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许多朋友有一个刻板的印象,好像几千年前,是阿拉伯人赶走了犹太人,导致犹太人失去家园,在世界各地流浪。所以,这两个民族的恩怨,已经有数千年的时间。
许多朋友有一个刻板的印象,好像几千年前,是阿拉伯人赶走了犹太人,导致犹太人失去家园,在世界各地流浪。所以,这两个民族的恩怨,已经有数千年的时间。
实际上,我们说的巴勒斯坦地区,是一块非常古老的土地,很多民族都曾经生活在这里。最早是公元前20世纪,也就是4000多年前,闪米特族的迦南人在此定居。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闪米特族。他们是起源于阿拉伯半岛和叙利亚沙漠的游牧民族。传说,在上帝的指引下,诺亚建造了诺亚方舟。诺亚的大儿子叫闪,就是闪米特族的祖先。
这里多说一句,无论是基督教、犹太教,还是伊斯兰教,都有所谓“大洪水”的故事。上帝认为,当时的世界充满罪恶,所以制造了一场大洪水,只让诺亚一家人(包括闪),以及每个物种的一对,能在方舟之中活下来。
话说回来,闪米特族有多个分支。除了最早在巴勒斯坦定居的迦南人,还有腓尼基人、希伯来人和阿拉伯人。
公元前13世纪,也就是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700多年以后,腓尼基人来到这里建立起了国家。
犹太人王国
公元前12世纪,希伯来人来到这里,并在前11世纪建立起了国家。希伯来人是犹太人的祖先,他们建立的国家就是以色列王国。
公元前607年,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破耶路撒冷,将以色列国王约雅斤和大多数贵族掳到了巴比伦。
公元前538年,波斯帝国灭掉了巴比伦,并允许犹太人返回耶路撒冷。此后的约600年时间里,犹太人建立的王国不复存在,先后成为波斯、希腊和罗马的一个省份,耶路撒冷则是犹太省的首府。
公元66年,犹太人发动起义,试图推翻罗马的统治,却遭到罗马大军的围困,长达4个月的时间。耶路撒冷发生了严重的饥荒,大批的犹太人饿死,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
为了惩戒犹太人,罗马皇帝摧毁了耶路撒冷,并禁止犹太人居住在这一地区。此后,犹太人流落在世界各地,直到1948年复国。
我们可以做一个小结,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建立王国的时间,大概是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1世纪,犹太人虽然没有了自己的国家,但仍然生活在巴勒斯坦地区,受到其他帝国的统治。
阿拉伯人的到来
与犹太人一样,阿拉伯人也是闪米特族的分支。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兴起,阿拉伯人开始转信伊斯兰教,并迅速从阿拉伯半岛向外扩张。公元638年,阿拉伯帝国的穆斯林军队占领耶路撒冷。他们不仅消灭了波斯帝国,还重创了东罗马帝国。
691年,阿拉伯人在圣殿山上建造了圆顶清真寺。不久,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开始向巴勒斯坦地区大规模移民。
当时,巴勒斯坦地区的居民普遍信仰基督教。在阿拉伯人的影响下,他们开始阿拉伯化,并且转信伊斯兰教。从此,巴勒斯坦地区变成阿拉伯人的聚居区。
我们再来做个小结,犹太人与阿拉伯人都不是巴勒斯坦地区最初的原住民。最初的原住民是迦南人。只不过,犹太人生活在这一区域的时间,要比阿拉伯人更早。
公元1世纪,大多数犹太人就被迫离开了巴勒斯坦地区。他们是被罗马帝国赶走的。直到公元7世纪,也就是600多年后,阿拉伯人才来到这里。所以,数千年前,犹太人与阿拉伯人,这两个民族并没有任何的交集,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恩怨。
恩怨的开始
