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本课程,全国好多学校都在编。作为一所位于中国第一小麦主产省河南的中学,郑州市第五十八中学(简称五十八中)在打造校本课程时,从家乡农作物入手,以思政视角拓展育人的广度与深度。仅一粒小麦,就能追溯到上万年前的一株杂草,还有甲骨文中的“來”字,沿着丝绸之路慢慢传播
校本课程,全国好多学校都在编。作为一所位于中国第一小麦主产省河南的中学,郑州市第五十八中学(简称五十八中)在打造校本课程时,从家乡农作物入手,以思政视角拓展育人的广度与深度。仅一粒小麦,就能追溯到上万年前的一株杂草,还有甲骨文中的“來”字,沿着丝绸之路慢慢传播与演变,甚至上升到“天花板”——经济全球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
“重在培养生命的广度和深度。一门课程的视野有多大,学生的发展空间才有可能有多大。”资深生物学教师、五十八中校本课程《“豫”见旅行的植物》主编之一黄想安,对校本课程的价值有深入的见解。“学校的劳动实践课真的很棒!让我更加尊重生命。”学生严思源在日记里写道。
黄想安介绍,目前,该校本课程已报请参加2024年“基础教育精品校本课程”评选活动。
黄想安带领学生播种小麦
为啥要编校本课程《“豫”见旅行的植物》?
“最早源于2023年河南全省启动的‘绿健’主题实践活动。”黄想安介绍,2023年8月,河南省教育厅等十部门印发《河南省乡村学校“绿色点亮生活,健康护佑生命”主题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简称“绿健”活动),该实施方案明确,通过三年活动开展,在全省遴选500门主题实践活动省级精品校本课程。
“这份方案中,主题之一是‘开展浸润乡土文化,涵养家国情怀思政教育’,于是我们就想着结合学校校情和学生需求开发一门生物学科跨学科实践活动的校本课程。”黄想安表示,最初规划时,给课程起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只是想简单介绍几种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植物,但是发展到后来,慢慢就承载了更多内容。
几乎同时,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曲先等编辑老师主动联系学校,获悉学校正在编辑一门校本课程,专门到校考察研讨。课程开发半年后,还特别邀请了河南省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中心教育科研管理部副主任、“绿健”主题实践活动研究指导中心专家指导组组长汪豪浩对课程进行指导。经多次研讨,最终决定聚焦孩子们身边能够接触到的常见农作物,然后站在思政视角重新修订,让思政成为统领课程的“定盘星”。
什么是思政视角?“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广大中小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从小听党话、永远跟党走,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黄想安解释,以生物学科为主的校本课程当然要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
“小麦最初是山间的一颗干瘪杂草,经过万年演化……”“甲骨文中的‘麥’字不指小麦,指大麦,‘來’字才指小麦。”“通过古丝绸之路,小麦从新月沃地传播到欧亚草原……”
这些内容,均来自校本课程《“豫”见旅行的植物》。“一粒小麦,从起源到演化,再到生长周期及中国小麦的地位和创意面点,既有历史地理的深度与广度,也有人文的厚度与温度。”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编辑刘燕芳细述课程内容。
学生测量小麦高度
“把知识、技能和过程、方法提炼为能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炼为品格。这也是我们在校本课程设置中的想法。”对课程实施的价值,黄想安有清晰认知。在《“豫”见旅行的植物》中,除了小麦,还有水稻、胡萝卜、土豆、辣椒等。
校本课程在编制过程中,也在不断完善。刘燕芳回忆,有一节课是围绕辣椒种植设置的实践环节,原本让孩子画一个辣椒,但是因为课程针对的是初中生,出版社就和黄想安商量,可否加入思维导图,让孩子了解辣椒的历史、文化、结构,以及辣椒生长的环境。方案通过了,绘画更换为思维导图。“效果不错,孩子们挺喜欢的。”刘燕芳说。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困难很多,当时手忙脚乱的。现在一个个回想起来,倒是颇有趣味。”黄想安笑言。
比如,当时在校内种植小麦,因为之前种的小麦被麻雀偷吃光了,后来不得不提前收割;种水稻时,因为要挖坑灌水,为做防水,专门买来防水布,再回填土壤才算成功。“最大的困难,就是因为植物都是有生命的,师生们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悉心呵护。不过,好在我们都一一克服了。经由这样的一个过程,对学生来说何尝不是一次心灵净化与学习成长的特殊经历呢?”黄想安说。
“丰富多样的育人素材,如何以双师课程的形式视频呈现,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刘燕芳介绍,课程涉及不同植物,每一种植物后面配有相应的手工制作和实践操作环节,形式多样。比如手工、食育,还有绘画以及种植实践等。“困难真不少,但事在人为,像蚂蚁啃骨头,都一个一个克服了。”刘燕芳说。
据介绍,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立足医学、生物、手工、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科学教育六大产品线,以课程服务数字化升级夯实教育出版领域。坚持内容为王,从一本书、一门课程、一条产品线,逐步转向图书出版融合创新,积极布局教育出版转型,力争打造出版行业的内容主力军。目前,《“豫”见旅行的植物》《自然探索之“趣”谈植物》《黏土诗画》等课程已上线。
“通过种水稻实践,我学习了水稻在各个领域的发展和研究,了解到袁隆平院士科研成果的不易。还在老师的带领下制作了寿司。同学们互相配合,尝试不同的方法和样式。”张紫萱同学记录自己的收获。
收割水稻
“最难忘初次下到校内农耕园稻田里收割水稻。那天阳光正好,我和同学们收割、打捆。稻香扑鼻,稻穗摇曳,青蛙蹦,蟋蟀鸣,真没想到稻田里藏着如此多的乐趣。”宫铭阳同学的字里行间,难掩喜悦。
“最令我难忘的是胡萝卜创意制作。我们挑选出模具,将胡萝卜刻出不同花形,一个人难操作,我们就分了工,有人专注手工,有人负责协调,大家紧密合作,一件件作品很快就出来了。”严思源同学通过实践,感受到与同学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在《土豆》实践课学炸薯条,老师不断为我们细化过程,还为我们普及空气炸锅的使用方法。虽然有些紧张,但很高兴能够展示劳动技能,同时也获取了劳动知识。”吕行同学说。
“对于初中孩子的教学,更应重视孩子生命的广度与深度。一门校本课程,体现办学特色,培养学生素养,浸润学生品性,启迪学生智慧。它同样承担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使命。”黄想安的一席话,语重心长。
来源:东风新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