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心 - 港股创新药ETF逆势崛起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1 20:10 1

摘要:港股市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导,外资占比超过40%,其定价逻辑更注重现金流折现和国际对标。创新药企如百济神州、信达生物等虽在研发投入上与美股Biotech相当,但因港股流动性溢价不足,估值长期被压制。

唉:-(

又没赶上~

港股创新药ETF近期的爆发式上涨,本质上是对长期估值压抑的一次集中释放。

2025年一季度,银华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的PE(市盈率)为44.4 ,而国泰中证生物医药ETF的PE为26.4 。

PE高,反而涨得更好,这种差距源于两大核心差异:

1. 流动性定价权的差异

港股市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导,外资占比超过40%,其定价逻辑更注重现金流折现和国际对标。创新药企如百济神州、信达生物等虽在研发投入上与美股Biotech相当,但因港股流动性溢价不足,估值长期被压制。

例如,药明生物作为全球第二大生物药CDMO企业,其港股估值仅为美股同行Lonza的60%。尽管港股创新药ETF的PE相对较高,但其成分股多是创新药研发型企业,未来成长潜力大,市场对其盈利预期较高,所以给予相对高的估值。

而A股生物医药ETF的PE低,部分原因是市场对其成分股盈利增长预期不乐观。像恒瑞医药等企业,受医保集采等政策影响,盈利预期存在不确定性,创新药研发投入大且面临市场竞争,集采使其部分药品价格下降,影响利润增长,从而拉低了整体估值。

2. 盈利模式的包容性

港股通过18A规则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这类企业虽然短期亏损,但研发管线价值未被充分定价。

以康方生物为例,其PD - 1/VEGF双抗药物AK112的Ⅲ期临床数据显示客观缓解率达68%,但因尚未盈利,市值仅为同类美股企业的1/3。

反观A股生物医药ETF,成分股多为盈利稳定的传统药企,如长春高新、智飞生物等,其估值更多反映国内市场的增长预期,而集采政策导致的盈利不确定性削弱了估值弹性。

银华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成分股平均研发费用率超过25%,海外收入占比达38%,显著高于国泰中证生物医药ETF的15%和12%。

例如,石药集团的mRNA疫苗在东南亚市场的商业化进展,以及康方生物与默沙东的全球合作,均体现了港股标的的国际化基因。

而国泰中证生物医药ETF持仓集中于药明康德、恒瑞医药、迈瑞医疗等,涵盖CRO(合同研究组织)、创新药、医疗器械等领域,业务相对多元,但传统药企占比较高,业绩增长受行业政策和市场竞争双重压力。比如恒瑞医药虽在创新药领域发力,但国内市场收入占比仍超80%,集采政策对其盈利的压制更为直接。

港股创新药企业在双抗、ADC等前沿领域布局更早。

三生制药与辉瑞达成的60亿美元PD - 1/VEGF双抗授权协议,创下国产创新药出海纪录,而A股同类企业的国际化进程相对滞后。

这种差异导致港股标的在全球资本定价中获得更高溢价,例如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海外销售额占比已超70%,其港股估值较A股溢价达40%。

近期港股创新药ETF的上涨是多重因素共振的结果:

国内创新药出海政策的密集出台(如《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叠加FDA对中国创新药审批加速,直接催化了港股标的的价值重估。

2025年Q1,中国药企海外授权交易额超410亿美元,首付款比例提升至20%,显著高于2023年的10%。

这种政策红利在港股市场的反映更为直接,例如药明康德的海外收入占比已达65%,其港股股价较A股溢价25%。

美联储降息预期下,海外资金加速回流新兴市场。

港股通创新药ETF连续7日净申购,年内规模翻倍,而北向资金对A股生物医药板块的配置则相对谨慎。

这种差异源于外资对港股创新药标的的国际化逻辑更认可,而A股市场的流动性更多依赖国内资金,在经济复苏预期较弱的背景下,风险偏好相对保守。

两地ETF的表现差异,本质上是中国医药产业升级的缩影:

AI技术的应用使港股创新药企业的研发周期缩短40%。

信达生物通过AI预测模型优化PD - 1/LAG - 3双抗的临床试验设计,将Ⅱ期临床入组时间从18个月压缩至12个月。这种技术跃迁在港股标的中体现得更为充分,而A股生物医药ETF的成分股更多依赖传统研发模式,效率提升相对滞后。

港股创新药企业受益于全球支付体系的多元化,其产品在欧美市场的定价权显著高于国内。

例如,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在美国市场的定价是国内的8倍,这种溢价能力直接反映在港股标的的估值中。

而A股生物医药ETF的成分股更多依赖国内医保支付,2025年医保谈判虽优化了创新药定价机制,但整体支付压力仍存。

面对两地ETF的分化格局,投资者需在风险与收益间进行精准权衡:

