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是教育的“基础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22 07:10 1

摘要:近年来,教育部多次强调全体教师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职责担当,不仅是在向心理健康教师传递政策信号,更在指引教育文明的进化方向——每位教师都应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护心人”。

近年来,教育部多次强调全体教师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职责担当,不仅是在向心理健康教师传递政策信号,更在指引教育文明的进化方向——每位教师都应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护心人”。

有的教师说:“我是科任教师,只管成绩就行。”但试想,一个焦虑的学生如何专注学习?一个自卑的孩子怎能勇敢提问?知识需要心灵的土壤才能生长,而教师,恰恰是耕耘这片土壤的人。心理健康不是教育的“附加题”,而是所有教育目标的“基础分”。

学生的心理问题常常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显现,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作为频繁接触学生的群体,具有观察和早期干预的天然优势。成为学生的“护心人”,并非让教师替代专业角色,而是强调每一位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责任,通过日常观察和基础支持,与专业干预形成互补。

例如,科任教师作用的发挥,可以是作业本里一句“最近字迹有点儿急,遇到困难可以找我聊聊”的批注,是学生答错问题时那句“我也曾在这道题上卡住,再来一次”的鼓励,是发现异常后悄悄联系班主任和心理教师的那条信息……这些小小的行动如一盏盏灯,能让学生知道“我看见你了,我在这里”。

成为学生的“护心人”,要从维护教师自身心理健康开始。飞机安全广播里有这样一句话:如果您与儿童相邻而坐,请先戴好自己的氧气面罩,再帮儿童戴好氧气面罩。这个安全顺序给了我们启发:教师要呵护学生的健康心理,首先要维护自身心理健康。教师要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职业认同和压力应对能力,学会简单的放松训练,丰富自己的社会支持。教师只有先成为“有光的灯塔”,才能照亮学生。

教育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工程。当我们不再将心理问题视为“麻烦”,而是看作教育的“第二课堂”,当每位教师都能以专业而温暖的姿态告诉学生“我看见了你的挣扎,我愿与你共同面对”,这便是教育最动人的模样。

(作者系湖南省岳阳岳雅高级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22日 第03版

作者:郭玉良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