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专访|侯晓蕾:三生融合 主客共享——北京柳沟村乡村微更新模式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2 14:48 1

摘要:2023年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北京市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高质量打造首都乡村振兴样板的实施方案》(京办发〔2023〕16号),对彰显乡村公共空间建设提出具体要求,即通过深入推进乡村公共空间“微改造、精提升”积极探索村庄渐进式微更新路径,

采编:李叶

受访者:侯晓蕾(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生部主任)

供图: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

前言

2023年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北京市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高质量打造首都乡村振兴样板的实施方案》(京办发〔2023〕16号),对彰显乡村公共空间建设提出具体要求,即通过深入推进乡村公共空间“微改造、精提升”积极探索村庄渐进式微更新路径,通过示范村和示范片区的创建,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首都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

柳沟村公共空间的环境风貌更新保护被列入延庆区井庄镇“百千工程”项目库,旨在通过柳沟村乡村公共空间的整体更新与提升,加强柳沟村文化景观及风貌展示工作,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基础。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侯晓蕾教授带领团队走进柳沟村,历时7个月参与编制《北京市“百千工程”延庆区“醉美井庄”示范片区柳沟村产业发展与风貌管控实施方案》,提出柳沟村近期美丽庭院环境提升和远期村庄整体环境风貌改善的分期发展目标。在乡村公共空间微更新过程中,平衡现代功能需求与文化景观营造成为本次项目实践及研究的核心。

观点提纯

“这种‘主客共享’的营造模式,不仅让村民成为乡村建设的主体力量,更通过‘乡村微花园’等在地化创新实践,生动诠释了《北京乡村设计导则》‘因地制宜、文化传承、村民主体’的核心要义,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的乡村可持续发展贡献了可推广的‘柳沟乡村微更新模式’。”

北京市延庆区井庄镇列为全市首批“百千工程”实施乡镇,柳沟村作为其中“美食服务组团”示范村,依托原有的“凤凰城”古城文化旅游及“豆腐宴”乡村美食产业基础,率先形成“凤凰古城-乡宴柳沟”品牌核心,辐射带动周边5个提升村,建成北京郊区重要的美食产业集群。柳沟村原为明代长城边防体系中的军堡古城,三面环山,生态本底良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又有“凤凰古城”之名。此次微更新项目提出包含生态基底修复、生产空间提质、生活场景重构的“三生融合”设计框架,结合村内传统街巷格局和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提出“一城、一轴、一核、一环”(凤凰古城、凤凰老街展示体验轴、文化活力核、环村漫步道)的整体空间结构;针对作为游览路线的凤凰老街展示体验轴及环村漫步道,规划柳树文化、古城文化、美食文化、民俗文化、柳沟风貌5大主题文化展示街区,着力进行街巷风貌保护和关键空间节点的文化景观提质。

柳荫古道:漫步柳荫,初见古城

柳沟村北地势平坦,田园林地风光宜人,入村路两侧柳枝摇曳。设计充分利用其生态景观优势打造“柳荫古道”,展示以形成柳树文化展示街区。人车分流为村民、游人提供了安全舒适的慢行环境;柳编互动打卡装置与科普标识系统的植入点亮了古道的艺术氛围;林下漫步道提供了远观瓮城的最佳视角,由二月兰、百日草等乡土花卉形成的春秋两季林下花海营造时序性观赏界面,衬托出瓮城的巍然与庄严,强化柳沟古城初印象。

凤凰老街:古城记忆,历久弥新

穿过瓮城进入古城范围,规划依托村庄轴线凤凰老街(北段)沿线的古城墙、古树、古井等乡村文化遗产资源,利用周边小微空间,重点打造“城墙记忆花园”“古树槐荫”等景观空间节点,串联形成古城文化展示街区。

位于瓮城脚下的城墙记忆花园是凤凰老街的起点。这里不仅是一处尺度近人、可供村民日常休闲、社交活动的小花园,更是综合展示村庄历史与文化的户外博物馆。设计以矮墙、坐凳巧妙划分空间层次,采用毛石、旧城砖、青砖等废弃材料再利用的做法,在主体材质、空间色彩上奠定古城文化基调。“《柳沟古城地图》地雕”“时光记忆墙”等景观元素的植入,进一步实现了历史遗存与集体记忆的耦合表达。场地内原有廊架经修缮翻新后摇身变为“柳沟记忆长廊”,其维护结构作为老照片展墙,向初到古城的游客展示军堡峥嵘岁月。在柳沟村的公共空间中,一到秋季,就能看到北方乡村所特有的玉米晾晒场景。沿着柳沟村的城墙边缘,乡土观赏草地被的配置又为花园再添一份宁静,营造出“塞草霜风满地秋”的边城意境。

