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人们,吃了我的产品,胡吃海塞不用运动,半个月包你瘦10斤,我保证,不瘦出门死……”这是出自某视频平台“阿浩不忘初心”直播间的带货话术,该直播间半年内被警告7次依旧带货活跃。
速效减肥产品究竟是药物还是骗局?直播间观察真相
“家人们,吃了我的产品,胡吃海塞不用运动,半个月包你瘦10斤,我保证,不瘦出门死……”这是出自某视频平台“阿浩不忘初心”直播间的带货话术,该直播间半年内被警告7次依旧带货活跃。
笔者近期蹲守了几个直播间,发现这些催促消费者下单的网红主播作出的所谓“保证”,毫无科学依据,甚至存在虚假宣传、编造剧情的情况,目的是推销其所售宣称可以减肥的普通食品;或者把保健食品吹成无所不能的“减肥神药”,虚假宣称快速瘦身。减肥不想吃苦又求速成的消费者被吸引进这些网红直播间,购买此类具有神奇功效的“减肥药”,无异于掉入大坑。
国家喊你来减肥 急于求成不可取
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启动“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后,体重管理成为社会关注的新焦点。
目前互联网上有大量关于减肥的相关信息,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渠道也丰富多样。当越来越多消费者依赖网络推荐进行购物时,网红主播凭借自身的人气和粉丝基础,成为减肥产品和服务的重要推广者。但一些网红通过发布精心制作的减肥经验帖,将各种产品包装成自用的“瘦身神器”,如代餐粉、酵素话梅等,误导了不少追求快速瘦身的消费者。
近日,笔者发现一名粉丝超千万的网红博主发布了一条减肥帖,“跟着×××一起吃代餐,身材已经next level”的口号迅速收获了15万点赞和收藏,评论区不少网友直呼“求链接”。
面对海量与减肥瘦身相关的信息,急于求成不可取,消费者掌握一些辨别真伪、识别谣言的方法非常重要。
立竿见影不可能 7天瘦身不要信
减肥的底层逻辑是创造热量缺口,长时间坚持下的科学运动和均衡饮食无疑是更为健康的减肥手段。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陈伟在接受采访时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不节食不运动就能减肥的保健食品,药品更不会标出这样的一个标称。”国家卫生健康委曾为此专门提醒消费者,片面夸大声称通过某种食物、某种减肥产品或者某种偏方就能轻松减重的信息,通常都是谣言。
如果只是食用了压片糖果类的普通食品,虽说不能减肥,但是至少对身体没有太大伤害,而一旦买到虚假宣传、非法添加违禁成分的“减肥神药”,损害的就不只是钱包了。这些产品的宣传广告通常较为夸张,暗示或明示消费者该产品“安全、快速、无毒副作用”,且很多产品的配料表并不明确,仅用概念模糊的“植物提取物”“植物酵素”概括其成分,不利于消费者筛选甄别。很多商家为了突出强调自家产品“见效快、作用强”的特点,会在产品中添加一种甚至多种非法添加药物。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很多消费者长期服用该类产品会造成神经精神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肝肾等器官的损害。
直播或短视频销售新业态下,消费者如何在狂轰滥炸的广告宣传中擦亮眼睛,不被虚假广告“忽悠”?中国消费者协会早前发布消费提示,消费者在直播间下单前需要仔细查看商家的生产销售相关资质,不要轻信其所宣传的功效,更不要进行私下交易,一旦通过添加微信或者建立其他私下的交易方式,遇到问题往往很难维权。
虚构“减肥成功案例”、承诺“7天瘦10斤”或隐瞒副作用等方式误导消费者,即构成虚假宣传。网红、博主以社交平台为基础,以自身减肥经历、体验、好物分享等为内容,通过嵌入减肥药广告和购物链接实现流量变现,属于商业广告,应显著标明“广告”字样。同时,使用“绝对化用语”,如“100%有效”“永不反弹”,此类宣传违反广告法相关规定。若平台为减肥博主提供宣传、推广服务,构成商业广告,平台需要承担广告发布者或经营者的责任。
保健食品辅助吃 科学减肥靠坚持
既然某种食物或减肥产品不能轻松瘦身,那仅靠“减肥类”保健食品可以实现减脂目标吗?
不久前,市场监管总局、中国消费者协会联合发布直播带货消费提示,提醒消费者选购保健食品时,要通过正规渠道并认准产品包装上的保健食品“蓝帽子”标志,核对保健食品注册号/备案号,根据保健食品的保健功能、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等信息科学选择,谨防虚假夸大宣传。尤其是宣称功能的进口食品,其管理方式可能与我国不同,应谨慎购买。
减肥不能一蹴而就,直播间网红主播和网红大V的带货“宣言”不可信,消费者一定要记得——承诺听起来过于美好时,往往可能存在陷阱。
来源:星火维权打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