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浦大捷1862:太平军与列强近代化军队的首次正式对抗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23 05:17 2

摘要:前言:本文编写依据罗尔纲《太平天国史》、《李秀成自述》文献片段,描绘出第二次青浦之战,此战是太平天国与西方正规军的首次正式对决,李秀成的太平军正面临东西线作战的双重压力:西线安庆被湘军攻破威胁天京,东线则需直面列强介入的全新挑战。

前言:本文编写依据罗尔纲《太平天国史》、《李秀成自述》文献片段,描绘出第二次青浦之战,此战是太平天国与西方正规军的首次正式对决,李秀成的太平军正面临东西线作战的双重压力:西线安庆被湘军攻破威胁天京,东线则需直面列强介入的全新挑战。

李秀成

这场战役打破了太平军与西方的微妙平衡,清廷与英法的条约早已签订完毕,列强彻底的撕下“中立”伪装,以正规军形式直接参战,李秀成也用洋枪和西式火炮迎敌,取得二次青浦大捷。

1860年春,李秀成采用“围魏救赵”策略,奇袭杭州诱使清军分兵,随后与陈玉成会师击溃江南大营,解除了天京之围,此役虽暂时振奋了士气,但也暴露了太平天国战略重心的偏移,李秀成力主东征苏杭,而陈玉成坚持西线防御,这种分歧为后续的战略失误埋下了伏笔。

当太平军在东线忙于扩张时,湘军在曾国藩的经营下悄然围住安庆,湘军采用“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术,依托堑壕工事逐步压缩太平军活动空间。1860年夏,湘军悍将曾国荃率部围困安庆,切断了太平军的粮道。安庆作为天京上游的门户,其存亡直接关系到太平天国的生死。《湘军兵志》中指出:“湘军围困安庆,实则是掐住了太平天国的咽喉。”

湘军进攻安庆

陈玉成率十万援军在挂车河与湘军血战,试图突破包围圈,然而,李秀成却按兵不动,导致陈玉成孤立无援,更致命的是,湘军水师掌控长江航运,太平军难以通过水路补给,据曾国藩奏报:“安庆城内守军已至人相食之地步。”这种困境下,陈玉成的多次解围均以失败告终,安庆城危在旦夕。

李秀成选择东征苏杭而非救援安庆,背后是多重因素的考量,首先,江浙地区是清朝的财税重地,控制此地可获取丰厚的资源,1860年东征期间,太平军连克苏州、常州等重镇,建立苏福省,通过减免赋税、恢复农业生产,迅速稳定了当地经济,其次,李秀成希望通过攻取上海获取通商口岸,从而购买西式武器装备军队,对待西洋火轮船,他和洪仁玕都是极度渴望的,”这种对近代化军事的追求,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然而,李秀成的战略选择也暴露出严重的短视,洪秀全曾严令东征“限一月肃清回奏”,但李秀成却拖延四个月,导致安庆外围据点尽失。更关键的是,他低估了湘军的决心与实力。当陈玉成在西线苦苦支撑时,李秀成仍在上海与洋枪队周旋,正如后世批评的:“李秀成的江浙攻略,不过是在太平天国的伤口上涂抹药膏。”

陈玉成与李秀成争执不下

青浦之战前,此时的上海已成为中外势力对抗太平军的前沿,美国冒险家华尔组建的洋枪队,初期以菲律宾佣兵为主,装备西式枪炮,1860年7月,李秀成首次进攻上海时,因对近代化军队战术缺乏认知,遭洋枪队偷袭惨败,松江城失陷,此后1862年春虽在青浦再次取得胜利,但英法列强的介入彻底改变了战局。英国海军公然炮击太平军阵地,法国海军司令普罗德甚至直接参战,这种“中外合流”的局面,使得太平军在上海的攻势举步维艰。

