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