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21日,南通雨过天晴,碧空如洗。曾祥裕风水团队慕名走进南通博物苑,青砖黛瓦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朱红廊柱与新绿枝叶相映成趣。漫步其间,不仅是与主人张謇作百年时空对话,更是对其贯通中西的建筑美学造诣致以深切敬意。这座承载着历史温度的园林,恰似一把钥匙,开启
《百年对话:从南通建筑看张謇的美学匠心》
曾祥裕 曾海亮
5月21日,南通雨过天晴,碧空如洗。曾祥裕风水团队慕名走进南通博物苑,青砖黛瓦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朱红廊柱与新绿枝叶相映成趣。漫步其间,不仅是与主人张謇作百年时空对话,更是对其贯通中西的建筑美学造诣致以深切敬意。这座承载着历史温度的园林,恰似一把钥匙,开启了探寻张謇建筑智慧的大门。
在近代中国的建筑星河中,张謇亲手点亮的南通博物苑,宛如最璀璨的启明星。这座1905年落成的国人首座公共博物馆,以“园馆一体”的独特构想,将建筑艺术与人文情怀熔铸为一,更在南通的街巷间,延伸出张謇别具一格的美学长卷。
一、“园馆一体”的整体美学
踏入南通博物苑,仿佛步入一卷徐徐展开的山水长轴。南馆、中馆、北馆如墨色山峦,错落于绿意葱茏间,飞檐与枝叶共舞,窗棂与波光相映。建筑外墙多以灰白为主调,恰似宣纸上晕染的水墨底色,质朴而内敛,与周边的自然景致浑然天成。藤东水榭枕着一湾碧水,将素色倒影揉碎在涟漪里;相禽阁藏于繁花深处,灰白的墙面衬着黛瓦,待游人拾级而上,便捧出满园春色。
然而,这素色基调中暗藏玄机。檐下的梁柱、门窗的边框,皆以朱砂红勾勒,宛如水墨画上的点睛之笔,热烈而张扬。灰白为阴,沉稳内敛;朱红为阳,鲜活奔放,二者相互映衬,恰似易经中阴阳相生相克的哲学理念。张謇以色彩为媒,在整体素色中融入朱砂红的点缀,让建筑在宁静中蕴含活力,于古朴中彰显生机,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诠释得淋漓尽致。
二、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张謇的建筑是东西方文明的诗意对话。博物苑的屋顶仍流淌着中式飞檐的婉约,檐角似欲振翅的白鹤;而门窗雕刻里,西式卷草纹与中式云纹悄然交织,拱门如弦月悬于粉墙之上。建筑外观的色彩搭配同样体现着中西融合与阴阳之道。灰白的墙面延续了中式建筑的素雅,这是“阴”的体现;而借鉴西方建筑元素的装饰线条,如拱门边缘、立柱顶端,常以鎏金或朱砂红描绘,为建筑增添华丽感,此乃“阳”的彰显。
走进馆内,对称的展陈空间恪守东方秩序,通透的回廊又引入西方的开放气度。色彩上,室内素色的梁柱与地面,与朱红的窗框、鎏金的匾额相互呼应,既有中式的端庄稳重,又有西式的精致华丽。砖石木构间,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不着痕迹,恰似张謇将半生所学,酿成了建筑里的醇厚佳酿。
三、实用为本的设计理念
在张謇眼中,建筑当如土地般质朴而实用。博物苑的南馆为陈列而生,敞亮的空间让文物得以舒展;中馆化作百变舞台,依需求变换功能;北馆则化身沉默的守护者,以严谨布局珍藏岁月记忆。建筑外观的色彩设计同样服务于实用性。灰白的主色调不易显脏,适合南通湿润多雨的气候,长久保持建筑的整洁素雅;而朱砂红的点缀部分,选用耐候性强的颜料,既能起到装饰作用,又彰显建筑的独特性。
面对南通湿润的气候,他让砖石学会呼吸,排水暗渠如隐秘的血管,默默守护建筑的生命。就地取材的智慧,让建筑与江海大地血脉相连,实用主义的光辉,在每一块青砖、每一片黛瓦间静静流淌。色彩的阴阳搭配,也让建筑在实用之余,兼具美学价值。
四、文化传承与精神寄托
张謇的笔墨为建筑注入灵魂。博物苑的楹联、题名如点睛之笔,将文字化作桥梁,连通古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镌刻在门楣上的字句,既是对教育的执着,也是对自然的敬畏。而这些文字的载体——匾额、楹联的边框,同样以朱砂红勾勒,与灰白的墙面形成鲜明对比,让文字更加醒目突出。
灰白象征着历史的厚重与沉静,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朱砂红则寓意着希望与活力,代表着对未来的期许。二者结合,恰似易经中阴阳平衡的智慧,让建筑不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成为文化传承的精神家园。这些色彩让砖石有了温度,让建筑不再是冰冷的容器,而成为承载文明的活态诗篇。
五、城市地标中的建筑美学延伸
南通十字街口的钟楼,是张謇建筑美学最动人的注脚。它如一位挺拔的绅士,矗立在岁月的风口。方形的身躯以灰白色砖石筑就,裹着西式金属尖顶,却与身后元代谯楼的飞檐深情凝望,古今在此刻相拥。灰白色的墙面,是历史沧桑的沉淀,象征着“阴”的沉稳;而钟楼的门窗边框、装饰线条,皆以朱砂红描绘,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宛如跳动的火焰,为建筑注入“阳”的活力。
四层的机械巨钟,以昼夜不停的滴答声,丈量着城市的呼吸;四面的钟面如同时间的眼睛,见证南通的晨暮更迭。当解放的红旗飘扬其上,当人民政府的牌匾在此高悬,钟楼便不再只是报时的建筑,而是化作南通的精神脊梁,镌刻着城市的荣光与梦想。其色彩的阴阳搭配,也让这座地标建筑在岁月的洗礼中,始终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张謇的建筑美学,是传统与现代的交响,是实用与诗意的共舞。从博物苑的园林雅韵,到钟楼的时代风骨,他用砖石和色彩书写着对土地的深情、对文明的敬意。灰白与朱砂红的交织,恰似易经中阴阳之道的具象化呈现,让建筑在宁静与热烈、古朴与鲜活的平衡中,诉说着永恒的东方智慧。
这些建筑至今仍在诉说:真正的美,从不在云端,而在扎根大地的坚守,在兼容并蓄的胸怀,在为生活而创作的初心之中。
作者曾祥裕简介
曾祥裕 ,大学文化,系唐代风水大师曾文辿第三十九代后裔,现为广州杨公文化传播中心风水顾问、中国赣州易科术院常务副院长,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曾任赣州地区中医学会秘书长、中国风水学院副院长、中国易经科学院常务副院长,曾被列入中国十大风水名师榜,被评为赣南首届十大民间文艺家,被马来西亚东方管理学院、北京上古传承文化中心以及北大、清华大学企业总裁班聘为客座教授、讲课嘉宾, 在北京、浙江、广东、湖北、湖南、云南、西安、福州等地开讲《城市建筑风水》《人居环境与身心健康》;致力于推广杨公风水文化,开坛讲学,三百弟子遍及海内外,并著有《正宗杨公风水丛书》、《杨公古法风水研究与应用》、《教您选一个好日子》等,擅长运用风水术,为海内外不少房地产项目及景区作过风水布局,收到满意的风水效果。
来源:红果记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