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问|地球为什么在变色?

B站影视 2024-12-20 18:04 1

摘要:事实果真如此吗?最新论文显示,气候变化不仅会影响树叶变色的时间,还在更大尺度上改变了地球的颜色。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让我们一起听听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的肖鹏峰教授怎么说。

最近,有细心的网友发现,今年秋叶变色比往年晚了些。就拿南京来说,今年玄武湖景区的银杏季可谓“姗姗来迟”,这究竟是啥原因?

“难道是今年温度下降得比较慢吗?”“可能今年冷得比较晚吧!”“主要我们南京这个冬天来得晚,秋天延迟得比较迟。”……景区游客众说纷纭。

事实果真如此吗?最新论文显示,气候变化不仅会影响树叶变色的时间,还在更大尺度上改变了地球的颜色。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让我们一起听听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的肖鹏峰教授怎么说。

秋叶变色为何“姗姗来迟”?

肖鹏峰教授指出:“秋叶颜色变化主要受到气温、降水和辐射这三个要素的影响,其中变数最大的是气温。”

国家气候中心的数据显示,2024年11月是1965年以来最热的11月。温度升高以后,植被误以为还停留在秋季,所以它的颜色从绿色变为红色或黄色的时间就会推迟。这是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能在我们身边感受到的一种现象。

地球颜色还有哪些变化?

秋叶颜色变化只是全球变化中最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它的影响是相对微弱的。然而,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地球的颜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化。

肖鹏峰教授介绍,南极变红是地球颜色变化的一个典型案例,被科学家称作“血雪”现象。南极大陆几乎被冰雪完全覆盖,拥有风力地貌、冰缘地貌等多种地貌类型,但在一些纬度稍低的半岛上还是会出现小部分的出露。随着气温进一步升高,冰雪逐渐消融,出露的面积越来越大,在此过程中会滋生出一种红色藻类,如同苔藓一样迅速蔓延开来,导致南极原本皎洁的雪地被染成大片腥红色。

地球颜色变化是如何监测到的?

“我们现在比较共识的是像青藏高原存在明显的变绿现象,所谓的‘变绿’,其实是我们借助卫星在天上俯瞰地球,使用遥感观测出来的这样一个结果。”肖鹏峰教授解释。

因为植被在红光波段是一个吸收谷,而在近红外波段是一个很高的反射峰,所以通过利用红光波段和近红外波段进行算术运算,就能够准确描述植被的绿度,即植被覆盖度和生长状况的表征。再看我国西北地区,从历史维度出发,比如说10年前、20年前,一直到50年前,收集遥感卫星数十年来的观测数据来汇总和比对,能够发现绿度一直在增加,这是全球变暖给我国西北地区带来的暖湿化效应的结果。

气候变化对不同地区的影响有何差异?

肖鹏峰教授认为,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是错综复杂的。比如,对我国西北而言,气候变化带来了一种暖湿化效应,即西北的气温变得更暖、降水量变得更多;但对于北非这种原本就比较干旱的地方,在气候变化影响下,有证据表明那里变得更干旱了。因此,气候变化对不同地区的影响是呈现差异化的。

《巴黎协定》指出,各缔约国将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 2℃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之内而努力。“仅仅1.5℃的温升目标,听上去似乎无足轻重,但放在全球范围来讲,年平均气温增加1.5℃,在有的地方可能就会暴涨10℃甚至15℃,从而引发高温热浪或暴雨暴雪等极端气候事件,所以它对不同区域的影响是很复杂的,并不是一个平均态。”

地球颜色变化会反向影响气候变化吗?

肖鹏峰教授指出,树叶繁落、白雪积融等地表景观的变化同样也会影响气温、降水等气候状况。

对此,他以“正负反馈”机制为例展开分析:气温升高会导致部分地区植被的增加,致使该地区地表颜色变深、对阳光的反射减弱,进而导致地表吸收更多来自太阳的能量,使得到达该地区的总能量增加,最终造成气温进一步升高。而在冬天,一些陆地长时间被积雪覆盖,与其他季节相比,地表变得更白、更亮,反射的太阳光更多,吸收的热量更少,最终导致当地气温进一步降低。

对于地球颜色变化有何共识?

肖鹏峰教授表示,地球颜色变化带来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不利和消极的一面,不同地区的居民对此有不同的感受。但有一点是全球各地的共识:全球变暖会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我们需要共同努力去控制和应对这种变化。近些年发生在华北的暴雨、东北的龙卷风以及西北干旱地区的滑坡、泥石流等都是所谓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全球各界需要共同行动,通过减少排放、努力将温升控制在1.5℃以内,来减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程度。”他强调。

如何应对地球颜色变化?

肖鹏峰教授认为,在应对气候变化议题时,不应拘泥于学科界限。各学科应该以解决问题为共同目标,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可以发挥出各自的作用并作出独特贡献。

例如,大气科学领域的专家可以构建性能更加卓越的气候模式,地理学领域的学者则能够凭借遥感卫星监测地表变化,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应对之策。唯有整合多学科知识,才能更全面地攻克相关科学难题,进而提出更具成效的解决方案。

作者: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陆地 王昊森 王子逸 谷河响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庄永志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朱俊骏 于露

来源:现代快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