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张求会教授在陈寅恪研究领域深耕多年,发掘了许多此前未被学界重视的材料,为还原陈寅恪的人生经历和学术细节提供了重要依据。《陈寅恪四书》是其三十年“陈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全书四册,分别是《馀生流转:陈寅恪的生前身后事》《古调犹弹:六位学人日记中的陈寅恪》《世外文
宗亮
《陈寅恪四书》 张求会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张求会教授在陈寅恪研究领域深耕多年,发掘了许多此前未被学界重视的材料,为还原陈寅恪的人生经历和学术细节提供了重要依据。《陈寅恪四书》是其三十年“陈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全书四册,分别是《馀生流转:陈寅恪的生前身后事》《古调犹弹:六位学人日记中的陈寅恪》《世外文章:陈寅恪集外文钩沉》和《尔尔区区:“陈寅恪研究”之再研究》。每一册都形成了相对集中的主题,聚焦陈寅恪生平与学术的不同侧面,将宏观与细部研究相结合,致力于为读者呈现不一样的“陈寅恪全史”。
考证书信中的学思轨迹
数十年来,张求会与陈寅恪后人、亲属、学界友人保持着良好的关系,通过各种渠道,他掌握和整理了一批与陈寅恪相关的未刊书信。这些信件中不少是陈寅恪与同时代学者、友人之间的通信,往往能够展现出陈寅恪的学术思考、生活事迹及当时的学术交流情况,为研究陈寅恪的学术交往与思想演变提供了丰富素材。《世外文章:陈寅恪集外文钩沉》集中呈现了张求会对陈寅恪佚札的考释,包括陈氏与胡适、傅斯年、董作宾、蔡元湛、杨荫榆等人之通信,从中可以一窥时代之风貌和陈寅恪之学术世界。
文献的考证与辨伪是文献学的重要环节,在研究《敦煌小说选读》和“《宋诗精华录》批语”等陈寅恪集外作品时,张求会对文本进行细读,逐一发覆,并结合陈寅恪的学术思想与写作背景,认真分析这些文字背后的深意。他还注重对他者文献中关涉陈寅恪之部分的整理。在《古调犹弹:六位学人日记中的陈寅恪》中,张求会对夏鼐、刘节、郑天挺、陈君葆、梁方仲、竺可桢等六位学者的珍贵日记进行系统钩沉,从中挖掘出与陈寅恪相关的史料,并予以严谨考辨。张求会对人物行迹的考证极为详尽,其中数篇皆达到四五万字,体现了陈寅恪研究中文献学做法的深度与广度。
解读思想与生平意涵
张求会对陈寅恪的研究以文献、史实的梳理与考证为起点,并以此作为进一步深入探讨的前提。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张求会注重细绎文本,深入解读陈寅恪的著作,揭示其背后蕴含的深意,正如书中所引卞僧慧之言——“从先生可以见世界万象”。
陈寅恪的思想与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变迁紧密相连,其观点的形成受到时代、文化传统以及社会思潮的多重影响。张求会对诸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还原陈寅恪所处的历史场景。例如,《唐景崧内渡:一个让陈寅恪为难的话题》一文,集中探讨陈寅恪对唐景崧1895年内渡这一事件的态度,张求会认为陈氏有着多方面的考量,包括双重身份、职业操守、研究条件、个人观点、环境变化等皆有影响。通过详细论证,认为陈寅恪守住了史家不掩其真、不丧其实的底线,可谓“知人论世”的典范。在其他篇章中,每当谈及陈诗相关问题时,张求会也强调应当结合时代因素细致厘析,而不宜先入为主、步步设防,尤其不能以臆测代替考证。
在诠释过程中,通过对文本的细致分析,张求会常能挖掘出陈寅恪思想中的细微之处。例如,在《陈寅恪佚文〈吾家与丰润之关系〉试考》一篇中,他通过对陈寅恪家族关系以及相关历史事件、人物交往资料的梳理,推断《吾家与丰润之关系》这篇佚文应该涉及陈宝箴与张佩纶的矛盾,以及陈三立与张人骏的交往等。与《寒柳堂记梦未定稿》中其他见存篇章类似,陈寅恪可能会将家族史事与晚清复杂的政治社会背景相联系而展开叙述。这种在充分研读资料基础上的分析与推测,显然符合陈寅恪撰著的潜在逻辑。再如,张求会在解读陈寅恪致蔡元湛的信札时,将信函与《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进行对读,深入剖析了陈寅恪思想及学术作品的演变历程。
蕴含深厚的人文关怀
《陈寅恪四书》所展现的陈寅恪研究,不仅仅有对学术思想的探讨,更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关怀。在对陈寅恪生平的研究中,张求会十分重视对学者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探讨,展现出对学者命运的深切关注。
众所周知,陈寅恪一生经历坎坷,在动荡时代仍坚守学术研究,保持独立的学术品格,在学术上成就斐然,被公认为学术大师。但是,正如张求会在书中所言,“陈寅恪生前曾被妖魔化,身后又被神秘化,自始至终都很少以全面、真实的人物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因此,张求会在不同篇章中着意对陈寅恪生平事迹予以梳理和分析,试图还原出“一个有血有肉的现实人”。他的诠释让读者了解到,陈寅恪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学者,也与大家一样有着喜怒哀乐。张求会曾撰写《作为平常人的陈寅恪》一文,认为陈氏生平与行迹应当用“常情常理”来观照,后来他又在多个场合强调这一观念,并将之丰富为“常识、常情、常理”的诠释理念。这种对学者人生经历的关注,使张求会的研究超越了单纯的学术探讨,具有了人文精神的感染力。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