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甘肃整治高额彩礼的后续来了!之前我们节目谈过一期关于甘肃出手解决彩礼方案,要求6月前由县级党委、政府制定农村彩礼倡导性标准的内容。后续来了,甘肃已有多地形成自己的方案,我们先来看看各地的方案是怎么定的。
甘肃整治高额彩礼的后续来了!之前我们节目谈过一期关于甘肃出手解决彩礼方案,要求6月前由县级党委、政府制定农村彩礼倡导性标准的内容。后续来了,甘肃已有多地形成自己的方案,我们先来看看各地的方案是怎么定的。
兰州市永登县民乐乡漫水村倡导彩礼不超过6万元;婚礼禁止大操大办,婚车不超过4辆;婚宴不得超过10桌,礼金不超过百元等请客送礼活动。
天水市清水县陇东镇朱河村明确彩礼不超过8万元,并将其纳入村规民约。低彩礼家庭办婚礼时,由村支书主持仪式,既送祝福,也让新风家庭有面子。另有数据显示,清水县彩礼均降5万元,80%家庭选择简办婚礼,群众满意度超95%。
定西市安定区香泉镇青岗村将彩礼上限压至5万元、酒席每桌不超过480元。
天价彩礼造成的痛点大家都有目共睹,在我们刚才提到的那期视频评论区里,有网友留言说:“现在年轻人哪是娶老婆?根本是娶‘高利贷’”“高额彩礼完全摧毁了年轻人对于结婚生子、组成家庭的渴望”。从目前甘肃各地公布的信息来看,制定的彩礼标准都是根据当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结合当地风俗习惯等实际,控制在了8万元以内,和以前动辄二三十万相比是合理多了。
彩礼源于我国古代婚姻习俗中的“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这里面纳征就是现在的彩礼,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在古代一直被认为是判定婚约关系存在的重要物证。比如,有电视剧女主人公议婚曾收到过的彩礼有:大雁一对,鸳鸯一对,玄帛十端,白酒十二斛,粳米十二斛,稷米十二斛,羊皮两张,猞猁一只。从周代开始,古人纳征,靠的是玄纁(黑红色帛)、束帛(五匹帛)和俪皮(双鹿皮),象征阴阳调和。当时的纳征看重的不是钱,而是诚信与承诺。但是放到今天,很多地方的彩礼却变了味儿。
其实,出于对传统习俗的尊重,娶亲纳征也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包括甘肃在内出台倡导性彩礼标准的目的,也只是为了抵制天价彩礼,而不是否定彩礼本身。说到底,彩礼本该是锦上添花的祝福仪式,就像婚礼上交换戒指那样充满仪式感,而不是变成一场讨价还价的“生意谈判”。现在的年轻人更在意的是能否一起旅行、能否吃到一起、三观是否契合,婚姻的核心价值正在回归到情感本身。既然如此,不如让彩礼回归本真,毕竟爱情无价,幸福才是硬道理。
不过,政策要见效,关键在执行。比如,清水县陇东镇探索出“硬约束+软引导”双轮驱动模式,《整治高额彩礼硬十条》构建“事前报备、事中监督、事后评议”全流程管理体系,配套《婚嫁事宜承诺书》,安排“婚俗调解员”介入协商,化解彩礼矛盾。定西市漳县各乡镇实践所(站)每月定期组织适婚女青年父母及媒人参与座谈会,深入剖析高额彩礼的危害,引导人们转变婚嫁观念。这些好的经验值得各地学习。
当然,限制高价彩礼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构建新的婚嫁文化,从根本上移风易俗治理好天价彩礼问题。例如,推广集体婚礼、旅行结婚等新形式,倡导“零彩礼”或“象征性彩礼”的婚恋观;发挥媒人、青年群体的示范作用,让低彩礼成为新风尚。同时,加强性别平等教育,改变“嫁女如卖女”的陈旧观念,真正推动婚俗改革走向深入。
你了解身边的彩礼婚俗吗?评论区说说吧。
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