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晚央视十频道《绿色空间》播出的《那虎那狮那狗》第三集介绍,北方森林动物园进行的狗虎同笼实验。从一个饭店老板手中买下一只正待宰杀的活狗,与一只四岁大的名叫“大头”的雄东北虎关进同一个笼子里。狗大惊,向走近的虎狂吠。虎听到狗吠吃惊转身跳开,在笼内走动。狗极力避开
昨晚央视十频道《绿色空间》播出的《那虎那狮那狗》第三集介绍,北方森林动物园进行的狗虎同笼实验。从一个饭店老板手中买下一只正待宰杀的活狗,与一只四岁大的名叫“大头”的雄东北虎关进同一个笼子里。狗大惊,向走近的虎狂吠。虎听到狗吠吃惊转身跳开,在笼内走动。狗极力避开虎,继续吠叫。后来,虎对狗狂啸几声,狗便不再吠叫。半小时后,虎走到一侧,卧身在地,对狗不理睬。狗躲在对面角落,浑身瑟瑟抖个不停,偶尔前爪爬向笼壁试图逃离。又过了半小时,虎仍然对狗不理不睬。试验结束。
另换一只五岁雄虎,名唤“虎王”,性格暴躁,为园内最威猛的一只东北虎。这一次,狗的恐惧更厉害,躲在一角,只有瑟瑟抖身,再没有吠叫一声。“虎王”根本没把狗放在眼中,自顾不耐烦地在笼中来回走动。当饲养员走近笼边引逗“虎王”攻击狗时,“虎王”却大吼着猛扑笼壁向人示威。当人走近狗所在的角落引逗虎时,“虎王”仍然不顾狗的存在,越过狗身向人跃身猛扑。狗身抖得更厉害,却不敢动半点。终于,狗瞅个机会漏网之鱼一般地逃离是非之地。如此这般,在半个多小时试验中,虎始终没有对狗发生兴趣。试验结束,狗则顺利闯过鬼门关。
试验者分析认为,在人类饲养下,虎已丧失野性,虎与狗不在一个食物链上,因此一般并不视狗为食物。虽然是一只陌生狗,但在人类饲养下,虎经常看到狗的身影,因此虎也没有因为陌生而视试验狗为敌手,加之狗体型小于虎,虎也亦不视之为威胁。但野生状态的虎,为保卫自己的领域,对于闯入其领地的狼总是要驱赶出去的。——2007年9月29日
前文《那虎那狮那狗》介绍,从小与虎、狮幼崽一起长大的狗,不仅不怕,反而会从虎、狮同伴口中抢肉,甚至会迁怒向虎同伴发威。上述引中的狗,第一次见到虎便吓得极力避开虎。“初生牛犊不怕虎”,看来动物的害怕有一个关键期,在此之前不知道害怕,此后则开始害怕起来。这个现象有些类似于印刻效应。
1910年,德国行为学家海因洛特在实验中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鹅,会本能地跟随在它第一眼见到的任何活动物体后面,不论是母亲,还是一只狗、一只猫、一只玩具鹅,它都会自动地跟随其后,亦步亦趋。尤其,一旦这只小鹅形成了对某个物体的跟随反应,它就不可能再形成对其他物体的跟随反应了。对此,海因洛特认为,幼鹅就被刻印下它们最初所见的活体的印象,称之为“铭刻作用”。1932年,洛伦茨将该词解释为“印刻效应”,意味着“双亲同伴”或者“儿童同伴”关系,是一种由本能预先安排好的条件作用形式的获得过程。
印刻效应发挥作用具有一个关键期,又称“敏感期”,其间出现一种特殊的学习行为。如果生物体不能在关键期学习,那么学习机会将一去不复返。比如,儿童学习语言的关键期为一至二岁,狼孩、猴孩在这个关键期没能学习语言,此后便再难学会语言。
从小与虎、狮幼崽一起长大的狗,在害怕关键期没有习得对虎、狮的害怕,因而长大后仍然不怕虎、狮。上述引文中被迫与虎同笼的狗,虽然从没有见过虎,却在害怕关键期习得对某些事物的害怕,因而见到虎便会极力逃避。狗能察言观色。或许,被迫与虎同笼的狗听到虎的狂啸之后,明白了虎的愤怒和威胁,因而吓得浑擅抖起来。
2024年12月20日
来源:荷花科学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