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慈善公益报(曾宪斌)日前,北京市延庆区旧县镇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启动仪式——“银发赋能乡村振兴 科技助力区域发展”新时代首都“银龄行动”对口支援活动在此拉开帷幕。10位平均年龄65岁的老农业专家组成首批志愿服务队,带着数十年积累的专业智慧深入延庆田间地头,通过
慈善公益报(曾宪斌)日前,北京市延庆区旧县镇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启动仪式——“银发赋能乡村振兴 科技助力区域发展”新时代首都“银龄行动”对口支援活动在此拉开帷幕。10位平均年龄65岁的老农业专家组成首批志愿服务队,带着数十年积累的专业智慧深入延庆田间地头,通过技术帮扶、项目对接等形式,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银色动能”。这一行动不仅是北京市落实国家“银龄行动”战略的首站实践,更标志着老年人才资源与基层需求精准对接的创新探索迈入新阶段。
政策引领,银龄力量服务首都发展
活动背后是北京市老龄委近期印发的《关于深入开展新时代首都“银龄行动”的实施意见》的强力支撑。《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构建“四大行动”体系——助力平安北京、共建首都文明、推动科技创新、增进民生福祉,并计划年内完成“银龄行动”服务平台搭建。此次延庆活动正是“推动科技创新‘银龄行动’”的率先落地。市老龄办与延庆区联合策划,聚焦农业、科技、金融领域,充分发挥首都老年专家“智库”优势,通过“技术输血”助力产业升级,实现“老有所为”与社会需求的“双向奔赴”。
精准对接,10位专家深耕13个项目
首批志愿者中,78岁高龄的专家成为团队“最年长的智慧担当”。鲁韧强、付占芳等6位来自北京市老党员先锋队乡村振兴顾问团的专家,将分赴大榆树镇高庙屯村等地,开展转基因玉米示范、苹果病虫害防治等10项农业技术支援;北京市农学会的陈春秀等3位专家则主攻葡萄与露地蔬菜的水肥灌溉技术提升;工商银行延庆分行退休专家贺湘卫独辟蹊径,为中关村延庆园无人机企业提供融资方案与品牌建设指导。这种“一对一”项目匹配模式,确保了老年专家的经验与延庆实际需求无缝衔接。
创新服务,线上线下长效赋能
区别于传统短期帮扶,本次活动建立了“现场指导+远程跟踪”的双轨机制。老专家们不仅深入康庄镇大王庄村等基层一线“把脉问诊”,后续还将通过定期回访、视频答疑等方式持续跟进项目进展。例如,果树苗木脱毒繁育专家将长期指导苏庄村农户解决技术难题,而金融专家则为企业定制阶段性融资规划。这种“扶上马再送一程”的陪伴式服务,凸显了“银龄行动”从“输血”到“造血”的深层价值。
智慧沉淀,银发志愿者诠释新老年观
“白发不是‘边缘人’的标签。”志愿者董慧明的感言道出了团队心声。这些老专家们将毕生所学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活教材”——78岁的植物保护专家坚持每日记录田间数据,退休金融工作者为企业量身定制融资方案至深夜。他们的行动打破了社会对老年人“体力衰退=价值衰减”的刻板印象,用实践证明:老年群体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经验沉淀的精准判断力、跨领域资源整合力以及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
随着首都“银龄行动”服务平台的完善,未来将有更多老年人才通过这一机制投身社会治理。延庆首站的实践,不仅为京郊乡村振兴提供了“科技+银发”的创新范式,更为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提供了可复制的“首都样本”。在这场“夕阳红”与“乡村绿”的碰撞中,银龄智慧正书写着新时代“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生动注脚。
来源:慈善公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