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的出版圈格外动荡,不少人离职,重新寻找出路。今年,营销编辑岗位尤其动荡。本期中国编客专题策划,特征集一波在出版行业供职,后又离开去寻找新职业路径的营销编辑,聊一聊自己的工作经历、离职后的去向,以及对未来的打算。
近年的出版圈格外动荡,不少人离职,重新寻找出路。今年,营销编辑岗位尤其动荡。本期中国编客专题策划,特征集一波在出版行业供职,后又离开去寻找新职业路径的营销编辑,聊一聊自己的工作经历、离职后的去向,以及对未来的打算。
本文受访者均为化名。
迷茫又不好转行是常态
■佩 奇
Q
离职机构是国企出版社还是民营公司?
民营图书公司,新创立的小出版品牌。
Q
在离职的这家机构干了多久?
干了两年半的营销编辑,文字编辑和发行不干的我们都干,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背锅”。上到联系各平台大小媒体、与作者维护关系,下到工作室几个自媒体平台的更新运营、做文创、摆摊,有时候还得背点销售额,在毫无营销费和样书的情况下去“跪求”一些达人的推荐和发稿……
Q
什么时候离职的?离职是否拿到补偿金?
整整一年了。是主动离职,因为各方面因素导致真的熬不下去了。之前也有同事被离职,补偿就是正常的n+1,算很良心了。
Q
最终促使离职的直接导火索是什么?
跟领导不合。如果他能把研究人性的时间用来研究业务,也不至于跟每个人都闹成这样。排除掉这个因素,我愿意在前司干一辈子。
Q
离职的原因是否与考核机制转向销售转化有关?
这方面并不太多,虽然也要背销量任务,比如说一个月一个营销编辑要卖8000册书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毕竟我们这种小出版品牌的冷门选题没什么受众。但其实不完成也没什么惩罚,卖出去也没什么奖励。为此,我从联系带货达人转向了联系中盘。然后就出现了这种情况:我、发行、中盘、其他营销同事,同一本书不同时间联系了同一个带货达人。达人说:“要不我给你们拉个群?”我:“不用了老师,我退出。”我宁愿把资源拱手让人,也不想参与纷争。
Q
做营销编辑实际收入情况如何?
毕竟我们上头是个正经公司,工作室只占公司很小部分业务,所以整体工资在出版界算可以的,拿到手1万元左右,比照同行已经好很多。我不是用爱发电,但发现不少同行即便工资很少也在“为爱发电”,这部分人很多都是年龄大一点的前辈,同龄的同行基本都叫苦连天,不知道自己将来该怎么办,迷茫又不好转行是常态。
Q
离职,有犹豫吗?讲讲当时的心情吧。
毫不犹豫地离开了。其实我早有准备,之前想再忍忍,休个假调整一下状态……但,当你看到大自然的那一刻,它会告诉你,世界那么大,何必拘泥于此,路还远,日子还长,你值得勇敢地去探索未来更多可能。
Q
离职后,回看出版行业,给它一些评价?
一直说出版是夕阳产业,入行的时候我想也无所谓,这个世界上那么多人,总会有人看书,入行后确实如此,很多书自产自销,出版界不会让人饿死,只要你还坚持就会有一口饭吃,就是一直吃不饱而已。但这些年也经历了一些感动和很多成长。出版圈总会有一个个抱团取暖的团体,互帮互助真的不是嘴上说说,无论你遇到什么问题,都会有人给你提供建议和经验,甚至非常直接的帮助。当你自己成功地从头到尾办了一场活动,这将会是你人生中的高光时刻之一,除了收获人脉、感动、经验,更多的是对自己成长的认可和欣慰,这种时候仿佛觉得调不调休都不重要了。
Q
现在是待业阶段还是找到了新工作?
已经在新岗位上发光发热了。前文说到我是误打误撞进入出版行业,之前在MCN公司做短视频编导,现在干回老本行了。不知道该不该说这样的话,当时领导让我入职的时候也是想让我给工作室起号的,但这些年下来,所有的方案都不行,最终结果是不懂短视频的领导让从不看短视频的设计师指导大家做了一些内容,呈现的画面吓坏了好多同行,现在又做回老本行,自己都觉得有点嘲讽。
希望每个公司都珍惜营销编辑
■蜗牛不爱吃葡萄
Q
离职机构是国企出版社还是民营公司?
民营图书公司。
Q
在离职的这家机构干了多久?
做了两年半的营销编辑,主要工作就是营销公司出的所有书,还有包括其他杂活儿,毕竟营销编辑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Q
什么时候离职的?离职是否拿到补偿金?
2024年夏天离职的,主动裸辞,度过了一个非常快乐的暑假。
Q
最终促使离职的直接导火索是什么?
好多吧,不想背锅(只要书卖得好那就是策划编辑选题把控好+发行铺货渠道好,不好那就是营销没宣传好)、工资低(有点看不到奔头)。
Q
离职的原因是否与考核机制转向销售转化有关?
