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晨九点,位于皮裘公寓旁的BLUEKING咖啡店门口人来人往。当赶着买杯咖啡去上班的顾客们行色匆匆地离开后,店里的氛围逐渐变得悠闲起来。大家都认得这个住在隔壁的法国人,相熟的邻居碰到他,便会不近不远地道一声:“Bonjour,早上好啊,苏!”
早晨九点,位于皮裘公寓旁的BLUEKING咖啡店门口人来人往。当赶着买杯咖啡去上班的顾客们行色匆匆地离开后,店里的氛围逐渐变得悠闲起来。大家都认得这个住在隔壁的法国人,相熟的邻居碰到他,便会不近不远地道一声:“Bonjour,早上好啊,苏!”
这个总是打扮得一丝不苟,带着一副圆框眼镜的人叫Pierre Alivon,中文名苏善书,一个把“早起喝咖啡,顺便交朋友”贯彻始终的法国人。十年前,他和他的相机,还有一只叫牛顿(Newton)的狗狗,一起踏上了来中国的旅程。他在北京待了五年,学会了慢下来;又在上海待了五年,学会了跟得上。每天早上,他会和牛顿一起喝杯咖啡,然后坐在路边“望野眼”。一杯咖啡,一只狗,一个城市的早晨就此展开。
在新昌路早晨的小菜场,仍然能找到些许的老上海记忆。这条相当“闹忙”的街道一直供给着苏善书的厨房——还有他的灵感。观察,是苏善书生活的核心。他背着禄来和徕卡,骑上电摩托走街串巷,专门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相遇瞬间——从新昌路菜市场的水果摊主、石库门里的老住户,到你我在街头擦肩的某个回眸。他说:“这段人与人之间的冒险,深刻地滋养了我对存在的思考,并唤醒了我丰富的想象力,促使我创作雕塑和观念摄影作品。”
作为一名摄影师,苏善书完成了两本摄影集。第一本名为《亲密上海》(Intimate Shanghai):一场跨越2020年至2025年的上海摄影之旅。第二本名为《Rolleiflex私密系列》(Intimate Series Rolleiflex):向那些通过一台1950年代的Rolleiflex相机诉说无数故事的城市致敬,作品拍摄地包括北京、上海、东京和巴黎。这两本作品互为补充,第一本展现了上海喧嚣热闹的城市生活;而第二本则通过独特的摄影技法,捕捉下沉静时刻中时间的流动与沉思的氛围。从这些日夜的观察中,生长出他的雕塑和观念摄影作品。
当我们跟随他沿着黄陂北路一路前进,市井的样貌在一个个路口逐渐被大厦所更替。穿过花团锦簇的新天地绿地,位于太平湖旁的艺术空间呈现着他最近完成的作品:一尊少年路易十四(Louis XIV)的雕像,用青铜和珍贵木材雕刻而成,周围环绕着以凡尔赛宫建筑元素为灵感的设计,象征着秩序、伟大与和谐;而他的另一尊雕塑《玛丽安娜的诞生》(La naissance de Marianne),则代表自由、人民与抵抗。
从“太阳王”到“弗里吉亚帽”(bonnet phrygien),他试图用雕塑重新整理一个法国人对身份的复杂认知——在权威与自由、传统与现代、继承与革命之间寻求平衡。
苏善书说,在上海,一切都高速运转。在这个城市的快节奏中,他牵着他的狗狗牛顿走走停停,兴致盎然。此刻,他正坐在街角咖啡店门口,等待拍下新一天中的城市光影。
为什么你会来到上海并选择成为一名艺术家?
成为艺术家并不是一种选择,就像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一样。我曾经教新技术课程来维持生计,同时过着一段完全投入于艺术的生活。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并不总能靠热爱谋生;为了日常的稳定,往往需要一份“第二职业”。但艺术家,并不只是一个职业身份——它更是一种与生命深度融合的存在方式。
我们心中承载着种种情绪,把它们转化为创作,再献给他人。有时候能打动人心,有时候则悄然无声——因为艺术不说某一种国家的语言,它表达的是一种普世的语言。而情感,是没有国界的。无论你身处何方,坠入爱河的那一瞬,心中燃起的火花,都是一样的。这正是让我着迷之处。
虽然我中文说得不够流利,但我依然与中国的朋友们建立起了深厚的联系。我的艺术作品让他们看见了真正的我——甚至无需我开口说话。这正是艺术的力量。我对中国文化怀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尤其是孔子思想中传递出的和平与希望,与我希望在每一件作品中唤起的价值观产生了强烈共鸣。在这个充满冲突的世界里,人们依然惧怕“他者”,而这种恐惧,往往源自无知。
艺术家,正拥有这样一种珍贵的能力:通过创作去展现自己的文化,去传达作为人的共情与理解。我们可以让人看到——即使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习俗各异,我们依然拥有同一个心——那颗心会因爱而颤动,也会为悲伤流泪,为喜悦绽放。
当你初到上海时,对这座城市有怎样的印象?