柳沟 · 柳荫古道: 从林下漫步道远观瓮城 (左) ; 艺术化柳编互动打卡装置 (右上) ;人车分流提供安全舒适的步行环境 (右下 )

供销芳华:时空交汇,三产融合

凤凰老街中段为美食文化展示街区。行至古城东城门处,曾作为村庄物资流通及公共服务核心的柳沟村供销社就坐落于此。这里是柳沟村古今时空交汇的聚落空间核心节点,也是村庄依托古城资源和豆腐美食产业基础转型一三产融合发展的起点。

供销社旧址房屋经翻新后出租由承包者经营特色餐饮与民宿。设计结合经营户需求,突出美食文化与村庄产业特点,引入“可食地景”概念,种植由村民认领认养的“乡村农作物”,将农产品生产与景观营造相结合,形成具有经济产出的庭院空间“供销芳华”。围墙上的“供销社回忆录”通过“旧物展示”唤醒场地记忆,强化庭院空间的文化属性。庭院空间的特色记忆场景营造引来了客流,也得到经营户的积极管理和维护。

柳沟乡村大舞台:公众客厅,民俗传承

沿凤凰老街南行至村东南的柳树门,此处是新世纪以来柳沟村新区的门户区域,规划为民俗文化展示街区。其中位于柳树门以南的柳沟大舞台是村民文化活动和文旅节事活动集中开展的空间,已列为非遗的延庆旱船等民俗表演也在此举行。这处场地原来是一片停车场,设计改造为乡村舞台。在舞台北侧砌筑毛石台阶剧场、激活闲置空间;在舞台上增设廊架形成空间分隔,并从地理环境背景中提取“山形”符号融入格栅装饰,为民俗文化传承、文旅产业发展提供更具艺术化的空间支撑。

北西路:乡宴柳沟,风貌焕新

北西路是柳沟村东侧联通南北的主要公路,沿线有一定规模的美食-民宿产业集聚,规划将其纳入环村漫步道,作为柳沟风貌展示街区。通过提供建筑立面材料清单、开展商户门前微花园营造参与式工作坊等,分类引导商户参与立面及小微空间绿化美化工作,形成连续的景观界面,实现沿线风貌整体焕新。

柳沟· 城墙记忆花园 :东侧花园鸟瞰( 上) ; 西侧花园入口处“ 时光记忆墙” ( 中) ;西侧花园转角处 “柳沟古城” 石笼景观字 (左下) ; “时光记忆墙” 中的村民老物件 (右下)

《设计》:作为北京市“百千工程”示范片区,柳沟村项目如何响应《北京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23-2027)》中“保留乡愁记忆,打造生态宜居”的要求?在规划初期,团队如何平衡“传统村落风貌保护”与“现代功能升级”的双重目标?

侯晓蕾:柳沟村环境风貌提升项目通过“在地性保护”与“艺术化更新”的有机融合,落实响应国家以及北京的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在乡愁记忆方面,项目采取“针灸式”点状微更新途径进行乡村公共空间环境风貌提升,将柳沟村文脉体系的在地语言融入17处乡村公共空间节点,挖掘其“军堡村”“豆腐宴”等历史文化资源,构建起“物质遗存”“文化记忆”和“生活体验”三位一体的乡愁传承活化体系。在生态宜居方面,采用“乡村微花园”治理策略,通过村民“参与式设计和共建”引导村民将乡村庭园改造为兼具生产和疗愈功能的“乡村美丽庭院”。秉持生态性与在地性相融合理念,重点将蜀葵、桔梗、秋英等乡野花卉点缀街巷空间,以百日草、藿香、萱草等兼具观赏与药食价值的植物融入庭院景观,通过多维度植物群落构建,既延续了“房前屋后种杂花”的农耕记忆,又为柳沟增添了兼具生态效益与文化意蕴的植物景观,使本土植被成为激活乡土记忆、彰显地域特色的空间媒介。规划建设“南草药园-北林地”等村域生态修复区,形成“传统生态+景观农业”的发展格局。总体规划采用“时空叠合”的双轨策略平衡保护与更新:在依据传统风貌导则进行严格保护的基础上,积极调动村民参与到环境提升改造的过程中,将多元化的功能需求融合到方案设计中,既保留了乡村的“原真性”,又通过艺术赋能与产业联动,实现了乡村从“静态保护”到“动态活化”的转变,最终形成乡村传统空间单一功能转向复合功能,行政主导转向村民共治的乡村振兴新范式。

