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方县山体滑坡:暴雨中的生死竞速与防灾启示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2 12:13 1

摘要:2025 年 5 月 22 日,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经历了惊心动魄的 24 小时。凌晨 3 时,长石镇山脚下的村庄在暴雨中突然被泥石吞噬,2 名村民被困;9 小时后,果瓦乡庆阳村再次发生山体滑坡,约 1500 立方米土石瞬间掩埋了部分房屋,多人失联。这场灾难不仅

2025 年 5 月 22 日,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经历了惊心动魄的 24 小时。凌晨 3 时,长石镇山脚下的村庄在暴雨中突然被泥石吞噬,2 名村民被困;9 小时后,果瓦乡庆阳村再次发生山体滑坡,约 1500 立方米土石瞬间掩埋了部分房屋,多人失联。这场灾难不仅是自然力量的暴虐展示,更是对地质灾害防治体系的严峻考验。

一、生死救援:在泥泞与危险中争分夺秒

当第一声山体崩塌的轰鸣划破夜空时,长石镇的村民们还在睡梦中。500 立方米的滑坡体瞬间掩埋了 2 户民房,被困者的呼救声被淹没在泥土中。消防队员携带生命探测仪和破拆工具迅速抵达,在泥泞中徒手挖掘。一名参与救援的消防员回忆:"泥土里混着碎石,硬得像混凝土,但我们不敢停,每一秒都可能决定生死。" 经过 5 小时奋战,1 名被困者被成功救出,另 1 人仍在搜救中。

果瓦乡的救援更为艰难。由于道路被阻断,救援队伍需徒步 5 公里进入灾区,大型机械无法及时到位。滑坡体上方的山体仍在松动,每小时都要进行地质监测以避免二次坍塌。救援人员采用 "蜂巢式" 搜救法,分区域地毯式搜索,同时利用无人机进行高空侦查。尽管面临重重困难,救援指挥部表示:"只要有一丝生命迹象,我们就绝不放弃。"

二、天灾背后:脆弱地质与极端天气的双重暴击

此次灾害的直接诱因是罕见的强降雨。5 月 21 日至 22 日,大方县瓢井平塘站监测到 211.8 毫米的特大暴雨,长石、果瓦等乡镇降雨量超过 150 毫米,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状态。地质专家指出,大方县地处喀斯特地貌区,页岩层遇水易软化,形成顺层滑坡风险。这种地质结构如同 "千层酥",雨水浸泡后极易整体滑动。

历史的警钟早已敲响。2016 年 7 月 1 日,大方县理化乡因暴雨引发山体滑坡,造成 23 人遇难,7 人受伤。当时的调查报告显示,预警信息未能有效传递到基层,部分村民仍居住在隐患区域。九年过去,类似的场景再次上演 —— 果瓦乡庆阳村的村民中,仍有不少人因生计问题选择留在地质灾害隐患点附近。

三、防灾之痛:预警与执行的 "最后一公里" 困境

尽管气象部门提前发布了暴雨预警,但基层执行层面仍存在漏洞。长石镇政府工作人员坦言:"我们已疏散了地灾点的村民,但没想到非地灾点也会发生滑坡。" 这种 "选择性防御" 暴露了地质灾害监测的盲区。事实上,大方县 2024 年的地质灾害隐患排查中,仅长石镇就有 12 处风险点,但此次滑坡却发生在未被列入重点监测的区域。

灾后重建的滞后加剧了风险。2016 年理化乡滑坡后,政府虽建设了安置点,但部分村民因种地不便选择返回老宅。而此次果瓦乡的救援现场,仍有村民感叹:"搬离后土地没人管,我们靠什么生活?" 这种 "搬得出、稳不住" 的困境,折射出防灾体系中民生保障与地质安全的深层矛盾。

四、科学应对:从 "事后救援" 到 "事前防御" 的跨越

面对频发的地质灾害,贵州省已启动地质灾害 Ⅲ 级应急响应,调派 500 余名救援人员赶赴现场,并计划在受灾区域安装实时监测设备。专家建议采取 "工程 + 生态" 的综合治理方案:在滑坡易发区修建抗滑桩、排水系统,同时种植根系发达的固土植物如马桑、刺槐,增强山体稳定性。

公众防灾意识的提升同样关键。地质灾害发生前往往有前兆,如山体裂缝加宽、泉水异常、动物惊恐等。当地政府应通过村村通广播、手机短信等方式,将预警信息精准传递到每一户。此外,需建立常态化的应急演练机制,让村民熟悉逃生路线和避险技巧。

五、未来之路:在气候变化中筑牢安全防线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地质灾害防治面临更大挑战。贵州省需进一步完善 "空天地" 一体化监测网络,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检和地面传感器,实现对山体动态的实时监控。同时,应推动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居民的科学迁移,将安置点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确保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这场灾难再次警示我们:在自然力量面前,人类并非无能为力。通过科学监测、精准预警、系统治理和全民参与,我们完全可以将地质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正如果瓦乡一位参与救援的武警战士所说:"每一次与死神的赛跑,都是对生命的敬畏,也是对防灾体系的检验。" 当预警真正成为 "保命符",当防灾意识融入日常,我们才能在暴雨倾盆时,守护住每一个脆弱的生命。

来源:每日几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