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雪山花海,开始征服地球了?④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3 11:24 2

摘要:(泛青藏高原地区的高山生物群构成,横断山地区的高山植物主要是原地演化形成,间冰期向北扩散后,成为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植物多样性的主要来源,制图@彭聪&大白菜/星球研究所)

03

勇闯世界的花海

迁移至横断山脉的外来者

并不都会在此定居

一部分物种稍作休整后

又再次踏上征途

它们在冰期从“天岛”出发

进一步南迁

来到热带地区的亚洲岛屿

在新的山脉安了家

今天你能看到

粉嫩的玉山杜鹃

在台湾的阿里山荡起微波

(台湾的玉山杜鹃,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火红的海南杜鹃

在陵水的吊罗山燃起烈焰

(海南杜鹃,图片来源@PPBC/阳亿)

而在更加温暖湿润的地方

也有马来皱叶杜鹃于雨林中摇曳

(马来西亚沙巴州盛开的马来皱叶杜鹃,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以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为核心的东南亚

成为杜鹃的另一分化中心

这场向南的持续开拓

让生于严寒的它们

来到了阳光普照的新家园

(婆罗洲基纳巴卢山云林中的杜鹃,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另一部分逃难至横断山区的植物

和起源于当地的耐寒物种

则会选择在间冰期向北扩散

它们来到持续隆升的喜马拉雅山脉

来到愈发寒冷干燥的青藏高原

几乎重塑了这里的生物群

(泛青藏高原地区的高山生物群构成,横断山地区的高山植物主要是原地演化形成,间冰期向北扩散后,成为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植物多样性的主要来源,制图@彭聪&大白菜/星球研究所)

其中风毛菊属的成员

先后还到达中亚

到达蒙古

到达俄罗斯远东地区

甚至到达了日本和朝鲜等地

(俄罗斯阿尔泰的雪兔子,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离家远行的高山植物

实现了从北极地区到赤道的环游

可想要看遍全世界的风景

它们还需要更多的协助

“人”

则是其中的关键

每年4月

在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

一株巨大的树形杜鹃会娇艳地绽放

花团从树顶开到树底

连成了一面紫红色的瀑布

大批游客拥在周围

到处是闪光灯的明暗交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这棵充满野性与张力的俏美人

便是来自我国的西藏毛脉杜鹃

从横断山区到欧洲

这场跨越万里的奔赴

要从一位著名的探险家说起

约瑟夫·道尔顿·胡克

作为生物进化论的重要贡献者

他曾驱船穿过

浓烟滚滚的火山

岌岌可危的冰崖

用自己的亲身经历

为好友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提供参考

(约瑟夫·道尔顿·胡克画像,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1848年

胡克第一次来到喜马拉雅山下

开始了长达近4年的考察

他将大量高山杜鹃引种回国

在欧洲掀起了一阵杜鹃花狂热

不久之后热潮又席卷北美

时至今日

全世界已有超过2万个杜鹃变种

(国外的杜鹃花海,拍摄地点依次为格鲁吉亚、意大利和日本,摄影师@刘白&视觉中国)

胡克之后

这片神秘的“天岛”

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

二十世纪初

也曾历时11个月

横穿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在海拔四千米左右的地方

发现了惊艳世人的绿绒蒿

他将其命名为“蓝罂粟”

不远万里带回欧洲

成为了当时苏格兰花园里常见的存在

(英国爱丁堡植物园的绿绒蒿,摄影师@余天一)

乔治·福里斯特

也曾多次前往西藏、云南等地

探索并收集了滇藏木兰

高穗花报春

桔红灯台报春

还有大理苍山的华丽龙胆

现在的意大利、法国等地

用于调剂苦味开胃酒的原料

很多都是华丽龙胆的“后代”

(华丽龙胆,摄影师@范毅)

这些欧美先行者们涌向中国

将喜马拉雅和横断山区的高山花卉带回家乡

引起了西方园林界的一次革命性变革

现在墨脱的杜鹃

林芝的报春

白马雪山的龙胆

可能出现在

英国爱丁堡植物园、法国凡尔赛宫、奥地利美景宫

加拿大宝翠花园、德国波茨坦无忧宫、美国国家植物园

甚至俄罗斯叶卡捷林娜皇宫

(拍摄地点依次为奥地利维也纳美景宫、欧洲德国路德维希堡的花园、以及法国的凡尔赛宫,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国高山花卉影响、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园艺界”

中国不仅是中央花园

更是世界园林之母

世界的花卉王国

近些年来

我国也在华南华北

建起多个高山植物园

保护了上百个高山植物种质

同时还和尼泊尔、不丹等国

一起参与“第三极环境”的国际计划

实现了高山植物的数据共享

推动跨国的保护区建设

共同守护着这片极寒花园

(尼泊尔,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借助人类的力量

和自身向外开拓的渴望

高寒植物的环球旅行

还在继续

这场席卷山崖的进化飓风

正走遍世界山海

宣告着

“Home is behind, the world ahead”

家园已在身后,世界尽在眼前

(选自电影《指环王3:王者无敌》的插曲《The Edge of Night》,横断山绿绒蒿,摄影师@牛洋)

本文创作团队

撰文:刘雪菁

:潘晨霞

设计:大白菜 地图:彭聪

审校:李楚阳&陈静怡

封面来源:杨涛&申燕&视觉中国

审核专家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牛洋 研究员


【主要参考文献】

[1][瑞士]克里斯蒂安·柯勒. 高山植物功能生态学[M]. 吴宁, 罗鹏, 等, 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8.

[2]Ding W N, Ree R H, Spicer R A, et al. Ancient orogenic and monsoon-driven assembly of the world's richest temperate alpine flora[J]. Science, 2020, 369: 578-581.

[3]Hughes C E, Atchison G W. The ubiquity of alpine plant radiations: from the Andes to the Hengduan Mountains[J]. New Phytol, 2015, 207(2): 275-282.

[4]丁文娜, 星耀武. 泛青藏高原高寒植物多样性的形成与演化[J]. 植物科学学报, 2023, 41(06): 729-740.

[5]丁文娜, 星耀武. 盛开在世界之巅的高寒植物[J]. 科学, 2021, 73(02): 19-23+64+4.

[6]次旺扎西, 旦增伦珠, 次央, 等. 青藏高原地区不同海拔高度气温的变化特征[J].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5, 45(01): 32-38.

[7][英]安布拉·爱德华兹. 植物猎人的世界收藏[M]. 何毅, 译. 北京: 中信出版集团, 2023.

来源:星球研究所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