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光·第十一届生命艺术现象学国际艺术展暨学术论坛在东京开幕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22 13:03 2

摘要:本次展览由上海交通大学资深教授高宣扬先生担任学术主持,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金妹教授担任艺术总监,东京大学教育学研究科特任助理教授王梦石、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刘汉书和张子鉴共同策展。展览以“生命之光”为主题,以“光”喻生命之本源,亦寄托中日和平与世界共融的美好愿


开幕式嘉宾剪彩

本次展览由上海交通大学资深教授高宣扬先生担任学术主持,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金妹教授担任艺术总监,东京大学教育学研究科特任助理教授王梦石、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刘汉书和张子鉴共同策展。展览以“生命之光”为主题,以“光”喻生命之本源,亦寄托中日和平与世界共融的美好愿景。展览汇聚中日两国28位艺术家,展出涵盖坦培拉、中国画、油画、综合绘画及潮流艺术等60余件作品,展现出跨文化、跨媒介的艺术维度。

日中艺术家代表与特邀嘉宾开幕式合影

自2006年起,由高宣扬教授与金妹教授在北京联袂发起了“颐和园国际艺术创作基地”暨“生命艺术创作共同体”,近20年先后在北京、巴黎、乌鲁木齐、坦桑尼亚、泰国、美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城市连续举办了十一届艺术展暨学术论坛,对生命艺术现象学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艺术充满于生活之中,贯穿于生命的一切历程,反过来,生命的展现、延续和自我创造,不但离不开艺术,而且,艺术本身简直就是生命的赤裸裸的本质表现。贯彻艺术家个人“独立自主”和生命共同体“和谐共生”的双重实践,既发挥艺术家个人的创新潜能,又确保宇宙整个生命共同体持续系统地和谐运行,朝向整体生命的“全息连接”和共同发展的理想境界发展,形成整个宇宙生命共同体与各个具体生命体之间的全面和谐关系网络,使艺术家个人和生命共同体迈向“求生”、“新生”、“恒生”的光明“生命之道”。

日中友好会馆理事长小川正史为开幕式致辞

开幕式上,多位嘉宾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首先发言的是日中友好会馆理事长小川正史,他指出,本届展览不仅展现出精湛的艺术造诣,更为促进中日文化交流、深化两国人民友好情谊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次展览用艺术跨越语言障碍,给日本观众带来强烈的共鸣,令人赞叹不已,期待与展览团队日后有更多合作机会,希望通过持续性的艺术对话,让更多日本民众近距离接触中国当代艺术,切身感受其深邃的美学价值与时代魅力。

中国传媒大学金妹教授主持开幕式并代表主办方致辞

开幕式由中国传媒大学金妹教授主持,并代表主办方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致辞,表示很高兴能促成与日中友好会馆合作举办此次展览与论坛,希望能通过艺术与学术国际交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知与实践。金妹教授回顾了“生命艺术创作共同体”十九年来的成长历程,她指出本届“生命之光”艺术展,不仅是一束照亮画面的光芒,更是艺术家们对生命本质的诗意诠释、对精神世界的深刻探索,希望通过本次展览共赴这场以“光”为邀约、以生命为灵魂,承载着日中友好愿景与世界和平祈愿的艺术与学术盛宴。

开幕式现场群贤毕至。日中友好会馆理事长小川正史、日中友好协会事业部部长苏涛、日中友好会馆大使衔中方代表理事黄星原、鉴真佛教学院副院长仁如、首都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刘孔喜、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金妹、著名画家包泽伟、全日华人书法家协会会长高小飞、东京大学教育学研究科特任助理教授王梦石及数十位中日学者、艺术家与媒体代表共同出席。参加本次展览的艺术家有:杜大恺、刘巨德、刘孔喜、包泽伟、金妹、何先球、李佳、仁如、刘子默、杨东、王梦石、劳政超、周佳驿、AINIAIRY、刘汉书、罗文凤、齐晶琨、蒋诚、王昭、季智杰、李林蔓、藤岡雅人、李泊衡、钟亮、舒颜、山下和也、横尾拓郎、高桥梓。

