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塔:重燃穿透黑暗的光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3 08:00 2

摘要:灯塔的雏形可追溯至人类对火的最初崇拜。古埃及法洛斯灯塔(公元前3世纪)不仅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更是神权与王权交织的象征,其顶端的火焰被视为太阳神的化身,指引船只穿越地中海的暗夜。中世纪欧洲的灯塔功能常由修道院承担,修士们以守护灯火为宗教使命,将“警示水手”

《穿破黑暗:灯塔的故事》 维罗尼卡·德拉·多拉 著 马睿 译 译林出版社

灯塔的雏形可追溯至人类对火的最初崇拜。古埃及法洛斯灯塔(公元前3世纪)不仅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更是神权与王权交织的象征,其顶端的火焰被视为太阳神的化身,指引船只穿越地中海的暗夜。中世纪欧洲的灯塔功能常由修道院承担,修士们以守护灯火为宗教使命,将“警示水手”视为基督教慈善事业的核心。

这种“神圣信标”的意象在东方同样存在。日本江户时代的犬吠埼灯塔由佛教僧侣管理,灯塔的燃油需经诵经净化,火光被视作菩萨悲悯的具象化。宗教与技术的交织揭示了灯塔的原始意义:它不仅是物理导航工具,更是连接尘世与彼岸的精神桥梁。

随着近代民族国家崛起,灯塔逐渐沦为权力博弈的棋子。当年,热那亚共和国在兰佩杜萨岛建造的灯塔,既是航海坐标,也是地中海霸权的宣言;英国在19世纪全球铺设的灯塔网络,与其殖民帝国的版图扩张同步。工程师罗伯特·史蒂文森(作家史蒂文森的祖父)设计的贝尔灯塔,以花岗岩对抗北海风暴,其精密构造成为大英帝国技术理性的图腾。但技术的胜利暗含代价:在建造苏格兰斯凯岛尼斯特角灯塔的过程中,工人被迫在悬崖上悬吊作业,七人坠亡,这段被官方史抹去的血腥记忆,揭示了现代性光环下的个体牺牲。

灯塔作为工程奇迹,其功能性体现在保障航海安全,但《穿破黑暗:灯塔的故事》更强调其作为“光的容器”所承载的哲学意义。本书作者指出,灯塔既是“稳定的光塔”,又是“液态黑暗的倒置”。法国布列塔尼的拉朱蒙灯塔以黑白条纹对抗雾霭,其几何理性与汹涌海浪形成残酷美学;而挪威斯沃尔韦尔的北极圈灯塔在极夜中孤独旋转,成为人类对抗自然无序的悲壮宣言。

这种矛盾性贯穿全球灯塔史:标准化技术试图驯化海洋的野性,但每座灯塔又因地理与文化的独特性成为不可复制的存在。日本北海道的神威岬灯塔以红白相间的日式美学融入火山地貌;而希腊亚历山德鲁波利斯的灯塔则被渔民漆成天蓝色,与爱琴海的波涛共舞。灯塔既是全球航海网络的节点,又是地方认同的图腾,它们的存在证明,现代性无法完全消解地域的灵魂。

灯塔的孤立性塑造了独特的守塔人文化。19世纪英国《灯塔管理法》规定,守塔人需连续执勤三个月,仅靠信鸽与外界联系。苏格兰弗拉南岛灯塔的三名守塔人在1900年神秘失踪,现场仅剩停摆的时钟和冷掉的餐食,此案至今成谜。这种极端孤独催生出复杂的精神状态:美国作家爱伦·坡在《灯塔》中描绘守塔人在风暴中陷入谵妄,将海浪声幻听为亡妻的呼唤。

但孤独亦孕育超越性。法国哲学家加斯东·巴什拉在《空间的诗学》中写道:“灯塔是垂直的孤独,它将守塔人提升至宇宙观察者的高度。”冰岛灯塔矗立于海中峭壁,守塔人需攀爬铁梯抵达,其日记中记录着极光下的顿悟:“在此,时间失去刻度,我听见星辰的私语。”

《穿破黑暗:灯塔的故事》中对威尼斯利多岛圣尼科洛灯塔的细腻描写,展现了灯塔如何从物理空间升华为心灵疗愈所。作者回忆童年在此捡拾海玻璃的经历,那些被海浪磨去棱角的碎片,如同记忆的隐喻,在阳光下折射出往事的虹彩。成年后经历手术,他每日徒步至灯塔,观察混凝土墙上的涂鸦:“灯塔即生命,天堂可等待。——托尼,1985年”与“玛利亚,潮水带走了你,却把我困在此地。——1997年”。这些留言构成“活生生的重写本”,每一道划痕都是个体对时间暴政的短暂抵抗。

“二战”的炮火改写了灯塔的象征意义。法国圣马洛的国立灯塔被德军改造成监视哨,其光束成为死亡而非救赎的信号;冲绳波照间岛灯塔在美军轰炸中倒塌,残骸被当地居民改造成慰灵碑。这些创伤记忆揭示了灯塔的另一重面孔:它们可以是暴力的共谋,也可以是愈合的媒介。广岛原子弹爆炸后,宇品灯塔(1950年重建)成为“不死鸟传说”的载体,其灯光被幸存者视为重生的誓言。

社交媒体重塑了灯塔的符号意义。冰岛迪霍拉里灯塔因出现在《权力的游戏》中成为打卡胜地,游客们排队拍摄“末日感”写真;日本北海道积丹岬灯塔的“蓝色眼泪”奇观(荧光藻类暴发)被抖音推上热搜,科学家却警告过度曝光破坏生态平衡。灯塔从沉默的守望者沦为流量经济的道具,这种异化引发深刻反思:当光束成为自拍背景,我们是否正在消费最后的诗意?

艺术家们以先锋手法解构灯塔意象。冰岛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的《灯塔计划》用绿激光束连接全球灯塔,构建“光的互联网”;日本摄影师杉本博司的《海景》系列拍摄灯塔长曝光照片,让光束在胶片上凝结为“时间的化石”。这些创作揭示灯塔的当代意义:在数字化的虚拟世界中,它仍是人类寻找实体坐标的精神需求。

当现代人困于信息的汪洋,灯塔提醒我们:真正的方向不在算法推送的精准坐标,而在与未知共处的勇气中。本书作者在丧妻后重访圣尼科洛灯塔,发现新涂鸦:“光会熄灭,但黑暗从未赢过。——2023年”。这句话恰如隐喻——灯塔或许终将消逝,但它照亮的,是人类对抗遗忘的永恒意志。灯塔的价值不在于永续长明,而在于每一代人都愿以自己的方式,重新点燃那束穿透黑暗的光。(作者为书评人)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