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543年,安德烈·维萨里用解剖刀划开了现代医学史。1675年,安东尼·范·列文虎克首次通过显微镜观察到雨水中的微生物,开启了微生物学。200年后,威廉·伦琴发现了X射线,为放射诊断奠定了基础。1953年,DNA的结构被破译,生命的奥秘之一得以解开……
《过度互联》
作者:[美]卡尔·纽波特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11月
索取号:C913/2732
内
容
简
介
《从“开膛手”到“双螺旋”》
作者:[美]梅耶·弗里德曼
出版社: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1月
索取号:R-11/5562
内
容
简
介
1543年,安德烈·维萨里用解剖刀划开了现代医学史。1675年,安东尼·范·列文虎克首次通过显微镜观察到雨水中的微生物,开启了微生物学。200年后,威廉·伦琴发现了X射线,为放射诊断奠定了基础。1953年,DNA的结构被破译,生命的奥秘之一得以解开……
人体解剖、血液循环、微生物学、疫苗、麻醉剂、X射线、组织培养、胆固醇、抗生素和DNA结构,10项对医学影响最为深远的伟大发现,纵览500年医学发展脉络,还原天才科学家的真实人生。
《突如其来的勇气》
作者:[美] 罗纳德·C.罗斯伯顿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1月
索取号:K565.46/6042
内
容
简
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一度占领巴黎,但法国的青少年以自己的未来为代价,逐渐投身于抵抗纳粹的运动。他们的学业因此中断;他们主动或被动做出的决定扭转了自己的成长轨迹;在心理被迫迅速成熟的同时,他们的情感关系也被搁置。恐惧、迷茫与无助是最寻常的状态,但除此之外,他们还有年轻人一点即燃的激情与勇气。在维护自由精神和民族尊严的呼声带领下,他们进行着或轻或重、暴力或非暴力的抵抗行动——派传单、印刷、涂鸦、传递情报,甚至保护犹太人,袭击德国官兵或维希法国警察,执着地表达着想做些什么的意愿,致力于让法国民众产生共鸣。对他们而言,抵抗占领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勇敢的责任。随着战争胜利,众多年轻的生命在战场或集中营里逝去,即使是幸存者,战后也依旧带着难以消除的伤痛生活。但如同自由的精神永不丧失,一代代年轻人的勇气,依然在着力刻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这种反对暴力、傀儡政治和邪恶种族主义的激情,并没有随着第三帝国的覆灭和维希政府的瓦解而从法国消失。”
《伴侣物种宣言》
作者:[美] 唐娜·哈拉维
出版社:光启书局
出版时间:2025年1月
内
容
简
介
探索人与其他物种的共生方式,彻底改变我们对爱与伴侣关系的理解!在与人类的共同生活中,狗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一同参与战争、殖民、狩猎、畜牧、医疗等活动。狗在欧洲征服美洲大陆的过程中充当了殖民者的恐怖工具;在电子战争诞生前,训练有素的狗是最具灵性的一种武器;追踪猎犬不仅能吓住奴隶和囚犯,也救助了迷路儿童和地震灾民……它们不是家中的“毛孩子”,而是人类进化中的重要“同伙”,我们塑造了彼此的生命和历史。从人与狗的故事出发,哈拉维想象人类与他者合作共生的无限可能。每个伴侣物种的关系,都是自然与文化的内爆,是在爱与差异中共同发展、相互构造的过程。《伴侣物种宣言》不仅是一部关于人与动物关系的学术著作,更是一种政治宣言,是在战事一触即发的全球态势中一种充满希望的政治行为。
《国之脊梁》
作者: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人生百年”项目组
出版社: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12月
内
容
简
介
本书由 学部组织的“科学人生·百年”主题宣传活动策划而来,以孩子的视角精选各学科领域中 有代表性的40位中国院士,宣传院士们的崇高理想和科学成就,宣传老科学家们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严谨求实的治学风范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在新时代进一步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李四光、竺可桢、茅以升、华罗庚、钱学森、钱三强、程开甲……一位位中国院士的名字光耀百年。本书采用每位院士一个篇目的形式,通过院士名片、院士语录、院士故事等内容,用孩子喜闻乐见、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中国院士们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展示珍藏多年的院士手稿、著作、照片等实物,展现院士风采及其科学成就。这些故事生动立体地体现了科学家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以及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技术与文明》
作者:[美] 刘易斯·芒福德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1月
内
容
简
介
20世纪30年代早期,已是纽约学界新星的芒福德为弄懂工具、器械和生产工艺在世界历史中发挥的影响力,如饥似渴地遍览论述工业社会兴起的著作,他注意到尽管技术在人类事务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却没有哪部作品充分探讨过人与技术丰富而复杂的关系。由此,《技术与文明》以10世纪的发明创造为起点稳步向前,以始技术阶段、古技术阶段和新技术阶段为三个节点,记叙了艺术、工艺、科学、工程学、哲学、金融、商业等各个领域的千年技术进步史。在这一千年间,西方文明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形式因机器的发展而发生了深刻变化。这是如何发生的?在哪里发生的?推动环境和生活常规发生巨大转变的主要动机是什么?想达到什么目的?用了哪些手段和方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未曾预料的价值?芒福德都在这本书里给出了极富远见的回答。芒福德对历史重大事件的意义有着天马行空,甚至是幽默顽皮的猜想。与普遍观点相反,他认为现代生产的奇迹并非始于叮当作响的蒸汽机或其他如瓦特一样的偶像级人物的发明。他坚称,最重要的因素不仅有工具和机器,还有反映人的各种动机的活动,包括宗教信仰、科学、工程学以及无数日常活动中对美的追求和文化准备。
《技术与文明》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它的开创性方法和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也因为它阐述了一个在今天仍极具前瞻性的新颖理论:人将外部世界内化,将内心世界外化——我们在物质活动中最伟大的成功,经常是深切的精神需求与最大的理性及非理性激情的投射。因此,弄懂技术不仅是为我们的文明重新定向的第一步,还是懂得社会,进而懂得我们自己的一种手段。芒福德在审视早期现代社会的困境时表现出惊人的乐观态度。他指出导致经济、社会和环境崩坏的问题本质,包括社会组织的军事化,资源的浪费,对自然系统的粗暴破坏,以及把愚蠢的消费主义鼓吹为生活的终极满足。他相信,古技术时期的不公最终完全有可能被一个人性化的新技术时代所取代。但在目击了冷战、核军备竞赛、公共舆论的神秘化等等之后,他原有的信心不复存在,代之以日益强烈的怀疑。也许正是为此,我们才应该重温芒福德从前的思想。那时,光芒尚未被阴影遮蔽,最好的可能性依然存在。让我们和年轻的刘易斯·芒福德一起发问:我们希望建成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