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散文|写作漫谈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22 16:57 1

摘要:阅读过程中,所读文章中文字的气息和故事的调性,是我们读者步入文学花园时最先闻到的香味和见到的色彩,它决定了我们的阅读态度,是继续游历下去,还是干脆撤离。由此观之,同样的文字,经过不同人的组合排列,所产生的审美效果和艺术感染力是不同的,并且是有着明显的强弱对比和

文/博华

阅读过程中,所读文章中文字的气息和故事的调性,是我们读者步入文学花园时最先闻到的香味和见到的色彩,它决定了我们的阅读态度,是继续游历下去,还是干脆撤离。由此观之,同样的文字,经过不同人的组合排列,所产生的审美效果和艺术感染力是不同的,并且是有着明显的强弱对比和大小之别的。这正是衡量艺术家和作家与我们普通人之间的文字写作水平高下的一个重要指标。

凡是喜欢写文章的人,都想写出高水平的文字来感染读者的阅读情绪。想法是好的,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却并非一件易事。都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不同的人经历同样的一件事情,事后经过各自语言提炼和文字的艺术加工,呈现在读者面前时,对读者造成的艺术感染力和精神感动却是大不相同的。有的被人们奉为经典流传后世,有的则是过眼烟云,随着时间的流逝,消失得踪迹全无。这就有如旅行,人们总喜欢到一些风景名胜去观光,而自己身边也有风景,却因为没有特色,不认为是风景了,于是便想方设法不惜财力,也要到外面去看不一样的风景。

有穿透力,感人至深的文字不是什么人随便就能写出来的。作为一种精神的玉液琼浆,它是经过长期的思想酝酿,反复打磨之后,自然呈现出来的。看似水到渠成的效果,实则是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一个艰苦创作过程。因此一些人怀着美好的作家梦,经过自己的创作,刻意形成的一些文字,让人总感到不自然。这些文字是作者苦心孤诣,有意为之的,不是自己心灵深处思想情绪的自然流淌,让人有几分隔膜和生疏感,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没有人间烟火气息,不接地气,因此读者阅读时并不买账。好的文字犹如一曲优美的音乐旋律,听着听着,人们便会不自觉地哼唱起来,或者随着旋律手舞足蹈起来,完全是一种自然的情绪状态下,被不由自主地吸引所致。

远古时代的《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作为中国诗歌源头的一首诗,文字非常朴实无华,却表达了我们远古先民咏赞美好生活的情感态度。质朴的语言,却吟唱出了生动的田园风景诗。太阳出来起来劳动,太阳下山休息养生,打一口井用以饮水,整理田地种出五谷丰登。歌谣般的风貌,仿佛听到了一个苍老而健硕的农人,在田地中对着无垠田畴悠扬地歌唱。这是我们先民怡然于简朴生活自足自乐的情绪表达和心声流淌,展现出了农耕时代我们上古先民的幸福生活场景,诠释出原始的自由安闲和自给自足的简单快乐。一首看似简单朴实的诗歌,却深刻反映了我们这个民族一脉相传的“天人合一”的生活态度,直到今日这首诗歌仍被人们所津津乐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正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农耕生活常态的一种真实写照,读这样的文字,没有一点刻意为之的匠人气息,很自然,但不失生动和真实,这正是经典的魅力之所在。

一篇能引起人们思想共鸣的文字就是表达了我们作为读者想说而又说不出的想法,表达了我们想表达而又表达不出来的那种情绪。读这样的文字,能引起我们思想和情绪的同频共振。因此一个好的写作者必是某一个社会群体的代言人,其文字必然为某一个群体或年龄段的人所追捧和喜欢。能否成为这样一个写作者,完全取决于作者本人的生活阅历和阅读经历所提供的精神支撑。生活是创作的源头活水,有生命力的文字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将司空见惯的生活通过文字加以艺术化的呈现,从而产生非同凡响的艺术效果,激发读者的思想共鸣和精神思考,这是每一个写作者所追求的写作目标。作者所写的事情只有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才是真正的写作。至于高多少,这取决于作者艺术化驾驭生活素材的能力与水平。这正是作为写作者终身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一方面要深入生活,索取生活素材;另一方面还要对生活素材进行艺术化的提炼和取舍。从选题、立意,再到构思和创作,直到最后形成作品,作者只有真诚投入,真情付出,才会形成真善美的文字来打动人,感染人,而不是用假大空的东西来糊弄人。我们写作的目的旨在通过人、事、物、情、理的文字描述,来滋养人们的内心、丰富人们的见闻、提高人们的认知、增强人们对美的感知力,从而激发人们创造性。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写文章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必须认真对待。一篇好的文章不但凝结着作者的智慧和心血,同时也展示了作者的喜怒哀乐和爱恨情仇。面对多姿多彩的生活,为文者要像一个高明的画家或者摄影师,选取一个恰到好处的角度,捕捉一个灵动而又富有生活气息的场景和画面,以此来切入社会生活,以点带面,以小见大,精雕细刻,深度剖析和反映自己所生活的时代。就像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短短十个字,却字字珠玑,其精神重量却超越千古,不但反映了“安史之乱”那个令人恐怖的时代,而且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名句,被用来抨击社会的黑暗和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当下恰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我们可以说是生逢其时。置身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内心世界丰富的情感需要表达和宣泄。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写作这种方式将我们所思、所感、所悟用文字呈现出来,与那些与我们有着共同爱好和追求的人,一道分享交流。为时代进步歌唱,为社会繁荣放歌,为人民幸福礼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

闲来无事,用心灵的笔触,耕耘一下我们的精神世界,用绣花的心情,打磨一下自己粗粝的生活,在精致的生命状态里,体验人生的美好,对当下我们而言,不但是可行的,而且失衡有必要的。亲爱的朋友,拿起笔来,自说自话,用灵动的文字构建一座属于自我的精神大厦吧!

作者简介:博华系陈士葆之笔名。1964年出生于博兴县,中学高级教师。生性淡泊,雅好读书。工作之余,笔耕不辍,将自己生活中所感所悟借助灵动的文字写成各种随笔散文,用博华之笔名发表于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发表作品四百余万字。

来源:奇幻喜鹊m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