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朱鹮灭绝后,我国在陕西找到7只!日本:借我几只拿来繁衍

B站影视 2024-12-21 12:54 3

摘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朱鹮的生存环境逐渐恶化。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朝鲜和日本的朱鹮相继灭绝,中国境内的朱鹮也消失了十多年。

朱鹮,一种珍稀的鸟类,其生存状况备受关注。

在全球范围内,朱鹮的保护工作经历了诸多波折与挑战。

朱鹮曾广泛分布于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国,古代的朱鹮因其朱色羽毛被赋予特殊意义,曾在唐朝时于大明宫上空翱翔,深受王公贵族的喜爱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朱鹮的生存环境逐渐恶化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朝鲜和日本的朱鹮相继灭绝,中国境内的朱鹮也消失了十多年

1978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中国朱鹮课题组”,对野外朱鹮的生存状况展开全面调查。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1981年,刘荫增在陕西姚家沟发现了仅存的7只朱鹮,这一发现给朱鹮的保护带来了希望。

这7只朱鹮组成的“秦岭一号朱鹮群体”,如同珍贵的火种,承载着朱鹮物种延续的希望。

对于这7只朱鹮的保护,专家们存在不同意见。最终,就地保护的观点占了上风

1981年6月,秦岭一号朱鹮群体临时保护站在姚家沟成立。但就地保护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从1981年到1990年,野生朱鹮的数量始终在10只左右徘徊,面临着灭绝的威胁。


在当时科技不发达的情况下,保护站的工作人员全天候监控朱鹮天敌的侵扰、自然灾害的破坏以及偷猎等因素,都严重威胁着朱鹮种群

此外,保护区的设立对当地经济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洋县被禁止采矿、使用化肥农药和设立化工企业,长期处于贫困状态。

为了更好地保护朱鹮,迁地保护工作也在积极推进1986年,北京动物园建立了第一个朱鹮人工种群

1989年,世界上第一只人工繁殖的朱鹮成功孵化,这是朱鹮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然而,随着人工种群的恢复,放归自然的问题随之而来


由于朱鹮在笼中生活已久,其飞行、觅食和躲避天敌的能力严重退化,因此在放归之前,必须进行科学的野化训练。从2004年至2006年,陕西洋县成功地将多只朱鹮进行野化,并顺利放归自然

这些朱鹮在野外的存活率达到57%,繁殖率为53%,标志着野化放生取得了显著成效,为野生朱鹮种群的壮大增添了新的活力。

在国际合作方面,中国展现出了大国的担当。当日本的朱鹮种群仅剩“阿金”和“阿吕”时,向中国寻求帮助

中国慷慨地借出了雄性朱鹮“欢欢”,但“欢欢”与“阿金”并未产生预期效果。之后,日本将“阿吕”送至中国,“阿吕”与中国的雌朱鹮“遥遥”相互吸引,却只产下无精卵。

尽管接连遭遇挫折,日本并未放弃,继续与中国协商,借走了“龙龙”和“凤凤”两只朱鹮。不幸的是,“龙龙”在日本未能繁衍后代便去世,“凤凤”与“阿吕”尝试后也只产下无精卵

显然,“阿金”在繁殖方面存在问题,而“阿吕”则对任何配偶都不感兴趣尽管过程曲折,但中国始终积极协助日本,为保护朱鹮这一珍稀物种共同努力

2008年,中国向韩国赠送了四只朱鹮。这些朱鹮被送往浦项朱鹮繁育基地进行人工繁育,开启了韩国朱鹮保护的新篇章。

在浦项朱鹮繁育基地,工作人员精心照料着这些朱鹮,为它们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环境,模拟野外生存条件经过努力,朱鹮们逐渐适应新环境并开始繁衍后代

到2019年,韩国的朱鹮保护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开始对朱鹮进行野化放生。工作人员仔细挑选健康的朱鹮,进行野化训练,提高它们在野外的生存能力。

放生当天,阳光明媚,朱鹮们展翅高飞,融入大自然的怀抱。如今,韩国的朱鹮数量已超过500只,其中290只成功放归野外

在中国,朱鹮保护工作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成功地将朱鹮从濒临灭绝的边缘拯救回来

从最初发现的仅存7只朱鹮,到如今朱鹮种群的不断壮大,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保护措施,建立多个朱鹮保护区,加强对朱鹮的监测和研究。


科研人员和保护工作者们日夜坚守在保护区,积极开展朱鹮的繁殖和野化训练工作,提高朱鹮的生存能力和繁殖率如今,在许多地方都能看到朱鹮美丽的身影,它们在天空中自由翱翔,展示着生命的顽强和美丽

中国朱鹮保护的成功,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今年,首只人工孵化的朱鹮在众人的期待中破壳而出。那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清晨,小家伙安静地躺在盘中,当它被放在电子秤上时,显示重达57.9克,比刚孵化的朱鹮幼鸟略重一些。

这或许是因为今年初春气温较低,朱鹮宝宝们的孵化时间比往年稍晚,在壳中多待了些时日,体重也随之增加。虽然朱鹮宝宝成功破壳,但接下来的40多天雏期至关重要,只有顺利度过这段时间,它才能真正安全

朱鹮的学名是“Nipponia nippon”,意为“日本的日本”,可实际上它并非日本独有。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中国的东北、华北、陕西等地,以及俄罗斯、朝鲜等国

西方人最早在日本认识了朱鹮,所以才有了这样的学名。在中国古代,朱鹮因其朱色的羽毛,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在唐朝,朱鹮常在大明宫上空翱翔,停于太液池畔王公贵族视其为祥瑞之兆,不仅不驱赶,反而围观赞叹

传说中,有两只朱鹮曾落在两位公主身上,这一幕被日本遣唐使牧野上运看到。借此机会,上运与公主成为好友

回国时,公主赠送了一幅《朱鹮长卷图》,以朱鹮为题,象征着中日友好关系。在日本,朱鹮的保护历程曲折坎坷。曾经,日本是世界上朱鹮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最早制定了保护朱鹮的法律,并将其定为国鸟

然而,在藩时期,各种保护法令被废止,人们开始大肆捕杀朱鹮,导致其数量急剧减少。到1952年,日本境内仅剩32只朱鹮


为了保护这些濒危的朱鹮,日本于1963年开始尝试人工培育。他们将稻田里的幼鸟捕捉回来,用海鱼喂养,可没想到海鱼中含有寄生虫,致使5只朱鹮因胃穿孔而死。

后来,专家们尝试用观赏金鱼喂养朱鹮,朱鹮虽然存活了下来,但繁殖率却显著下降。到1981年,日本仅剩下一对朱鹮:雌鸟“阿金”和雄鸟“阿吕”。


尽管这对朱鹮有望繁衍后代,但“阿吕”对“阿金”毫无兴趣,日本保护朱鹮的希望不得不寄托于中国

来源:新发现观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