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74年,紫禁城养心殿上,恭亲王奕䜣(xin)正率领一众内务府大臣,与慈禧太后及同治帝展开对垒,竭力反对母子二人动用国库重修圆明园。当辩论愈演愈烈时,慈禧向年仅十八岁的同治帝使了个眼色,同治转而指着奕䜣怒斥道:此位(指皇位)让尔,何如?
1874年,紫禁城养心殿上,恭亲王奕䜣(xin)正率领一众内务府大臣,与慈禧太后及同治帝展开对垒,竭力反对母子二人动用国库重修圆明园。当辩论愈演愈烈时,慈禧向年仅十八岁的同治帝使了个眼色,同治转而指着奕䜣怒斥道:此位(指皇位)让尔,何如?
奕䜣被这突如其来的反问吓慌了神,急忙叩头谢恩,带着自己的亲信仓皇离去。想当年,倘若不是奕䜣铲除咸丰帝留下的顾命八大臣,同治帝的皇位未必能够坐稳,慈禧为何要指使同治对他的亲叔恶语相向?
恭亲王奕䜣
本文在引用清代各项史料的基础上,探讨奕䜣与慈禧太后的权力斗争,进而对咸丰驾崩后的政局骤变一探究竟。
一、权力旋涡的博弈:从盟友到宿敌
爱新觉罗・奕䜣,清宣宗道光皇帝第六子,生母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被封恭亲王,是清朝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一。
奕䜣在咸丰三年(1853年)到咸丰五年(1855年)担任领班军机大臣,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在咸丰帝的恩宠下,奕䜣恃宠生骄,利用自己担任军机大臣的职权,联合内务府大臣强行以 “皇太后” 礼仪为母治丧。
新觉罗•奕詝(1831~1861),1850~1861年在位,年号咸丰
咸丰对此极为不满,认为奕䜣越权干预后宫事务,且借机试探皇权底线,故免除其军机大臣职务,奕䜣自此被排挤出权力中枢。
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京城,咸丰仓皇带着一众心腹与妃嫔赶往热河,并在不久后于热河行宫驾崩,留下年仅六岁的同治帝载淳。
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得朝廷权力瞬间陷入真空,各方势力蠢蠢欲动。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企图借辅佐幼帝之名,独揽朝政大权,公然宣称 “谕旨由大臣拟定,太后但钤印,弗得改易”,正式向慈禧发起挑战。
彼时的恭亲王奕䜣,虽贵为亲王,却在咸丰朝长期遭受猜忌,被排除在权力核心之外。当慈禧通过亲信秘密传递合作意向时,奕䜣敏锐捕捉到翻身契机。他以奔丧为名,乔装赶赴热河,与慈禧进行长达四小时的密室会谈。光绪的老师翁同龢在其日记中隐晦提及:
恭邸赴热河,密议于烟波致爽殿,时人莫测高深。《翁同龢日记》
这次会面,敲定了政变的关键细节。
慈禧太后
叔嫂二人深知深知,要想成功发动政变,关键在于掌握军权。于是,奕䜣积极联络在北京的军方势力,如胜保等将领,迅速控制了步军统领衙门等关键机构。
作为京师警备队,步军统领衙门堪称大清帝国的统治心脏,遥想当年,雍正帝正是凭借对步军统领衙门的掌控,才能在康熙末年的夺位之争中杀出重围,顺利继位。所以,奕䜣控制步军统领衙门后,政变成功的机率便有了大半。
1861年11月,在精心筹备之后,奕䜣与慈禧太后联手发动了辛酉政变。他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顾命八大臣一网打尽。肃顺被斩首于菜市口,载垣、端华则被迫自尽,其余顾命大臣或被革职,或被流放。
政变成功后,奕䜣因功被授予议政王、首席军机大臣等要职,他不仅掌握了军机大权,还负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面主持外交和洋务事宜。而慈禧太后则通过垂帘听政,开始逐步涉足朝政核心,积累政治经验和权力资本。
这一时期,奕䜣与慈禧太后基于共同的政治利益,相互配合,共同维持着朝廷的运转。然而,这种看似稳固的权力联盟,却因两人在权力分配和政治理念上的分歧逐渐显现,
1865 年,翰林院编修蔡寿祺上了一道弹劾奕䜣的折子,这成为两人权力斗争的导火索。蔡寿祺在奏折中罗列了奕䜣的诸多罪状,如 “贪墨、骄盈、揽权、徇私” 等。这些罪名虽多为捕风捉影之词,但却正中慈禧太后下怀。
据《慈禧传信录》记载:
慈禧召见诸大臣时,声泪俱下,历数奕䜣跋扈之状。《慈禧传信录》
奕䜣对此深感震惊和愤怒,他对内指使文祥、宝鋆等重臣联名保奏,对外则联系外国公使施压。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慈禧被迫妥协,以同治帝的名义发布上谕,斥责奕䜣 “目无君上”“诸多挟制”,革去其议政王头衔。
