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甘肃省嘉峪关市4A级景区东湖平阔的湖面时,朝阳司法所的工作人员已经开始了忙碌的一天。他们或走进校园,为孩子们带去法治的启蒙;或深入阡陌巷间,为居民们化解矛盾纠纷;或来到社区矫正对象家中,为他们提供心理辅导和法律帮助。位于嘉峪关市中心地带的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甘肃省嘉峪关市4A级景区东湖平阔的湖面时,朝阳司法所的工作人员已经开始了忙碌的一天。他们或走进校园,为孩子们带去法治的启蒙;或深入阡陌巷间,为居民们化解矛盾纠纷;或来到社区矫正对象家中,为他们提供心理辅导和法律帮助。位于嘉峪关市中心地带的朝阳司法所,辖区内成立各类人民调解组织8个,调解小组44个。多年来朝阳司法所积极发挥法治宣传、社区矫正、安置帮教、人民调解、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等各项工作职能,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指引,从群众对法治需求的“精、细、小”处找准切入点,精心打磨法治通道,以“四桥并架”织密基层治理“法治经纬网”的前沿阵地。
普法连心桥:让法治信仰融入基层治理末梢
“同学们,你们知道‘典亮’人生的法典是什么吗?”每次开学伊始,升旗仪式后的“法治晨课”总能让嘉峪关市第八中学沸腾。这仅是朝阳司法所立体普法矩阵的一环——景区广场上的“小马扎”普法队,通过“居民说事+所长释法”将新法“速递”到群众身边;社区创建的 “法治盲盒”巡展,将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法律知识装入趣味互动盒中,激发群众学法热情;更是独创“3459普法时钟”——3分钟国旗下宣讲播种法治意识,5分钟课间法治小故事演绎法治精神,40分钟“法治光影”主题课构建法治思维,90分钟“历史镜鉴+法典解构”双轨课堂强化法治理念,让辖区中小学师生在潜移默化中构筑法治信仰。
和谐平安桥:情理法交融织就解纷止争锦缎
“大家伙别激动,农民工工资肯定不能拖欠。”年关将至,10名农民工兄弟的薪酬成了“心愁”,回乡过年的愿望在一次次讨要工资的过程中落空,与用工单位的矛盾一触即发。司法所调解员了解到情况后,迅速会同市人社局、社区调委会启动联调机制共同开展调解工作。经过两天三轮“背对背调解+面对面恳谈”,双方终于达成协议。农民工兄弟返乡前将一面绣有“依法保障劳动者 精心呵护农民工”的鲜红锦旗送至司法所。
遇到疑难复杂案件,司法所及时启动“三官一所一律”调解机制,将老百姓的“大情小事”在法律坐标轴内找到最优解。近三年,司法所以“以法为尺、以情为舟、以理为界”的情理法“三重奏”的调解方式,打牢辖区平安和谐桥的基桩。
回归新生桥:刚柔并济铺就重生之路
“所长,太感谢你们了,原本我打算上访到底,没想到在司法所矫正期间,你们能够理解我。”走访社区矫正对象时,陈某无不感慨地抒发心中想法。陈某从入矫时的抵触到如今成为“法治宣传志愿者”,他的转变得益于司法所开展的“角色转换”工程——每月一次法律知识讲解后,组织社区矫正对象走入街头巷尾,化身为“普法宣传员”——这是朝阳司法所构建的“刚性监管+柔性帮扶”全周期管理体系的一部分,旨在帮助社区矫正对象和安置帮教人员从“违法者”逐步转变为“学法者”“普法者”,更好地回归社会。
法心融合桥:打造基层治理同心圆
“王女士,您别担心,我们会一直陪着您。”在社区的心理咨询室里,持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的司法所所长正为一名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提供心理辅导。这是朝阳司法所推出的“法律服务+心理服务”的法心融合工作的一部分。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之际,司法所还组织妇女通过进行“角色代入”“情绪画像”等体验式互动,引导女性正视家庭关系中的情感困境,识别隐性暴力伤害,大胆表达需求,与家庭成员、同事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以“纸飞机”“你说我画”等游戏鼓励大家“建立小目标、达成微愿望”,实现自我关爱、自信成长。特别是针对社区矫正对象等特殊群体,更是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努力做好社区矫正对象心理干预的“心灵园丁”。正如所长丁嘉说的:“司法行政工作既要解法结,更要解心结。我们愿做那渡人的舟、连心的桥,让法治温度流淌在每寸土地上。”
如今,这座用法治信仰浇筑、以民生情怀连接的“四桥”,正托起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新图景,让公平正义的根系在戈壁明珠的大地扎得更深、延得更广。(嘉峪关市司法局供稿)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