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红色教育基地蕴含着丰富的革命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课堂。
红色教育基地蕴含着丰富的革命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课堂。
子长是革命英雄谢子长的故乡,1935年11月至1936年6月为中共中央所在地,期间召开了著名的“瓦窑堡会议”,制定确立了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是实现由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的伟大战略转折。
三年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通过开展与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相关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能让他们在红色文化厚重的家乡实地体验中深入了解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同时将多学科知识有机融合,提升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语文
1. 能够认真观察红色教育基地中的文字介绍、英雄事迹等内容,用通顺、完整的语言记录下来,并整理成参观笔记,锻炼信息收集与文字表达能力。
2. 依据参观感受,创作一篇简单的观后感,表达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提高写作能力,同时学会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增强文章感染力。
数学
1. 在参观过程中,通过估算、测量等方式了解场馆的面积、展柜的尺寸等数据,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和空间观念,并能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与分析。
2. 计算参观过程中涉及的一些实际问题,如距离、时间等,例如从学校到红色教育基地的路程以及往返所需时间,提升运算能力。
英语
1. 学习与红色文化相关的简单英语单词和短语,如“revolution”(革命)、“hero”(英雄)、“red story”(红色故事)等,能用英语简单介绍自己了解到的红色故事或革命英雄,提升英语表达能力。
2. 制作英语版的红色教育基地介绍卡片,包含基地名称、主要景点、特色等内容,提高英语书写和综合运用能力。
科学
1. 观察红色教育基地内展示的一些历史文物、老式器械等的材质、结构特点,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观察与探究能力。
2. 探究红色革命时期的一些发明创造或作战策略背后的科学原理,如简易通信工具的工作原理等,拓宽科学知识面。
道德与法治
1. 深刻体会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家国情怀。
2. 通过了解红色教育基地所承载的历史使命,明白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性,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志向。
音乐
1. 学唱红色经典歌曲,如《子长颂》《红星歌》《在灿烂阳光下》等,感受歌曲传达的革命精神和激昂的旋律,提高音乐演唱水平。
2. 尝试用简单的打击乐器为学唱的红色歌曲进行节奏伴奏,增强节奏感和音乐表现力,体会音乐在红色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美术
1. 以红色教育基地中的场景、英雄人物等为素材,运用绘画、手工(如剪纸、黏土造型等)等形式进行创作,锻炼美术创作技能,发挥创意想象,展现红色主题。
2. 设计制作红色主题的明信片,送给家人或同学,传播红色文化,培养审美情趣,同时体现美术与生活的融合。
实地探寻
学校组织三年级学生于2025年5月15日分上下午分批前往瓦窑堡革命旧址进行参观,在参观过程中,学生认真聆听讲解员的介绍,仔细观察旧址和展馆内革命历史文物、图片资料、场景复原等,了解瓦窑堡会议的历史背景和重大意义。
成果展示
语文
走进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是一堂行走的语文课,更是一次浸润心灵的成长之旅。通过沉浸式体验与互动实践,红色文化的种子将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助力其全面发展。
红色故事我来画
红色故事我来写
结合参观经历和自身思考,撰写观后感,表达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和对红色文化的深刻理解,展现学生在思想认识和写作能力方面的提升。
数学
组织孩子们实地探访瓦窑堡会议革命旧址。在现场,孩子们化身“小小测量员”,用学到的面积知识,测量旧址院子、革命文物展示台等物体的面积。过程中,不仅锻炼数学计算能力,还能近距离感受红色文化,增强爱国情怀。
英语
本次参观活动激发了三年级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学生们挑选一个自己最喜爱的红色故事,在现场用英语向大家分享,显著提升了孩子们的英语综合运用水平。
音乐
学习演唱红色歌曲。
美术
运用绘画、手工等形式将构思好的红色主题作品创作出来。
项目总结
一、活动目标达成情况
1. 通过讲解员介绍、历史实物观察,学生了解了瓦窑堡革命旧址的背景与意义,补充了课本外的红色历史知识。
2.通过小组合作完成项目任务(如现场讲解、实地测量等),提升了资料整理、团队协作与表达能力。
3.学生通过实地参观活动,深刻体会到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增强了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二、活动亮点与成效
1. 跨学科实践:将历史、艺术、语文、数学等知识融入实践,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2. 情感共鸣:学生在参观革命遗址时能与当下生活产生联想,与革命先烈跨时空对话,进一步厚植家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
3. 家校协同:家长反馈孩子主动查阅红色历史资料,教育效果延伸到家庭。
三、反思与改进
1. 不足:部分学生理解历史背景较吃力,后续可增加绘本、动画等辅助材料。
2. 优化方向:设计分层次的项目任务,增强活动针对性。
“行走的课堂”让红色教育入脑入心。子长市第一小学将继续挖掘本地红色资源,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少年心中生根发芽!(供稿:子长市第一小学)
来源:陕西时代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