此后,奕䜣与慈禧太后之间的权力博弈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1869年,奕䜣和慈安太后利用慈禧太后生病之机,示意并批准山东巡抚丁宝桢处死慈禧太后亲信安德海,由此引起了慈禧的猛烈报复。
慈安太后,咸丰帝的第二位皇后,广西右江道钮祜禄·穆扬阿之女。
1870年,清廷面临陕甘起义、日本侵台等危机,国库空虚。慈禧企图以 “孝道” 名义凝聚官僚共识,提出修缮三海(自辽金至明清均为皇家禁苑)。
当时,负责皇室开支的内务府由奕䜣管控,慈禧此举无异是在挑衅他的权威。
据《清实录》记载,三海修缮预算最初申报为白银120万两,但奕䜣通过户部核查发现,实际需挪用边防军费、漕运经费等共计约500万两。此时清廷年财政收入仅约700万两,且需支付《北京条约》赔款、湘军淮军军费等,国库实在不堪重负。顾念国家大局的奕䜣,在奏折中好声好气地上说到:
当此饷需匮乏,民生凋敝之际,兴此不急之工,恐伤国本。《筹议三海工程疏》
然而,慈禧却对奕䜣的奏折 “留中不发”,奕䜣转而争取慈安太后支持。慈安对清廷财政危机有清醒认知,且不满慈禧独断专行,二人携手使慈禧被迫搁置计划。
1874年,同治皇帝亲政前夕,慈禧故技重施,执意动用国库储蓄重修圆明园。奕䜣联合十余名重臣联名进谏,没成想触怒了同治帝。同治帝龙颜大怒的斥责奕䜣,这皇位要不让继给叔叔您做?
“此位(指皇位)让尔,何如?《清穆宗实录》
此时同治帝年仅18岁,心性尚未成熟,怎敢对议政王叔父出言不逊,幕后主使者恐怕大有来头。
同治帝朝服像
果不其然,慈禧随后便以 “朋比为奸,谋为不轨” 的罪名,将奕䜣等大臣降职、罚俸,进一步削弱其影响力。
至此,奕䜣在与慈禧太后首次权力斗争中彻底失败,慈禧太后在朝中权势进一步扩张,其独裁统治已初显轮廓。
二、关乎国运:革新与守旧的激烈交锋
从权力中枢的明争暗斗,到洋务革新的路线分歧,奕䜣与慈禧的较量,在近代化浪潮中持续上演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奕䜣深刻认识到 “探源之策,在于自强;自强之术,必先练兵”。1861 年,在他的奏请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这不仅是中国近代外交的开端,更是洋务运动的指挥中枢。
在奕䜣主导下,一系列近代化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江南制造总局引进西方机器,生产枪炮轮船;福州船政局培养出中国第一批近代海军人才;轮船招商局打破外国航运垄断…… 这些举措,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征程。
奕䜣的改革野心远不止于器物层面,在给同治帝的奏折中,他甚至隐晦提及借鉴西方政治制度:
洋人之向背,莫不以中国之强弱为衡,倘若我能自强,器利兵精,则中外可以相安无事,否则,我无可恃,恐难保无轻我之心。《应诏统筹全局折》
这种超前的改革意识,使他成为当时清廷中少有的清醒者。
慈禧虽支持引进西方技术以维护统治,但本质上是保守主义者,对改革的深度和广度保持高度警惕。
所以当奕䜣提议在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聘请洋人教习时,慈禧心腹、顽固派领袖倭仁激烈反对,称 “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慈禧表面斥责倭仁迂腐,暗中却默许保守派抵制改革。这种首尾两端的态度,导致洋务运动始终在 “中体西用” 的框架下艰难推进。
1867年,围绕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一事,革新派与保守派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倭仁认为学习西方的 “奇技淫巧” 只会败坏人心,导致社会风气的堕落。:“天下之大,不患无才。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精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
面对保守派的攻击,奕䜣据理力争,指出 “中国之宜谋自强,至今日而已亟矣”。他巧妙利用朝中大员西方技术的好奇心理,争取到了保守阵营的支持。但这场辩论也暴露了他与慈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第一批放眼看世界的严复也是由奕䜣所培养