- 短期爆发力:在FDA审批加速(如2025年超30款国产药进入全球多中心临床)和海外授权高峰(预计全年交易额超800亿美元)的催化下,港股创新药ETF仍具上行空间。但需警惕部分标的因估值修复过快导致的回调风险,例如三生制药在5月20日单日涨幅达30%后,技术面已出现超买信号。

- 长期价值锚:港股创新药ETF的估值修复尚未完成。当前中证香港创新药指数PS值仅为纳斯达克Biotech指数的1/3,若行业临床成功率从12%提升至18%(美国当前水平),估值中枢可上移30%。

- 政策底的防御性:国内集采政策的边际改善(如"唯低价中标"模式调整)和丙类医保目录落地,为A股生物医药ETF提供了估值修复的安全边际。恒瑞医药等龙头企业的创新药管线在2025年进入收获期,预计净利润增速将达25%。此外,像迈瑞医疗等医疗器械企业,受政策影响相对小,盈利稳定,是ETF中较为稳健的部分。

- 结构性机会:A股生物医药ETF在医疗器械、消费医疗等细分领域仍具优势。例如,乐普医疗的可降解支架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30%,其估值较港股同类企业低20%。

- 战术配置:短期可增持港股创新药ETF,重点关注海外授权进展(如康方生物AK112的Ⅲ期数据公布)和ASCO会议催化(2025年6月)。建议仓位不超过权益资产的20%,并设置15%的止损线。

- 战略配置:长期可采取"A股龙头 + 港股高成长"的组合策略。

例如,以50%仓位配置A股生物医药ETF(聚焦器械和消费医疗),30%仓位配置港股创新药ETF,20%仓位配置现金类资产以应对市场波动。对于风险偏好较低、追求稳健的投资者,A股生物医药ETF中部分企业盈利稳定,如迈瑞医疗等医疗器械企业,受政策影响相对小。

若看好其长期稳定分红和相对稳健增长,可继续持有,不必切换

而风险偏好较高、追求高成长的投资者,港股创新药ETF虽波动大,但创新药企业成长空间大。若看好创新药行业未来爆发式增长,且能承受投资风险,可适当配置港股创新药ETF,但不建议全部卖出A股生物医药ETF,可构建组合分散风险。

可惜我以前没有做功课,以为A股医药和港股医药走势会一样,所以配置的都是A股医药,悔之晚矣。

其实除了医药板块,在A股和港股的其它板块ETF中,也一定程度存在A股相对传统、港股相对创新的特点。以下为您列举一些:

科技板块

- A股:比如华夏中证5G通信主题ETF ,跟踪中证5G通信主题指数,成分股多为在5G通信产业链中处于成熟业务阶段的企业,像中兴通讯等,在通信设备制造、基站建设等传统领域布局深厚,更偏向传统的科技产业布局。

- 港股:恒生科技ETF ,跟踪恒生科技指数,覆盖腾讯、阿里、美团等龙头,信息技术占比约70% 。这些企业不仅在互联网科技领域创新活跃,如腾讯的社交生态拓展、阿里的电商技术创新等,还积极布局新兴科技如AI、云计算等前沿领域,创新属性更为突出。还有港股科技30ETF,聚焦30支高弹性标的,重仓港股科技“七姐妹” ,在AI产业链布局全面,在AI技术突破期表现优异。

互联网板块

- A股:目前A股市场互联网相关ETF,如嘉实中证沪港深互联网ETF ,虽涉及港股互联网企业,但也包含部分业务模式相对成熟、稳定的A股互联网企业,整体创新活跃度相比港股稍逊一筹。

- 港股:港股通互联网ETF ,聚焦纯互联网平台,像快手、哔哩哔哩等前十大权重占到了60% ,这些企业不断在内容创作、用户互动模式等方面推陈出新,具有较强的创新活力和弹性,还好这个早有布局。

黄金网格策略在生物医药ETF和港股创新药ETF中的应用

黄金网格策略是一种通过设定价格网格,在价格下跌时买入、上涨时卖出的交易策略,旨在利用市场波动获取收益。以下是分别应用于生物医药ETF和港股创新药ETF的思想和参数设定:

生物医药ETF

- 策略思想:鉴于A股生物医药ETF成分股多为传统生物医药企业,受政策和市场竞争影响,价格波动相对较为平稳,但长期有一定的价值中枢。采用黄金网格策略,是在其价格波动区间内,通过低吸高抛积累收益,同时利用下跌时的买入摊薄成本,等待市场回暖实现盈利。

港股创新药ETF

- 策略思想:港股创新药ETF成分股多为创新型药企,具有高成长性但同时也伴随着高波动性。

黄金网格策略在此的应用,是利用其较大的价格波动空间,在价格下跌到一定程度时逐步建仓,在价格回升时获利了结,同时通过网格交易控制风险,避免因股价大幅波动造成过大损失。

因为没有持仓,针对当前的震荡走势,只是做了T+0金字塔策略,有机会就吃一点,也不敢追高了。

东看西看,只是想在实战中了解行业,为未来的策略找标的,未雨绸缪而已。

来源:机计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