更严重的是,清廷与列强达成协议,禁止向太平军出售物资,英国大使卜鲁斯发函上海,要求断绝一切对安庆的援助,导致城内守军弹尽粮绝。这种外部压力与内部战略失误交织,最终将太平天国推向绝境。

李秀成的江浙攻略虽在短期内扩展了地盘,但却使西线防御更加薄弱,1861年9月,安庆城破,陈玉成率残部退往庐州,最终因叛徒出卖被俘遇害。安庆的陷落,不仅使天京失去屏障,更导致太平军士气崩溃,正如曾国藩在日记中所记:“安庆既克,东南大局已定。”

第一次进攻发生于1860年8月,李秀成在攻克苏州、松江后,于8月17日率部抵达上海西南的七宝、虹桥一带,18日进逼上海西门、南门。此时上海驻有清军万余人及英法联军约2000人,凭借城防工事与西式火炮阻击太平军。李秀成因误判列强中立立场,严令部队不得还击,导致太平军在徐家汇、跑马场等地遭英军炮火轰击,伤亡八百人,李秀成本人亦被弹片擦伤面部,此次进攻因嘉兴告急而被迫撤军,未能突破上海防线。

李秀成首次进攻上海期间,在青浦于击败华尔洋枪队,缴获洋枪2000余条、火炮10余门,此战虽胜,但因李秀成误判列强中立立场,未乘胜追击,最终因嘉兴告急而撤军。

1862年春李秀成率12万太平军兵分五路二次进逼上海,先后占领泗泾、七宝、虹桥等外围据点,前锋直抵法华镇、静安寺,距上海县城仅20里。此时李鸿章淮军已抵沪,与英法联军、常胜军(原洋枪队)组成中外联军,5月17日,李秀成在太仓大败清军。

1862年的青浦之战,是太平天国与西方近代化军事力量的首次正式碰撞,亦是中国农民革命在近代化浪潮中被迫“试剑”的转折点。当美国冒险家华尔率领的洋枪队(时称“常胜军”)架着榴弹炮进逼青浦城时,这支装备线膛步枪、采用西方操典训练的雇佣军,正试图以“文明世界的火器优势”碾碎太平军的东征之路。

根据《太平天国史》及李秀成自述记载,太平军在青浦之战前的军事调整是农民武装应对近代化战争的关键尝试。1860年7月松江之战失利后,李秀成痛定思痛,针对美国冒险家华尔组建的洋枪队火器优势,展开太平军装备换装,他在自述中提及,通过上海,苏州洋商网络陆续采购洋枪上万杆、子弹二十万发,并将此前缴获的十余门西式火炮集中部署于青浦城墙,交由归王邓光明统率,余下将近上万人的洋枪队,形成与列强的“火力对等”,此举使太平军火器装备水平首次接近清军主力。

李秀成摒弃传统密集冲锋,用“弹幕转移压制”,以火炮轰击敌阵吸引火力,再令邓光明部依托壕沟掩体实施近距离火枪齐射,抵消洋枪队的射程优势,他命部队在青浦城外挖掘多层壕沟,构筑土木掩体,并动员百姓协助修缮城墙。

命邓光明部驻守,派遣李明成、陈炳文、谭绍光等部驻守七宝、泗泾、七宝、虹桥等地,分散敌军兵力,另以骑兵作为预备队。

李秀成吸取了首次进攻上海的教训,一方面派遣侦察兵潜入上海,探明洋枪队装备和人数等;另一方面利用洋商关系,掌握军火补给到达时间。

参战的英法联军以海军陆战队为主,辅以陆军部队,首次进攻青浦时,英法联军兵力约2600人,其中法军约300人,英军900人,另有海军舰艇配合。至6月决战时,英法联军总兵力可能增至3000人左右,包括英国皇家陆战队、锡克雇佣兵及法国海军陆战队。