其后,奕䜣曾多次提议开设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他聘请丁韪良、傅兰雅等外国学者任教,同时选派严复、詹天佑等留学生出国,培养了中国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人才。
但慈禧太后则担心新式学堂会培养出一批对朝廷不满的人,对自己的统治构成威胁,因此对极力否决。这种分歧随着改革的深入日益加剧,最终成为两人关系破裂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慈禧的狠毒手段:清洗与重塑
在积极推动新式教育的同时,奕䜣还注重在朝廷内外广泛招揽人才,构建自己的政治势力网络。
在中央,他重用文祥、宝鋆等洋务派官员,形成了以总理衙门和军机处为核心的改革派阵营;在地方,则大力支持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汉族官僚开展洋务运动。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皆是奕䜣派的人
李鸿章在上海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等一系列洋务企业,成为洋务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曾国藩则在安庆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开启了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先河。左宗棠在福州创办了福州船政局,为抵御外敌入侵提供了一定的军事基础。
这种中央与地方的联动,使奕䜣的影响力渗透到清朝政治、经济、军事的各个领域。与此同时,慈禧面对奕䜣的步步紧逼,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迫感。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清军在战场上接连失利。慈禧太后借此机会,以奕䜣 “委靡因循,办事不力” 为由,发动了 “甲申易枢”,将以奕䜣为首的全班军机大臣集体罢免,改组军机处,代之以醇亲王奕譞等亲信。
光绪元年,署宗令。十年,法兰西侵越南,王与军机大臣不欲轻言战,言路交章论劾。太后谕责王等委靡因循,罢军机大臣,停双俸。《清史稿》
此后,军机处和总理衙门大换血,洋务派官员或贬或黜,改革力量遭受重创。慈禧进一步控制科举取士,打压新式教育,将官员的提拔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
恭亲王奕䜣
被淘汰出核心圈层的奕䜣则家居养疾,常于京西的古刹戒台寺“养疾避难”,长达23年的权力斗争以慈禧完胜告终。
奕䜣被罢免之后,中国在工业近代化问题上日益裹足不前,李鸿章曾公开抱怨道:
枢廷无能主持大事者。《清代人物传稿》
李鸿章一语成谶,当洋务企业初见成效时,慈禧却将大量经费挪用于工事修建,进而满足自身的贪欲。1888年,海军衙门拨款3000万两白银修缮园林,而北洋水师因缺乏经费,在甲午战争中惨败。
洋务运动的失败,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挫折,更是晚清政治体制的深刻危机。奕䜣的改革理想,在慈禧的权力算计和保守派的阻挠下,最终化为梦幻泡影。
结论:
奕䜣与慈禧的权力斗争,本质是两种政治理念的激烈碰撞。奕䜣秉持满族亲贵的传统政治观,强调亲王辅政对维护皇室权威的重要性;而慈禧则追求绝对个人集权,试图打破传统权力制衡体系。正如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指出:“奕䜣代表的是满族统治集团的集体利益,而慈禧追求的是个人权力的最大化。” 这种根本分歧,决定了双方从盟友走向对手的必然命运。
此外,奕䜣在政治斗争中存在致命弱点。他虽具革新视野,却缺乏慈禧的狠辣与权谋。面对攻击时,往往依赖传统政治规则和群臣支持,而慈禧则善于利用宫廷权谋、舆论操控和帝王术,在权力斗争中始终占据主动。
慈禧的胜利,虽然暂时巩固了个人统治,但却将清朝这艘岌岌可危的巨轮,引向了快速覆灭的深渊。
参考文献:《清实录》《清史稿》《慈禧传信录》等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