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新农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23 14:15 2

摘要:“原来插秧要三指并拢,入泥深度像量尺子一样讲究。”5月13日,开江县长岭镇天星寨村的稻田里,沾满泥浆的年轻干部小李拿着笔记本,盯着农技员演示的“三指分秧法”连连惊叹。当天,一场别开生面的“田间课堂”在这里开讲,40余名青年党员、团员卷起裤腿、踩进泥田,在传统农

“原来插秧要三指并拢,入泥深度像量尺子一样讲究。”5月13日,开江县长岭镇天星寨村的稻田里,沾满泥浆的年轻干部小李拿着笔记本,盯着农技员演示的“三指分秧法”连连惊叹。当天,一场别开生面的“田间课堂”在这里开讲,40余名青年党员、团员卷起裤腿、踩进泥田,在传统农耕与现代农业的碰撞中,开启了乡村振兴的“沉浸式”学习之旅。

田埂上的“硬核课堂”

老把式遇上新技术

清晨的稻田还飘着薄雾,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技术人员周国毅已经挽起袖子,抓起一把嫩绿的秧苗开始示范:“大家看,这株秧苗入泥得控制在1.5到3厘米,行距要保持30至40厘米,这样通风采光才好。”话音未落,种粮大户薛治立驾驶着银灰色的插秧机“突突”驶来,机器驶过之处,两行嫩绿的秧苗整齐排列,引得人群刮目相看。

栽插秧苗。

“这台机器一天能插42亩地,比20个壮劳力还快。”薛治立擦着额头的汗珠介绍,“株距、深度都能精准调控,每亩还能省20%的秧苗。”青年干部们立刻围住农机,有人掏出手机计算成本,有人追问维修保养细节。“人力和机器插秧哪个产量更高?”“机器能适应不同地形吗?”一连串问题让田间课堂秒变“技术研讨会”。

泥水里的“青春竞赛”

插秧也有“技术流”

随着一声哨响,田间瞬间热闹起来,由机关干部组成的4支队伍在泥田里展开传统插秧比赛。有人姿势生疏栽得歪歪扭扭,有人现学现用插得有模有样。“注意株距!”“别漏插!”围观群众的提醒声此起彼伏。而一旁的插秧机则有条不紊地“行走”,吐出的秧苗像被施了魔法般整齐列队。

“手插秧讲究技巧,机器插秧胜在效率。”围观的老农李大爷笑着点评,“现在的年轻人既开得了农机,又能弯腰插秧,这才是新时代的种田人。”经过一上午的人机协作,近2亩稻田披上了嫩绿的新装,青年们虽然裤腿沾满泥浆,脸上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稻浪里的“头脑风暴”

乡村振兴需要“多面手”

“以前总觉得搞农业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今天才知道这里面全是学问。”年轻干部小粟感慨道。副镇长周海龙踩着满是泥巴的胶鞋,指着稻田说:“乡村振兴既要‘金扁担’的科技力量,也要‘泥腿子’的实干精神。希望大家做连接传统与创新的桥梁,让老手艺焕发新生机,让新技术扎根黑土地。”

活动最后,根据“插秧质量、工作效率、田间管理”三项标准,现场评选出3名“插秧小能手”。获评青年干部均表示:“这不仅是张奖状,更是扎根乡村的一份承诺。”

据悉,长岭镇“田间课堂”将持续开展,食用菌种植技术、传统泡菜制作等特色课程已列入计划。当青春的种子播撒在希望的田野,科技与传统的交融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达州融媒记者:程科

来源:达州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