这个还好,我个人能接受销售成绩影响考核,毕竟营销编辑吐槽归吐槽,大家都是怀着一腔热血希望把每一个产品做成爆款!成就感和发出去几万册的书有自己的名字,多骄傲的事情!可惜,梦想归梦想,大多数属于销售效果好也拿不到多少钱(和发行比相差甚远),销售效果差反而扣钱,无法接受,营销招谁惹谁了,不公平啊!
Q
做营销编辑实际收入情况如何?
怎么说呢?饿不死但也活不好吧,比起同期一个直播行业选品经理的岗位薪资差太远。当时觉得直播行业太耗费体力精力,再加上真的喜欢营销,喜欢将好内容推给更多的人,这样说来应该属于“为爱发电”吧!后来发现直播选品经理岗位上的姐妹实现了小小的财富自由,都买了房!好离谱,有时候选择挺重要,只能宽慰自己,虽然赚得少,但也保留了自己的头发。
Q
离职,有犹豫吗?讲讲当时的心情吧。
好像犹豫了。倒不是因为还想在出版界做出点什么惊天动地的成绩,纯属是担心失业潮之下,做了五六年营销编辑,还能不能转到其他行业,对自己的未来产生了茫然。但转头一想,大不了还回到这儿,先去试试呗,再不试往后就会越来越难了,想到这里,还是果断地选择裸辞了。
Q
离职后,回看出版行业,给它一些评价?
还是很热爱,虽然已经离开了出版行业,但几乎一个不落地前往每个读书市集,挑选喜欢的纸质书,会发自内心地觉得满足。还会常常看豆瓣新书速递,生怕错过了一些好书。还是喜欢读书,喜欢对一些内容做出自己的评价。
吐槽的话也听了很多,只能说希望每个公司都珍惜营销编辑吧。TA们对图书行业的热爱真的不亚于策划编辑,大家都是为了让自己做的内容被更多人喜欢,一起研究出更多玩儿法才是正事,众人拾柴火焰高。如果书卖不好就甩给营销,营销编辑只会越做越无力,最后变成多个部门的小喽啰,简称“一仆多主”。
Q
现在是待业阶段还是找到了新工作?
已经找到新工作了!还是很喜欢的,也和文字打交道,不过是偏向让文字朝着更多元化方向转化的。不用再担心一本书能不能被读者喜欢,卖得好不好;能在每一个作品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被看见,这一点还是很爽的!
Q
还有可能回到出版行业吗?
现在这个行业还是很喜欢的,目前想要做大做强,哈哈。暂时不考虑回出版行业,至于有没有可能,不敢说得太早,Flag不能轻易立下。
裁员裁到1个人干4个人的活
■小 雪
2018年赶上新媒体热潮,从传统媒体转战新媒体,成为一名新媒体运营小编。
刚开始,我在一家考研图书出版公司工作,恰逢部门增加营销板块,KPI考核每个月都创新高,工资也水涨船高,让我信心大增,一度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一定能在这个领域发光发热。可就在2020年年初,一场疫情,使所有的营销步骤颠三倒四。营销成功的书,物流无法按时发出去,阻碍了及时的二次发酵,营销费用也因资金不足大打折扣。那时候的我,是迷茫的……后来,我带着我的小团队,集体步入自己做博主的阶段。经历了多个加班加点,结果算是比较好,能够填补一些流量曝光。
本以为我们能成功度过这水深火热的时间段,又碰上公司要改革,革新到一天一个变,每天都在换新思路,裁员裁到1个人干4个人的活。改革以后,人心惶惶,每个人都在担心自己被干掉,就只能在套路里做奇葩游戏,玩起“人际关系”和“尔虞我诈”。我退却了,一直觉得书是最简单的世界,实际不然……
种种原因,我离职了!
吐槽一个公司的“无理制度”吧。比如,领导会说:“给你时间,让我看到结果,过程不重要。”10分钟和1小时能带来的成果肯定是不同的,10块钱和100块钱带来的效果也是不同的。但是偏偏他让10块钱带来1小时的回报。其中的酸甜苦辣相信做过营销编辑的伙伴们都知道。现在,偶尔看到我喜欢的书,我还是会不自觉地买,还是会想想它的各种营销卖点。
眼下,我已考进服务人民的工作,还是牛马,但起码大多数时间我是快乐的。
有人说我太年轻,现在的选择不见得是真的好,只能说是适合当下,适合大环境,真到经济复苏的时候,等赛道重回巅峰的时候,我就回不去了。真等到那时候我就当一个“读者”也挺好,果真像别人说的,爱好不要当职业,这样会让自己不再喜爱。逃离以后,我好像又重新爱上读书,重新爱上收集,看到了书的本质。
看书真的很好,“卖”书,还是算了吧……
校 对:马 葵
编 辑:陈 麟
复 审:张维特
终 审:宋 强
©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中国书业最忠实的观察者和记录者
新媒体矩阵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