我初到上海的那段日子确实有些吃不消。面对这座城市旋风般的建筑景观,我一度感到眩晕。最初的印象,是一种令人喘不过气的速度感。人行道狭窄,电动车和自行车穿梭其间,几乎没有给行人留下多少空间。在这里,必须不停地向前走,始终保持警觉,时刻观察前后,才能避免与行人、自行车或电动车相撞。
行走在上海,集中注意力是每时每刻的生存必要。这里的交通就像一座巨大蚁巢,想要迅速找到自己的定位并不容易——尤其是对于习惯了北京那种条理清晰、节奏从容的城市节奏的人来说。两座城市的城市结构和生活方式,几乎是两个极端。
对许多外国人而言,上海似乎是通往中国的一扇理想之门。很多人甚至会将“上海”等同于“中国”。对此,我总是提醒他们多出去走走:中国远不止如此,正如巴黎也无法代表整个法国。即便再熟悉这座迷人的大都市,也无法全然走近各地生活的日常,那些更朴素、更内敛、却不失丰富的生活面貌。
说到饮食,上海的包容性令人惊喜。在这里,几乎什么都能找到,饮食适应远比中国其他地区来得容易。
但在这座高速运转的城市背后,上海还藏着许多令人惊叹的建筑宝藏。它如同一本城市的“重写手稿”(palimpseste),层层叠叠写满了不同时代与风格的痕迹。街角的摩天大楼与老式殖民建筑并肩而立,诉说着一段东西方相遇、交融、甚至冲突的历史。在法租界的弄堂里,或是在外滩的江边,你仍能感受到那些久远年代的气息,那个“东方巴黎”的旧梦仿佛仍在轻轻回响。
正是这种在现代与历史之间不停交错的对话,让上海拥有一种独特的气质——既熟悉又陌生,既永恒又变化莫测。
苏善书雕塑作品《玛丽安娜的诞生》
你正在写一本有关中国生活的新书,可以聊聊写作背后的故事吗?
我正在创作一本关于中国青年生活的书,书名叫《沉默的歌剧》(Opéra du Silence)。2015年,我离开了巴黎,带着行李来到中国——一片辽阔、对比鲜明的土地。这里的节奏、气候、声音与气味都与我熟悉的世界截然不同。时间的感知仿佛被重置,每一天都伴随着新的发现,也开启了一段内心的探索旅程:在失去参照物的同时,我试图寻找一种新的平衡。那个贯穿始终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幸福,到底是什么?
这场探索不是线性的,而是一场横跨万里的沉浸。它让我进入一个既陌生又丰富的文化中,与飞速变化的社会同步前行。这些关于幸福的问题,在旅途中反复浮现:它藏在哪里?我们又该如何识别和把握?我不是社会学者,而是一个观察者,用文字和摄影记录所见所感。在中国的十年,是一段逐渐融入的过程,也是一段与自己重新相遇的旅程。
《沉默的歌剧》是一个个人的、艺术性的项目,远远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想。它源自疑问、反思和创作冲动,更来自人与人之间的真实相遇,催生了雕塑、装置艺术和文字片段的诞生。
书中,有一幅幅中国年轻人的肖像。他们从偏远省份来到北京或上海,追求理想,寻找未来。对他们来说,城市意味着机会与变化,但他们与故乡的情感纽带从未断裂。很多人努力生活,是为了终有一日能回到家乡,回到亲人身边,在梦想与根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这本书并不试图为“幸福是什么”这一问题给出明确答案。它更希望描绘出一种经历:一个异乡人被一群坚韧、敏感、向前奋进的年轻人所感动的旅程。透过那些悬停的瞬间、遇见的面孔、静默中充满情感的片段。《沉默的歌剧》邀请你一起,去思考个人成长的意义,以及那份在远方邂逅时,悄然显现的真实自我。
生活在上海的这些年,这座城市给你带来了哪些影响?
正是在这座城市,我逐渐领会到中国的多重面貌——一种在古老传统与奔放现代之间微妙平衡的文化图景。这段经历不仅重塑了我的观察方式,也滋养了我的艺术语言,无论是在雕塑、摄影还是我正在撰写的书中,都留下了它的痕迹。
在这座庞大而复杂的都市中,汇聚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他们被这里的活力吸引,也为“重新开始”的可能而来。上海像一个命运交汇的十字路口,每一次相遇,都是对更好生活的渴望。我遇见了许多年轻而坚韧的面孔,他们勇敢地迎接大城市带来的种种挑战。
苏善书的摄影书《亲密上海》&《Rolleiflex私密系列》
与法国的巴黎、里昂或马赛相比,上海是另一种节奏。法国的大城市带着一种沉淀的历史感,哪怕喧闹,内核仍旧缓慢而持重。而上海,总在奔跑中不断更新;在这里,过去与未来常常交织在同一条街道上。这里的能量更直接,抱负也更清晰——一群年轻人怀揣着向上流动与自我转变的强烈愿望。
正是这种蓬勃的张力,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观察视角,也成为我灵感的源泉。它不仅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一种文化,也让我洞察了一个更普遍的主题:每个人在面对未知未来时,那份跃跃欲试、奋力前行的共同冲动。
监制:carrie cao
编辑、采访:子秋
导演:郑咪
制片:方乐怡
摄影师:Oliver Liu
摄影助理:小康
剪辑&调色:LSD
字幕设计:陈觅觅
致谢:
BLUEKING蓝京咖啡
列马欧洲古董艺术
来源:iWeekly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