柳沟 · 柳沟大舞台 : 柳沟村东南入口 “ 柳树门 ” 更新及柳沟大舞台北侧台阶剧场

《设计》:项目提出“微干预式更新”理念,在植被修复中如何运用“种子银行”技术活化本土植物群落?废弃宅基地改造时,如何通过“碎石笼墙”“透水铺装”等工法实现材料就地再利用?

侯晓蕾:“微干预式更新”的核心在于最小化影响、最大化生态效益。在柳沟村乡村生态景观设计中,团队通过采集本土植物种子建立“种子驿站”和“种子银行”机制,结合村民参与培育乡村产业草药园,再现并重构多层次乡土植物群落,使本土植被覆盖率得到很大提升。在废弃宅基地改造中,探索“在地材料循环计划”:将拆除旧房的砖石、瓦片等现场废弃物等废旧材料填入金属网笼形成碎石笼墙,形成兼具结构强度与透水性的景观墙体,既保留基地痕迹,又减少外购建材。还利用村庄废弃陶罐碎片、鹅卵石等材料铺设庭院路径,结合砂基透水技术,增强雨水下渗能力,减少地表径流,契合海绵乡村理念。通过上述工法,探索乡村改造过程中的材料就地再利用途径。在降低碳排放的同时,既延续了场地历史记忆,又提升了村民对本土资源的价值认知。

《设计》:通过“豆腐工坊景观化改造”“农耕体验路径规划”等举措提升并强化了当地“豆腐宴”产业的“生产-加工-体验”全链条联动IP,当中有哪些亮点?预计带动多少农户参与庭院经济?

侯晓蕾:柳沟村通过“豆腐工坊景观化改造”与“农耕体验路径规划”的创新实践,提升并强化了当地“豆腐宴”产业的全链条联动IP,形成了3大核心亮点:

其一,构建全产业链沉浸式体验系统。在生产端依托百亩大豆种植基地,将闲置建筑改造为豆腐工坊体验区,游客可深度参与大豆播种、收割等农事活动;在加工端通过豆腐文创制作体验项目,实现传统工艺与现代消费场景的有机融合;在体验端设计1.2公里农耕景观廊道,串联草药园、旱船博物馆等节点,配套乡村环境教育研学课程,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体验闭环。特别设置“可食微花园”种植辣椒、薄荷等香草植物,提升乡村农业生活体验;其二,打造多维IP价值转化体系。通过“豆小福”形象IP与“柳沟乡宴”品牌IP双轮驱动,联合乡村奥莱产业运营方,打造集豆腐主题餐饮、非遗工坊、亲子农庄、民俗市集于一体的乡村居游体验,形成“日间农耕体验+夜间文化消费”的全时段运营模式;其三,探索乡村经济共生发展机制。采取“示范引领+全域联动”模式,首批11户村民示范庭院通过微改造微更新,形成可推广的庭院经济模板,预计辐射带动全村100余户村民参与产业链,探索“核心工坊引领-特色庭院互补-全域产业增值”的乡村振兴创新模式。

柳沟 · 将原有停车场改造成的柳沟大舞台 &草药园 : 联通柳沟大舞台南北两侧的通道 (左上) ;修缮更新后的村南草药园晾晒场及秋季玉米晾晒景观 ( 中上) ;修缮加固后的草药园护坡坡顶小路及围栏 (右上) ;柳沟 大舞台新增廊架与北侧台阶剧场 (左下) ;柳沟大舞台南侧 (右下)

《设计》:本项目提出的“三生融合”设计框架(生态基底修复、生产空间提质、生活场景重构),相较于常规乡村景观规划有何突破?可否视为《北京乡村设计导则》的地方实践范本?

