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祁连山北麓的凛冽寒风中,扁都口省际公安检查站的警徽始终熠熠生辉。这里是甘肃与青海交界的咽喉要道,海拔近2800米,年均气温不足5℃,却是民警黄启元扎根六年的“家”。这位来自黔西南的汉子,用脚步丈量高原的四季,以忠诚守护西北大地的平安,将异乡的山水化作生命中最
在祁连山北麓的凛冽寒风中,扁都口省际公安检查站的警徽始终熠熠生辉。这里是甘肃与青海交界的咽喉要道,海拔近2800米,年均气温不足5℃,却是民警黄启元扎根六年的“家”。这位来自黔西南的汉子,用脚步丈量高原的四季,以忠诚守护西北大地的平安,将异乡的山水化作生命中最深的牵绊。
风雪边境线上的“异乡人”
凌晨五点的扁都口,寒风裹挟着祁连山的雪粒呼啸而过,扁都口公安检查站早已亮起了警示灯。黄启元紧了紧身上的执勤服,将冻僵的手指贴在保温杯上暖了暖,转身走向路口的检查点。这是他在检查站坚守的第六个年头,也是他离开家乡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第21年。
“这里夏季是避暑胜地,冬季就是‘风刀子’的天堂。”黄启元用夹杂着黔西南口音的西北方言笑着说。2004年12月,20岁的他义无反顾从黔西南州安龙县的青山绿水间,跨越2000余公里应征入伍来到西北这片苍茫之地。2011年7月从警院毕业分配到民乐县公安局工作,初到时,干燥的气候、陌生的饮食、迥异的文化让他几度水土不服,但最难的还是语言关——民乐县80%的居民说当地方言,而他的“黔普话”常令群众一头雾水。为了融入这片土地,他随身携带笔记本记录方言词汇,甚至一度化身“跟屁虫”在同事后面学方言,后来竟成了检查站的“方言通”。
从“异客”到“守护者”的蜕变
扁都口检查站地处甘青交界,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关卡,日均车流量超8000余辆。黄启元的工作远不止查验证件那么简单:他曾深夜前往救助过高原反应严重的“驴友”;在零下25℃的雪夜连续疏导被困车辆10多个小时。2024年除夕,他正带队对来往通行车辆进行检查。那天,他只在换岗间隙用手机录了段视频给老家的父母:“爸妈,今年又回不去了,但你们看,我守着的这片雪山像不像咱家那边的‘二十四道拐’?”
2011年参加工作以来,共计查获“百吨王”大货车8辆,严重超载24起,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12642起。通过稽查布控系统精准拦截违法车辆283辆,查获走私烟草356条,救助野生动物7次,救援故障、事故车辆25辆,抢救伤员8人,帮助群众79次。
面对群众,他总有一股“较真劲儿”。不论是拥堵路段的交通疏导还是遇到恶劣天气被困在扁都口路段群众的求助,他总是奔走在一线,不管是拉沙石垫路还是撒除雪剂拖车,他总要想方设法地帮助那些向他求助的人。这些故事被来往通行的司机们编成歌谣:“扁都口的风再冷,吹不凉黄警官的心。”
他乡与故乡的双向奔赴
办公室墙上泛黄的日历记录着黄启元的遗憾:连续六年春节在岗,女儿中考、父亲重病离世都未能陪伴。
在检查站二楼的宿舍里,黄启元的书桌上摆着两幅照片:一幅是黔西南老家门前的全家福,另一幅是妻女的照片。妻子刘晓玲曾是青海工程公司的职员,2018年辞职带着孩子来到民乐。“他总说‘这里需要我’,那我就来当他的后盾。”如今,女儿黄艾可在民乐县第三中学读初二,作文里写道:“我的爸爸有两个家乡,一个生了他,一个养了他。”
但愧疚始终萦绕心头。2025年父亲病重离世时,正值“春节”值班备勤关键期,他未能返乡探望。母亲在视频里宽慰他:“你在甘肃守护那万家灯火,就是给你爸尽孝了。”这句话被他抄在执勤日记的扉页,成为支撑他走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力量。
山河为证的坚守哲学
当夕阳将祁连雪山染成金色时,黄启元总会望向东南方——那是黔西南的方向,也是民乐县万家灯火升起的方位。“他用黔西南的坚韧驯服了祁连山的风雪,让‘异乡人’的定义不再是地理的迁徙,而是心灵的扎根。”六年间,黄启元累计检查车辆13万辆次,救助群众570余人。他曾有机会调回贵州,却选择了留下。“刚来时觉得是奉献,现在才懂得是这片土地收留了我。”
“有人说坚守是因为责任,但对我来说,坚守是因为这片土地早已成了血脉里的一部分。”他抚摩着警徽轻声说道。远处的227国道线上,车灯如星河蜿蜒,照亮了雪山,也照亮了一个异乡人用21年光阴写就的赤诚答卷。
雪山下的家国答卷
对公安工作的热爱,是藏在每一个晨曦微露的路口、每一回暴雨中的坚守、每一次群众感谢里的赤忱,这种热爱源于对责任的敬畏,更源于这份工作独特的温度与力量。黄启元先后被张掖市公安局记个人三等功2次、个人嘉奖1次,被民乐县公安局记个人嘉奖1次,多次被民乐县委、县政府和县公安局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
扁都口的马莲花年复一年绽放,黄启元鬓角已染上祁连山的霜雪。当被问及坚守的意义,他指向扁都口公安检查站外飘扬的国旗:“此心安处是吾乡。我的乡愁,早就融进了这片高原的晨昏。”正如他笔记本扉页所写:“身在他乡作故乡,不负藏蓝护山河”——这是新时代公安民警对祖国最长情的告白。
来源:张掖公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