清军主力为李鸿章淮军及本地绿营兵,辅以华尔统领的“常胜军”(原洋枪队),首次进攻时,清军参战兵力约7000人,由参将李恒嵩、游击刘士奇等部组成,负责配合英法联军主攻北门,常胜军此时已扩编至3000余人,其中外籍军官约100人,士兵以华人为主,辅以菲律宾雇佣兵。至6月反攻阶段,淮军增兵至5000人,与常胜军协同作战。

第二次青浦大捷

5月初,英法联军与常胜军率先发起进攻,以重炮轰击青浦西南城墙,轰塌缺口后涌入城内,太平军因兵力悬殊且城墙工事损毁严重,被迫撤出青浦,城池首次陷落,但李秀成有所准备,迅速调集人马,于次日指挥陈炳文部反攻,并命李明成、谭绍光等部牵制松江、南汇等地敌军,形成对青浦的合围态势。

根据罗尔纲《太平天国史》记载,太平军此战集中优化火器配置,将此前缴获的十余门西式火炮部署于青浦周边高地,形成交叉火力网,并由归王邓光明统率洋枪队隐蔽于壕沟工事内,准备近距离压制敌军。

5月10日,李秀成在太仓击溃清军后,亲率骑兵主力驰援青浦,与陈炳文部形成内外夹击,联军依托城内工事顽抗,双方展开持续多日的拉锯战,太平军以火炮昼夜轰击,逐步摧毁联军临时炮台,并利用夜间使用骑兵突袭破坏其后勤补给线。

5月17日,法国海军提督卜罗德率英法联军(约4000人,含海军陆战队及锡克雇佣兵)、常胜军与清军(合计约6000人)联合进攻南桥,企图打通通往嘉兴的通道,驻守南桥的太平军约1000人,由忠二殿下李容发部将享天安黄五馥指挥,依托土城、三道深沟及简易炮台构建防御工事,配备少量西式火炮与毛瑟枪。

战斗初始,联军以舰炮轰击南桥外围工事,摧毁太平军外堡后,卜罗德亲率1500名法军发起冲锋。太平军待敌军逼近至十余米时,突然从废墟中开火,密集的枪炮齐射当场击中卜罗德胸部,致其当场阵亡。

联军指挥体系随即陷入混乱,英国海军司令何伯接替指挥后,集中30余门火炮猛轰土城,城墙多处崩塌,太平军依托残垣断壁以冷兵器与火器交替抵抗,与联军展开近距离肉搏,直至傍晚因伤亡过半被迫撤离南桥,退往嘉兴方向。

太平军以劣势装备与工事防御战术,给予联军重大杀伤。据记载,联军此战伤亡近300人。南桥之战迟滞了联军对青浦的增援,为李秀成后续组织青浦反攻创造了窗口期。

次日,太平军趁夜发起总攻,陈炳文部以洋炮轰开东门城墙,邓光明率洋枪队呈散兵线推进,利用遮蔽抵近射击,压制常胜军的线膛枪火力,与此同时,李秀成指挥骑兵从北门迂回,冲击联军侧背,造成其阵型混乱。

混战中,联军全线崩溃,太平军乘势收复青浦,缴获洋枪数百支、火炮十余门及弹药不可计,史称“青浦大捷”,此战中,太平军首次将洋炮压制、火枪齐射与骑兵机动战术结合,展现了对近代化战争的适应能力。

李秀成虽组织反攻并短暂收复青浦,但联军凭借火力优势最终在8月5日再次攻占该城,彻底切断了太平军对上海的陆路威胁。

尾语:此战中,太平军首次将洋炮压制、火枪齐射,正面硬钢,青浦战场的胜利虽短暂打破中外联军的火力优势,但未能改变太平天国东西线战略失衡的根本困境,当东线激战正酣时,西线安庆早已陷落,天京上游屏障尽失。

注:本文时间线多个史料记载不一致,所以多用初中代替,本文系本人原创,如有抄袭后必追究,写有依据的历史文章,如有指正请评论区友好讨论!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