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11月4日01时24分,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4年11月4日01时24分,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在飞船返回舱着陆的直播报道中,央视通过一款卫星便携站产品,得以构建了可靠稳定的通信链路,保证了实时画面和声音的传输,顺利完成了直播报道。
而该产品的供应商,正是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控维通信。
据了解,该卫星便携站高效地构建了现场卫星通信链路,使现场拥有可靠稳定的信号质量,满足了流畅、无中断的音视频传输需求,从而确保央视新闻报道顺利进行,让全国观众能够实时、清晰地观看到返回舱着陆的精彩画面。
时间回到2015年,一场浩浩荡荡的军改开启。
一只南美洲的蝴蝶扇动翅膀,结果可能引发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谁也未曾料到,这一次军改使得一批科创人才走向了市场,助推了诸多军用技术走向商业化发展之路。
彼时,赖海光在解放军理工大学教书的同时,一直围绕卫星通信进行相关技术的研究。借由这一次军改,他离开军营,选择自主择业,开启了创业之路。
“我们的创始团队不仅在大学就是同事,更是从2007年开始就一起做项目,我们的想法很单纯,就是想做点事情。”
赖海光回忆,“在最开始,我们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市场调研,发现对于卫星通信的需求不仅体现在军工领域,更涉及公安、消防、电力、水利、石油等多个行业。这些行业都需要利用卫星做应急通信,或者将其作为备份传输手段。”
而当时的中国市场上,大型项目所使用的系统几乎清一色都是美国、德国和以色列的产品,甚至没有一套成熟且完善的纯国产卫星通信系统。
了解到这一需求,控维通信应运而生。
三位大学老师
组建了一支卫星通信团队
在军改开启之前,赖海光在解放军理工大学做老师,他所研究的方向涉及军方卫星通信设备。直到军改的消息传出,几位大学老师达成共识,决定“做点有价值的事”。
尽管团队掌握了一定的通信技术,但由于长期身处大学校园,对市场的实际需求了解不足。最初,他们在全国范围进行市场调研时发现,国内在卫星通信设备领域几乎一片空白,许多设备和技术依赖进口,不少细分市场也被国外产品所垄断。
与此同时,国产替代的浪潮愈演愈烈,团队下定决心,要做出一套纯自主研发的卫星通信系统。
2017年成立控维通信开始,团队用了一年半的时间研发出第一款产品,在这个过程中,赖海光和团队也有过焦虑时刻。“成立一年半时间,没有任何产品可以销售。这个过程对于我们来说很漫长,内心也比较焦虑。我们几个都是用自己的积蓄投入进来,当时还没有引入任何风险投资,几位创始人基本不领工资。”赖海光回忆,“产品虽然做出来了,但内心仍然很忐忑,担心开发的产品销售不出去,所有的投入都会打水漂。”
但幸运的是,有好产品,就不愁卖。
2018年下半年,一个转机出现——中国卫通集团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国产卫星通信系统。不足半年时间,控维的产品被选中,并部署在中国卫通的中央站上。
“对于我们而言这是一个里程碑事件,这不仅是控维第一个重要客户,也解决了我们在市场推广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没有标杆客户’的问题。”赖海光强调。
谈及这个标杆案例,赖海光直言,“我们还是非常幸运的。”
“我们在跑市场的时候去了很多地方,在北京遇到了一个朋友,他告诉我们中国卫通正在找应急通信解决方案,并帮我们介绍了对方的负责人。”
回忆当时见面的场景,赖海光笑着说,“像极了小公司上门推销”。
当时,他和另一位团队伙伴一起北上,到了中国卫通的北京办公室,两个人带了两台电脑,拿着仅有的PPT开始讲解。
其中一个不为人知的插曲是,当时,中国卫通已经在使用另一款国产系统,相当于两款系统同时试用。但由于一些技术问题,最终控维凭借完善的技术赢得了这一大客户的信任。
从中国卫通开始,控维在商业应用上不断多点开花,服务客户数量不断增多,产品也逐渐应用在公安部、自然资源部、中国气象、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国家电网、中国石油、三峡集团等大型企业中。
打造更轻、更小、更稳定的产品
如今,伴随着越来越多客户的信任,控维也在不断迭代自身的产品。赖海光直言,“客户选择一款通信产品,关键还是在于稳定性。”
事实上,卫星通信产品第一要素就是稳定性。“无论是卫通还是三峡,都要求全天候运行系统,如果系统瘫痪,那么卫星网的终端用户就不能使用了。”赖海光直截了当地说,“这也是国产和海外产品的差距所在。”
赖海光进一步表示,“国内和海外产品存在的差距,就如同跑车能开二百公里,还是一百五十公里一样。”在整个市场的发展初期,速度还不是第一位,跑得动还是第一要义。
成立至今,让赖海光感受最深的就是整个产业链的逐渐成熟。“在我们刚出发时,整个行业采取的还是比较传统的大波束卫星,这种方案通信能力不高,给用户终端提供的速率上下行在2M左右。”
但如今,随着高通量卫星的应用越来越多,大部分客户选购的产品都是速率更高的高通量,速率也从过去2M发展到几十M左右。在产业链不断迭代变化的过程中,控维的产品也不断丰富。先后孕育了面向应急通信的FDMA卫星通信系统——蓝鲸宽带卫星通信系统,面向互联网应用的TDMA卫星通信系统——虎鲸宽带卫星通信系统,传输物联网数据的TDMA卫星通信系统——白鲸卫星物联网系统等。