鉴真佛学院仁如副院长为开幕式致辞

鉴真佛学院仁如副院长在开幕式上提出“艺术即修行”的理念。他感慨道:“当生命专注于呼吸与觉知,修行者自身便成为流动的艺术品。”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不在于刻意雕琢,而在于日复一日的躬身践行。那些饱含热泪的坚持、静默中积蓄的力量,终将在时光中淬炼出超越物质的精神现象。愿以此次盛会为舟楫,共溯心灵之河,让真理与美的光芒照亮人类文明前路。

艺术家代表、首都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刘孔喜先生为开幕式致辞

艺术家代表、首都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刘孔喜先生则回忆起自己32年前在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研修坦培拉技法的经历,强调“艺术无国界”的信念,并表示:“愿以画笔为桥,继续推动中日文明对话。期待未来能与更多日本同仁携手,用画笔共绘文明交融的新篇章。”

艺术家代表包泽伟先生为开幕式致辞

著名艺术家包泽伟先生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艺术是超越国界的通用语言,期待通过文化交流深化中日民间友谊。”他特别赞赏两国青年以艺术创作为纽带,共同描绘和平发展的美好愿景。

日方策展人王梦石在开幕式上发言

中方策展人刘汉书在开幕式上发言

日方策展人东京大学教育学研究科特任助理教授王梦石和中方策展人刘汉书在发言中指出,本次展览在探索“生命”母题的过程中,以传统与当代兼容的多元风格,推动中日艺术在交流互鉴中共创文化新境,深化人文纽带。

日中艺术家、嘉宾、观众共绘“生命之光”画卷

进入美术馆,迎面悬挂着一幅宽4.6米高2.6米的大型绘画《生命之光》,以绚烂的彩虹色调为背景,中心明亮的金光如涟漪般向外层层延展。展出期间,主办方邀请艺术家、嘉宾、观众共同绘制《生命之光》,这是本届展览特设的互动环节,构筑起跨越国界的艺术对话空间。大家相继在画卷上签名留言绘画来表达心声,传达出对中日友好、和平共处的美好期盼,成为本次活动的最大亮点。

观众签名留言

日本00后观众彩香Cai Xiang(中文名张思)以新一代青年人视角绘制了中国的熊猫以及象征和平的彩虹,用纯真质朴的笔触书写下了“我爱中国”和“我相信‘学中文’是中日友好的桥梁”的真诚寄语,表达了对中国的热爱和中日友好的美好心愿。宫城顺子等观众用中文书写:“美丽的会带来和平”“为中日友好添砖加瓦”等和平愿景,让友好祝愿跨越山海,在艺术共鸣中生生不息。灿烂的画面与真挚的留言,交织构成了一幅象征光明与友爱的美丽画卷,也成为本届展览中最具人文温度的场域之一。

展览现场照片

清华大学资深教授、著名艺术家杜大恺作品(左一)、刘巨德作品(右一)

展览现场照片

展览开幕当天,第十一届“生命艺术现象学”学术论坛举行,与会学者围绕“生命艺术”展开深入探讨,研讨会分为两场,第一场是美术创作理论单元,由中国传媒大学金妹教授主持。第二场聚焦“媒介与传播”展开,由东京大学王梦石主持。在研讨会上,气氛热烈,思想碰撞频现,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剖析了生命艺术现象学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深刻阐释了艺术与生命的本质关联:艺术作为人类生命的审美升华,既是对宇宙人生的诗性叩问,更是超越有限、探索无限的精神实践。正如高宣扬教授提倡的,当代艺术正以星河灿烂般的多元形态,既折射科技人文的复杂交织,又彰显生命共同体的全息连接。

第十一届生命艺术现象学国际艺术展暨学术论坛的成功举办,是中日艺术交流史上的一次重要实践。它以艺术为媒,既展现了两国艺术家对生命本质的诗意诠释与精神世界的深刻探索,也通过跨文化对话与学术思辨,为生命艺术现象学的理论发展注入了新的内涵。更重要的是,活动以 “光” 的意象象征希望与联结,让中日友好的愿景在艺术共鸣中得以升华,为构建 “全息连接” 的生命共同体、推动世界文明互鉴与和谐共生提供了生动范例。

来源:中华文化旅游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