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天(5月22日),是吴孟超与袁隆平逝世四周年纪念日。两双“国手”,一位执柳叶刀济苍生,一位持稻穗安天下,以毕生心血留下永不过时的精神坐标。
明天(5月22日),是吴孟超与袁隆平逝世四周年纪念日。两双“国手”,一位执柳叶刀济苍生,一位持稻穗安天下,以毕生心血留下永不过时的精神坐标。
只要我们记得,他们就未曾离开,今晚,让我们一起再回忆他们的故事。
一双手,拉万千病人出生命绝境
右手拇指和食指长有老茧
并和中指一起相向弯曲靠拢
这是长年套手术剪、手术钳
用力捏手术钳所致
这是吴孟超院士的手
被中国肝脏外科界誉为“上帝之手”
谁曾想,这双手的主人差点就和手术台无缘了。
1922年,吴孟超出生在福建闽清乡下,幼年随父母到马来西亚谋生,从小钻在密密丛丛的橡胶林里帮父亲割胶,磨炼了吃苦耐劳的性格。
1943年,吴孟超考取了同济大学医学院,走上了医学报国之路。
大学毕业时,吴孟超想要留校,却因身高被教务主任泼了一身冷水:“不看看你的个儿,能干外科吗?”吴孟超气得要命,拔腿就跑。这时,恰好第二军医大学的附属医院招聘,吴孟超被录取了。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肝脏外科还是一片“手术成功率几乎为零”的未知荒原。吴孟超夜不能寐,写下“卧薪尝胆、走向世界”8个字,压在写字台上。
20世纪60年代,吴孟超在实验室里钻研业务。图源:福州日报
他把手术刀指向禁区:就是要到这个没有路的地方闯一闯,为数以万计的病人闯出一条新路来!
于是,这双手,制作了我国第一具完整的肝脏血管铸型标本,开创了中国肝脏外科,主刀完成了世界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手术,把中国肝脏外科带到了世界医学的最前沿。
图源:新华网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这是袁隆平生前常说的一句话
他用毕生努力发展杂交水稻
只为那个朴素的梦想:
“让人们吃上更多的米饭
永远都不用再饿肚子”
新华社记者 殷菊生 摄
1930年9月7日,袁隆平在北京协和医院出生。1949年,19岁的他考入西南农学院。
他见过饿殍,听过无数次“金元宝比不上两个馒头”,这段经历让他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专业研究出高产水稻,让同胞们免受饥饿之苦。
1964年夏天,水稻开花最盛的时候,袁隆平每天拿着放大镜在成千上万的稻穗里大海捞针,大约查看了十几万稻穗后,终于从洞庭早籼品种中发现了第一株雄性不育株。
20世纪60年代初,袁隆平专注科学研究。图源:共青团中央
后来,袁隆平带着助手辗转多个省份展开试验。从1964年开始培育杂交水稻,直到1973年,袁隆平和他的团队才培育出了我国第一批籼型杂交水稻。
从1976年到1987年,中国杂交水稻累计增产1亿吨以上,每年增产的稻谷可养活6000多万人。
图源:人民日报
1996年,农业部正式立项超级稻育种计划。4年后,第一期每亩700公斤目标实现。随后便是2004年800公斤、2011年900公斤、2014年1000公斤的“三连跳”。
两双手,三个梦
吴孟超曾说,毕生夙愿是“愿天下再无肝癌”。
他将16000多名患者拉出了生命的绝境,他培养的学生仍在肝胆外科治疗一线发光发热。
2013年11月,福建吴孟超科技教育发展基金会成立。2023年,吴孟超医学奖首次在福州揭晓。
自2004年5月起,上海吴孟超医学科技基金会多次颁发奖项,奖励了一大批在临床医学和基础研究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获奖者中有6人成长为两院院士,28人成长为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
“吴孟超之手”雕塑。林双伟摄
而千里之外的另一片热土上,同样有一双手将希望的种子撒向大地。
袁隆平曾说:“我一直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归根到底,是希望世间再无饥饿。
而梦想也正逐渐成为现实。
2021年11月15日,浙江龙泉,袁隆平生前参与研发的新品种巨型稻“巨丰5号”喜迎丰收。巨型稻平均高度可达2米,单穗实数粒比普通稻多3倍。
图源:央视新闻
今年4月3日,袁隆平墓前,侄子袁景辉带来了一束特别的稻穗,在非洲播撒的杂交水稻成功了,袁老的“杂交稻覆盖全球梦”也不远了!
如今,二老已离开我们四年了。
吴孟超那双变了形、“长了眼睛”的手不仅切开病魔的桎梏,更铺就中国医学攀登的路径。
袁隆平的指节浸透泥土芬芳,那些沉甸甸的稻穗摇曳的不仅是金秋的丰饶,更是人类战胜饥饿的希望。
有些人的离开不是终点,而是以另一种形式,永远守护着这片深爱的土地。
斯人已逝,遗产永存。
一起缅怀致敬!
头图来源:新华社
编辑:陈志凡、吴妃
审核:严顺龙、方婷
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
来源:福建日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