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7日,Nature 推出了一篇以中国科学院为研究对象,题为“Why China needs to review its approach to research evaluation(中国为何需要重新审视其科研评估方法)”的文章。作者为西安交通大
2025年5月7日,Nature 推出了一篇以中国科学院为研究对象,题为“Why China needs to review its approach to research evaluation(中国为何需要重新审视其科研评估方法)”的文章。作者为西安交通大学研究员、博导赵宇鑫。
文中指出,当前中国科研评价体系存在一个核心矛盾:一方面,科研机构大力鼓励研究者遵循国际科学规范,积极参与国际科研合作与交流,在全球科研舞台上展现中国科研实力;
另一方面,绩效评估标准却更多倾向于本土优先事项,诸如契合国家特定发展战略需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
图源:Nature
"升内降外"?期刊评级调整标准被质疑
中科院最新分区中,中科院把一些国内期刊提升到一区,而把享誉世界的高质量杂志降为二区。数十种国际知名期刊被降级,如:中国科学院院刊《中国物理快报》升至一级,全球纳米科学领域的领先期刊《Nano Letters》却被降至二级。
批评者将这些变化归因于不透明的指标和学科重新分类,这种"升内降外"的调整模式,使得中国主办的一区期刊数量从19种增至40种。
这次升区,被一些人认为是中科院为了提升本土期刊的地位,鼓励国内科研成果在本土期刊发表。但部分学者质疑其与国际主流评价体系存在偏差。
迫于对当前的评估框架的无奈,中国学者在选择投稿期刊时仍倾向于迎合中科院排名,让中国科研人员在发表论文时可能更倾向本土期刊。
尽管官方宣称该分区旨在评估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并为机构研究管理策略提供信息,不应应用于评估个体研究人员,但在国内的现行学术评价体系下,分区明显影响了科研人员投稿的选择。
国际学术合作面临潜在挑战
中科院分区可能削弱中国学者与国际学界的联系,并进一步阻碍顶尖人才来华从事自主创新工作。2023年《自然》子刊一项研究显示,中国"千人计划"引进人才中89%最终选择留在海外。
清华大学某特聘教授指出:"过度强调本土期刊评级,可能弱化与国际前沿研究的同步性。"这种趋势可能形成双向阻力:既影响中国学者参与国际对话,也降低顶尖人才来华开展原创研究的意愿。
来源:人工智能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