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亭律所成功举办“AIGC著作权与非遗商标权保护问题研讨会暨新书发布会”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2 20:02 2

摘要:当前,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以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深刻改变内容创作与传播方式,而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商业化与品牌化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在这一背景下,法律体系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传统保护,成为司法、产业与学界共同关注的点。

【中国生活消费网】5月17日,北京云亭律师事务所成功主办“创新与传统的法律护航:AIGC 著作权与非遗商标权保护问题研讨会暨新书发布会”。

当前,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以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深刻改变内容创作与传播方式,而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商业化与品牌化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在这一背景下,法律体系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传统保护,成为司法、产业与学界共同关注的点。Deepseek、ChatGPT、MidJourney等工具的普及,使得AI生成内容的权属、侵权认定、合理使用等问题日益突出。司法实践中,各国对AI作品的“独创性”认定标准不一,如美国版权局明确拒绝无人类干预的AI作品登记,而中国司法已出现首例AI生成内容侵权判例。同时,非遗的商业化开发(如“景德镇陶瓷”“苗族银饰”等)面临商标抢注、滥用、文化挪用等问题,传统社区如何通过商标、地理标志等制度维护权益,亟需法律与政策的创新支持。在数字经济与传统文化的交汇处,法律既需为技术创新“松绑”,也需为文化传承“护航”。本次研讨会旨在搭建实务与理论对话的平台,为AIGC与非遗保护的法治化路径提供前瞻性解决方案。

云亭律所创始合伙人唐青林律师在致辞中,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当前AIGC 技术引发权属、侵权等法律争议,各国认定标准不一;非遗商业化也面临诸多问题。在此背景下,法律既要为技术创新“松绑”,鼓励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也要为文化传承“护航”,保障非遗在商业化浪潮中的传承与发展。本次研讨会汇聚了实务与理论各界精英,旨在搭建对话平台,为 AIGC 与非遗保护提供前瞻性解决方案。唐青林律师还提到,云亭律所始终秉持 “一米宽、十米深”的专业理念,深耕法律实务,在多个专业领域积累了深厚的研究成果。至今,云亭法律实务书系已出版近50本专业著作,这些著作不仅为律师同行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也展现了云亭律所在各专业领域的深厚实力。最后,唐青林律师期待通过此次活动,与各位嘉宾深入交流、碰撞思想,为行业贡献智慧与力量,共同推动 AIGC与非遗保护的法治化进程。

林子英老师列举了深圳腾讯公司诉上海盈讯科技案和北京某律师事务所诉百度案等典型案例,说明司法实践中对AI生成内容是否受到著作权保护认定标准亦存在的判定。她强调,著作权保护源于人的独立且富有个性的创作,对于人工智能呈现的内容结果或者说结果内容,人不具有可控性;此时人对内容结果仅仅局限在提供需求或者提供提示词的控制作用上。林老师,通过首例AI生图案,呈现了她对上述观点的分析论证。最终,林子英老师指出,在现有法律和技术框架下,AIGC不具有可版权性。

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协会商标委主任商家泉律师以《显著性、混淆可能性与商标保护》为题展开分享。他指出商标法中的显著性与混淆可能性是核心问题。混淆可能性关乎商标是否应受保护,而显著性关乎保护范围。在网络环境下,判断显著性和混淆可能性变得更加复杂。消费者识别力提升,试错成本降低,近似性判断应放宽。他强调商标名称注册时,尤其软件名称,常存在缺乏显著性的问题。显著性需通过商标与商品的关系来判断,包括固有显著性和获得显著性。固有显著性弱的商标可能通过长期使用和宣传获得显著性,但绝对无固有显著性的标志则难以获得保护。他还提到非遗保护不排斥知识产权保护,非遗名称仍可回归私有领域。最后,商家泉律师探讨了弱显著性商标权利范围的界定,强调保护范围和强度应与商标的显著性和知名度相关联。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研究员郑璇玉老师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司法实践》为题展开。她介绍了2021- 2025年非遗国家级政策文件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提出司法实践疑问。她详细分析了许多“非遗”案件的知识产权特点,并分类阐述了什么是“非遗”的源与竞争,对于同宗同源体系下的私权争夺。另外她还以即将到来的端午节粽子为例,举了商标权利与“非遗”之间的界限和司法裁判的有益导向和合理解决途径等(她的商标及非遗的数据来源于摩知轮等多家数据库)。她强调,司法实践需考虑非遗的历史、文化价值,探索双向赋能,推动传承与创新。

新书发布&创作心得分享
在《信息网络传播权案件实战指南》新书发布会上,北京云亭律师事务所知产与竞争法专委会主任、书籍主编位艳玲律师及知产与竞争法专委会副主任、书籍副主编张剑豪律师、魏德博士分享了他们的创作心得。他们提到,在着手写书前,虽觉得任务艰巨,但成功的关键在于将任务拆解到最小,例如先学习几个案例或写一篇文章等。他们表示,写书过程使他们对焦点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不仅加深了认知,还构建起清晰的知识体系。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可运用自身的知识体系,因为书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他们鼓励大家多梳理、沉淀和输出,以促进专业成长与发展。

云亭法律实务书籍《信息网络传播权案件实战指南》

在新书推荐环节,郑璇玉老师表达了对《信息网络传播权案件实战指南》的高度认可。她指出,随着直播和短视频的兴起,信息网络传播权案件激增,占近五年著作权案件的70%。这本书的出版,为应对这类案件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郑璇玉老师还强调了该书的实用性和权威性,它涵盖了程序性和实体性内容,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通俗易懂,既具有科普性又兼具专业性,能帮助读者快速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和实务操作。

郑璇玉老师对书籍主创团队的专业精神和实力给予了高度评价。主创团队都是在知识产权领域深耕多年的专业人士。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为这本书的高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她也对云亭所的知识产权实力表示了肯定,认为云亭所能够集结如此优秀的律师团队,产出这样专业且实用的著作,充分展现了其在知识产权领域的深厚积淀和专业影响力。期待云亭所未来能创造更多优秀成果。

活动期间,位艳玲律师代表律所将《信息网络传播权案件实战指南》赠予云亭律所共建教育基地——北京工业大学、中华女子学院,彰显了律所对学术交流与法治教育的支持。随后的互动环节中,与会嘉宾积极提问,围绕所在机构的实务案例展开深入探讨,主讲嘉宾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对每个问题都进行了详尽解答,现场气氛热烈。

活动期间,律所为参会嘉宾精心准备了水果和糕点,让大家在休息期间能够更好地交流经验、分享见解。活动最后,云亭律所向参会人员赠送了《信息网络传播权案件实战指南》书籍,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知识产权行业提供了宝贵的实务指导,搭建了一个优质的合作平台。展望未来,云亭律所将继续发挥其专业优势,共同推动 AIGC与非遗保护的法治化进程。

来源:中国生活消费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