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雅是个安静内向的孩子,我第一次注意到她,是在木艺社团的招新会上:其他学生都在热烈讨论着要雕刻什么元素,只有她安静地站在角落,专注地抚摸着一块老榆木的纹理。
三年前,我在学校创办了木艺工作室。近千名学生曾在这里留下足迹,而小雅的故事,是其中最动人的一章。
小雅是个安静内向的孩子,我第一次注意到她,是在木艺社团的招新会上:其他学生都在热烈讨论着要雕刻什么元素,只有她安静地站在角落,专注地抚摸着一块老榆木的纹理。
“你喜欢这块木头?”我走过去问道。她抬起头,怯生生地说:“老师,您看这里的纹路,像不像年轮在诉说着故事?”这句话让我心头一震。她的手指轻轻划过木纹,眼睛亮晶晶的,那专注的神情让我动容。后来,我经常看到小雅放学后还留在工作室,她不像其他学生那样急于完成作品,而是会花很长时间观察木材,仿佛在与木头对话。
有一次,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关于“鲸落”的纪录片,当画面中巨大的鲸鱼缓缓沉入深海,周围逐渐聚集起无数海洋生物时,我注意到小雅的眼眶湿润了。
“老师,我想用木雕表现这个画面。”她的声音有些颤抖,“但我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艺术创作就像鲸落一样,需要时间的沉淀。不要着急,我们先从了解材料开始。”我带着小雅来到材料室,她小心翼翼地触摸每一块木料,认真向我询问每种木材的特性。当她选中一块胡桃木时,我暗自点头——她的眼光很准,这块木料的纹理确实很适合表现深海主题。
我爱看小雅雕刻的模样,砂纸摩擦木纹的沙沙声,刻刀与木材碰撞的笃笃声,共同筑起天然的心理结界。当她因反复修改而焦躁时,我会指着窗外的梧桐树说:“你看那些被雷击过的树木,伤疤处往往最坚硬。”渐渐地,她学会了在挫败时闭目深呼吸,让木屑的清香平复情绪;学会了怎样使用不同目数的砂纸,将急躁打磨成从容。
然而,创作的过程并不顺利,她的作品在即将完成时突然断裂。看着她慌乱无措,我拿起断裂的部分说:“你看,这个裂口多像生命消逝的痕迹?有时候,意外也能成就艺术。”她愣住了,随即眼睛一亮。接下来的几天,我看着她将断裂处改造成鲸体分解的画面,那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创意让我欣慰不已。
作品完成那日,整个工作坊都为之惊艳:深褐色的胡桃木上,鲸鱼的骨骼化作海底山脉,与木纹完美融合,周围的海洋生物栩栩如生,断裂处绽放的珊瑚暗示着新生的开始。最令人动容的是小雅的创作手记:“每次雕刻到疲惫时,我就把额头贴在木头上,仿佛能听见年轮里传来大海的潮声。”的确,木艺能够温润学生的心灵,润的是在失败中站起的勇气,是在重复中安住的定力,是在残缺中看见完整的智慧。
在社团展览大会上,小雅站在作品旁,自信地向其他同学讲解创作理念,灯光洒在她身上,衬得她的笑容格外耀眼。我望着小雅被学生们簇拥的身影,忽然明白了刚开始学雕刻时师傅的话:“好木头会说话,好老师要当传声筒。”如今我才真正明白,木艺教育从来不只是培养匠人,而是让人学会在裂缝中看见星河。
在小小的木艺工作坊内,我见证了许多个“小雅”正在木艺中生长:有的从急躁变得沉稳,有的从怯懦变得坚韧,有的从迷茫走向笃定……这让我确信:这不仅仅是一堂木艺课,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成长。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