一方面,从被赶走的公元1世纪开始,犹太人就没有放弃过“复国运动”。他们流落到世界各地,遭到各国的嫌弃和区别对待,但依旧坚守着犹太人的语言、文化和宗教。可能也就只有流落到中国唐朝的那批犹太人,境遇稍微好一点,有点“乐不思蜀”的感觉,所以很早就被汉化了,放弃了原先的文化和宗教。
但总的来看,绝大多数的犹太人,都被深深地烙上了复国的民族基因,做梦都想要回到巴勒斯坦地区,建立属于自己的以色列国。
另一方面,自从7世纪开始,阿拉伯人一直生活在巴勒斯坦地区,到现在已经1400多年了。对于阿拉伯人来说,巴勒斯坦也是世世代代居住的土地,更是伊斯兰教文化的重要区域。比如耶路撒冷,就是伊斯兰教的第三大圣城,是所谓先知穆罕默德“夜行登霄”的地方。
18世纪开始,犹太人出现了几波小的回归潮,每次有数百人或上千人。根据奥斯曼帝国的统计资料,当时巴勒斯坦地区的人口约有30万人。其中,穆斯林约占87%,基督徒约占10%,犹太人则是3%。
犹太人的第一次大规模归回浪潮开始于1881年。他们主要来自东欧地区。当时,东欧的犹太人遭到了越来越严重的迫害。出生于匈牙利的犹太作家赫茨尔提出锡安主义,也就是犹太复国主义,号召全世界的犹太人回到巴勒斯坦地区,恢复本民族的生活方式。
1897年,赫茨尔在瑞士巴塞尔召开第一届锡安主义代表大会,正式提出建立“一个得到公众承认的、有法律保障的国家”。
这一波回归浪潮持续了22年的时间。犹太人来到巴勒斯坦地区后,从阿拉伯人的手中购买土地,并逐渐形成了28个较大的定居点,使得这一地区的犹太人口增加了2.9万人。
第二次大规模的回归浪潮从1904年到1914年,使得犹太人口新增了4万人,总数达到了9.4万人,占到巴勒斯坦地区人口的13%。此时,阿拉伯人与犹太人的相处是比较和谐的,极少发生冲突。一些犹太人在回归定居的过程中,受到了阿拉伯人的帮助。
恩怨的死结
很快,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国际局势急转直下。原本控制着巴勒斯坦地区的奥斯曼帝国土崩瓦解。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巴勒斯坦成为了英国的托管地。
一战结束后,到二战初期的1939年,犹太人又进行了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大规模的回归浪潮,分别使得犹太人口新增了4万人、8万人、30万人。1940年,犹太人占巴勒斯坦地区的人口比已经达到了30%。
根据维基百科的描述,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大规模冲突,开始于1937年。激进派的锡安主义者多次发动针对阿拉伯平民的袭击,作为反击,阿拉伯人亦发动多次暴动,导致数以千计的犹太人伤亡。
在二战期间,趁着世界大乱,犹太人回归的脚步越来越快。到了1947年,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口已经达到了63万人,占总人口的约三分之一,但拥有的土地仅有6%。占人口大多数的阿拉伯人拥有约20%的土地。另外超过70%的土地归属于英国或者其他国家。
尽管,英国是二战的战胜国,但国力大幅削弱,无法继续统治巴勒斯坦地区。更重要的是,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都想要成立自己的国家。
1948年5月14日,犹太人宣布建立以色列国。第二天,埃及、约旦、伊拉克、叙利亚组成阿拉伯联军进入巴勒斯坦,与以色列军队爆发战争。
战争持续9个多月的时间,造成以色列方面4000多名军人、2400多名平民死亡,阿拉伯方面7000多名军人、1.3万名平民死亡。
到了这个时候,无论是以色列,还是巴勒斯坦,都形成了激进派,而且势力都不小。所谓激进派,就是要通过武力的方式,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单民族国家,完全消灭对方的民族。所以,以色列人与巴勒斯坦人的恩怨已经变成了死结,再也不可能解开了。
来源:覆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