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批AI受害者,是中小学老师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2 09:31 1

摘要:“学生作业写得比我都好看,排版整整齐齐,解题一步步推得像模像样,结果考试一塌糊涂,连题目都读不懂。”

最近,有位教数学的老师朋友吐槽:

“学生作业写得比我都好看,排版整整齐齐,解题一步步推得像模像样,结果考试一塌糊涂,连题目都读不懂。”

这不是个例。

语文老师说,作文词汇华丽、结构完美,但完全没有学生自己的语言;

英语老师说,翻译题答得像文学作品,口试却张不开嘴;

物理老师说,大题解法工整,问起来连公式都不会读;

化学老师说,学生背熟了答案,实验步骤却反着做……

一查才发现,原来凶手不是别的,是AI。

没错,现在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AI写作神器”、“AI搜题利器”。

遇到不会的,不是去翻书,不是动脑思考,而是拍照上传、复制粘贴,然后一顿神操作,“完美”作业就出炉了。

最讽刺的是:

学生靠AI交了作业,老师认真批改,结果反而被“带偏”。

老师以为学生掌握了,其实是AI答得好;

老师放松了警惕,学生却脑子没动。

于是,AI在“帮学生完成作业”的同时,也在“误导老师做出判断”。

这就是如今教育现场一个越来越普遍的怪现象:

老师也成了AI乱象的受害者。

AI本意是工具,可一旦学生过度依赖,它就变成了“代写工”。

我们见过太多这样的例子:

明明成绩平平的学生,最近作业突然飞升,逻辑清晰、语言得体,老师还以为孩子“开窍了”;

到了考试,一片惨烈,才知道平时那些好看的作业,根本不是学生的能力水平;

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天天“忙学习”,用电脑查题、手机记笔记,甚至感慨“现在孩子真聪明”;

却没发现,孩子做题只靠AI,做作业只抄答案,真正思考的时间几乎为零。

AI可以一秒出答案,但孩子的大脑,却在不知不觉中“被搁置”了。

你让他复述一下AI的解法,他说不出来;

你让他换个角度解题,他更是一脸茫然;

甚至你只把题目数据改一改,他就不知道该怎么下笔。

更严重的问题是:AI不是万能的。

它也会编造错误的解法、胡乱写作文、逻辑不通,但学生不会判断,老师也未必能第一时间察觉。

比如:

数学里,AI把“根号负数”当成实数算,得出个看似工整但全错的答案;

化学里,把“氢气通入氧气中加热”说成“会剧烈燃烧爆炸”,学生直接照抄;

语文作文里,用词华丽,但完全脱离题目要求,套路化严重。

更可怕的是,这些“看起来对”的作业,居然骗过了不少经验丰富的老师。

因为我们太信任学生的作业质量了,太少去想,他们有没有真正理解。

以前的教学难题是教什么,现在的难题是学生到底是不是真懂。

我们需要从“批改作业”的角色,变成“甄别真伪”的侦探:

是AI的答案,还是学生的思考?

是从题库里复制来的模板,还是他自己的语言?

这不是挑刺,而是对学习本质的回归。

因为作业再漂亮,也不等于会考试;

答案再标准,也不代表学懂了;

“会用AI”不是问题,不会思考才是致命伤。

面对学生过度使用AI的趋势,我们不妨一起反思:

是不是可以降低作业数量,提高思维要求,防止机械抄袭?

是不是要有意识地安排无法“AI代劳”的任务,如课堂口头表达、小组讨论、板书推导?

是不是要定期检查学生对“AI给出的答案”是否理解、是否能自行复述?

AI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老师的专业判断力”。

AI不是敌人,但过度依赖AI,会毁掉一个学生真正的成长轨迹。

而老师,如果不及时察觉这些“AI幻象”,也会成为被误导、被操控的“受害者”。

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的本质从未改变:

愿每一位老师都练就一双辨伪识真的眼睛,

愿每一个学生都在AI时代活成更强大的自己,

而不是一味靠AI“看上去很聪明”。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很有用,欢迎转发给身边的老师、家长一起看看。

也欢迎在留言区聊聊:你有没有被AI骗过的经历?

来源:初中物理化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