侯晓蕾:柳沟村项目以“三生融合”框架探索乡村景观规划设计,通过乡村微更新、微改造,实现生态、生产、生活系统的有机共生。其核心创新体现在两个维度:其一,探索系统性融合机制。项目突破传统要素割裂的局限,建立三维联动体系:在生态维度,通过本土植物群落复育与生态田园构建,形成具有自我修复能力的生态基底;在生产维度,实施“景观化农田+庭院经济”双轮驱策,打造草药园等兼具观赏与药用价值的主题农园,通过可食微花园延伸农业价值链;在生活维度,植入“城墙记忆花园”等文化载体,重构兼具诗意栖居与社区交往功能的公共生活场域,实现空间活化与社群重塑的双重目标;其二,探索乡村参与式治理范式。通过乡村参与式设计工作坊建立“需求采集-方案设计-实施反馈”的治理机制,使一系列乡村决策体现村民智慧。这种“主客共享”的营造模式,不仅让村民成为乡村建设的主体力量,更通过“乡村微花园”等在地化创新实践,生动诠释了《北京乡村设计导则》“因地制宜、文化传承、村民主体”的核心要义,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的乡村可持续发展贡献了可推广的“柳沟乡村微更新模式”。

村民参与式设计工作坊

柳沟村参与式旧物改造盆栽活动

《设计》:基于柳沟村实践,您认为乡村设计项目成功的关键要素是什么?对于住建部《设计下乡服务导则》中“杜绝千村一面”的要求,有何深化建议?

侯晓蕾:基于柳沟村的乡村微更新实践,重点探索以下3个方面:其一,文化基因的在地性转译。深度挖掘乡村独特的在地文化,通过“场景再造+符号重构”实现文化活化。例如将石磨盘转化为景观装置,把传统豆腐工坊改造为参与式制作体验空间,避免标准化设计导致的“千村一面”;其二,村民参与的机制构建。建立“需求采集-方案设计-共建实施”的完整闭环,通过“微更新工作坊”“种子驿站”等平台培育“乡村能人”和“新村民”,唤起乡村生活场景再生。柳沟实践表明,由村民参与的碎石笼墙、透水铺装等“四低工法”应用,使建设成本降低且更具在地性;其三,产居融合的价值转化链打造。突破单纯风貌改造思维,构建“农业生产+庭院经济+空间运营”的升级路径。如柳沟“百草园”实现药食同源产业链延伸,“可食微花园”推动庭院经济增值,使“颜值”转化为“产值”。

柳沟乡村微更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接下来,建议进一步从3个角度入手:建立乡村文化基因谱系库,运用数字化技术建立包含历史遗存、民俗技艺、生态特征的村庄文化基因库,生成差异化设计导引图谱。例如对京郊的“长城文化带”“运河文化带”等特色村庄单元,制定针对性设计策略;推广柳沟“四低原则”(低干预、低技术、低成本、低维护)工法体系,如碎石笼墙、透水铺装等本土化技术模块,使传统风貌保护更新成本降低。同时,能够原汁原味地保留乡村特色;最后建议完善评价体系,将村民满意度、生态效益纳入考核指标,超越“视觉优先”的传统标准。

路侧线杆捆扎彩绘

【之于乡村】

北京市延庆区柳沟村以“在地性保护”与“艺术化更新”为核心理念,在乡村振兴的蓝图中绘就了一幅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生态画卷。作为“百千工程”示范片区,柳沟村以“针灸式”微更新改造活化历史遗存,将瓮城军堡的砖石记忆、火盆锅豆腐宴的烟火气息融入村庄肌理,村民从旁观者蜕变为共建者,以微更新、低干预、巧实施的方式实现了生态基底与历史痕迹的共生,“三生融合”的设计框架逐步落地。

柳沟村的故事,是乡愁与创新的交响,是静守与跃升的平衡。未来,这片土地将继续书写生态、文化与产业共融的乡村振兴新范式,让历史的根脉在当代生长,让村民的笑颜与远客的足迹,共同见证柳沟村从“静态保护”到“动态振兴”的蝶变。

项目主持:侯晓蕾、郭巍

团队人员:姚莉莎、刘欣、左心怡、王书昊、马家旭、宁博方、郝蕙榆、章行健、罗脉、魏涛、邹德涵、孔泑涵、黄千芮、周越、朱临昕、范可欣、李亦雪、计玮、王汐灵、刘雅珣、马佳艺、陈瑞丰等。

课题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新发展理念下乡村振兴艺术设计战略研究(项目号 22ZD16 )

来源:设计杂志社designmag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