“简单理解,我们的产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用户看得见的终端产品,另外还有一部分是我们支撑这套产品的网络管理系统。”
赖海光进一步介绍,终端产品上,我们第一款产品还需要手动操作,但如今新的产品只需要电源键打开,就可以实现全自动接入,实现了傻瓜式操作。
另外,新的产品尺寸更小更轻了。“过去,典型的终端产品需要两个人背,一个是天线,另一个是主机,总共大概20公斤,而现在我们将他缩小为一个背包大小,尺寸更小,通信速率还更高了。”小巧轻便的产品,能够让使用者更轻松地穿越复杂的地形。
在网络管理系统方面,经过了几年的努力,控维自主研发了FDMA体制和TDMA体制的卫星通信系统,目前TDMA系统是亚太6D高通量卫星部署规模最大的一套系统,在去年6月份正式上线。此外,今年,控维又上线了新的系统,在此前的版本上增加了扩频通信的功能,用来支持极小口径的卫星终端,有了这套系统,还可以将终端产品做得更小。这套扩频系统纯自主研发,是国内首个商用的扩频卫星通信系统。
在产业不断迭代之余,整个产业链的成熟,也在催化着控维商业化进程的不断完善。
覆盖“水陆空”
应急保障多领域应用
对于从高校走出来的项目,市场关注的焦点在于其商业化进程。与高校研究不同,市场化发展中,企业能否找到稳定的盈利模式并实现商业闭环,是决定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创始人大多出自高校,使得控维有着很深的技术积累,但同时也有着市场化应用的挑战。近几年,创始团队也在强调研发有市场需求的技术和产品,并落地客户需要的解决方案。在这一点上,三峡集团一案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三峡集团在招标前,使用的是美国Comtech系统,主站在昆明,两个端站分别位于白鹤滩和乌东德。白鹤滩水电站是实施“西电东送”的国家重大工程,是当今世界在建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全面建成投产后将成为仅次于三峡工程的世界第二大水电站。乌东德水电站位于云南省禄劝县和四川省会东县交界的金沙江干流上,是中国第四、世界第七大水电站。
由于是在巨型水电站上应用的系统,这也导致三峡集团在招标时,对于技术的要求非常高。“越是这样的大型水电站,对于稳定性的要求就越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很多机房是没有人进入的,如果需要人为介入,需要向领导申请,并写明进入机房的原因。在无人情况下,系统需要全天候运行,这对技术的要求非常高。”
当时三峡技术人员几乎把国内符合条件的技术方都走访了一遍,并进行了深入的技术调研。在招标的总体评分中,技术评分占比非常高。
为了更好地配合该案,控维团队连续作战多日,加班加点地准备标书,“标书都有半米高。”
在高技术分的一路闯关下,控维拿下三峡一案,自此在商业化的路上开始一路狂奔。
目前,控维通信的业务涵盖了卫星互联网、卫星物联网领域应用,在应急通信方面也已经实现了多维度的覆盖。
今年以来,台风“贝碧嘉”和“普拉桑”相继登陆,对偏远地区的通信基站、电力等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破坏。在这种情况下,控维通信为用户提供的“空天地一体化”应急通信系统的解决方案,能够为救援行动的展开提供通信支持,快速恢复灾区通信。
赖海光介绍,无人机搭载的机载式基站设备、自组网设备及高通量卫星通信终端,共同构成一套完整的具有高速率传输、高带宽资源共享能力的“空天地一体化”应急通信系统。
高通量卫星便携站或车载站接入关口站后,可以通过自组网设备中继转发,将无人机上搭载的4G基站接入到运营商核心网,可以实现4G网络信号对受灾区域的广域覆盖。同时,无人机可用于实时监测受灾地区,采集影像、气象数据和地理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回指挥中心。该方案通信带宽高,能为救援行动提供现场态势画面,有利于指挥中心科学指挥调度。
真正做到了让技术有市场价值。
“从技术出身,确实会有一种技术改变一切的观点。”赖海光回忆,“但通过几年的市场化发展,我们发现,市场才是第一位的。”
2020年,正是控维市场化发展的关键之年,赖海光和团队为了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参加了中科创星的创业营。“当时,中科创星的创始合伙人李浩从企业的发展角度给我们分享了很多内容,此外,创星还邀请了财务、投融资、市场方面的专家与我们交流,让我们受益匪浅。”
“除了不断学习,更重要的就是自己跑市场,有一段时间,我每天的工作重点就是跑客户、加微信,推销产品。也正是这样的一线销售经验,才能促进我们产品端的升级。”
从过去的客户类型来看,控维通信的主要商业模式是TO B和TO G,即主要面向企业级和政府级客户进行销售。近几年,管理层也在积极思考,随着产品成本的降低,卫星通信服务有望向TO C市场扩展。
“进入到消费端后,卫星行业又将迎来一个从无到有的新过程,整个行业内的企业也将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
控维能否把握住又一次机会,取决于如何承接消费端的需求,并以更快的速度,推出成本更低的产品,但好消息是,控维已经在路上。
来源:融中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