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班收智商税,家长抢着交学费,何苦呢?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21 22:04 2

摘要:小时候被灌鸡汤,老师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家长说“只要努力,就会有回报”,同学说“分数低了不怕,下次考好”,我信了。

小时候被灌鸡汤,老师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家长说“只要努力,就会有回报”,同学说“分数低了不怕,下次考好”,我信了。

后来发现,鸡汤越喝越清淡,成绩越追越无聊。

再说了,小学时卷到极致,谁不是一手作业本、一手错题集,卷王也有自己的苦恼:在分数表上打滚,却没工夫琢磨题目到底为啥这么出。

有人说,分数代表能力,小时候信,长大后觉得像是相信了一夜暴富。

小时候拿满分,家长请吃肯德基,隔壁老王家小孩考砸了,直接被送进补习班。分数成了家庭地震仪,喜怒哀乐全靠它指挥。

谁能想到,分数还能决定周末吃不吃炸鸡呐。

实际上,回头看小学低年级,分数真的不重要。

为什么?

因为培训、补课、作业时间这些事,统统和“自主思维”无关。孩子的脑瓜子,本该像春天的树苗,自由疯长;偏偏补课班里全是“流水线”操作,按部就班、老老实实学会做题,思考力还没冒头,就被一套“标准答案”盖过去。

拼命刷题,争分夺秒,最后谁也没成科学家,倒是“奥数卷王”批量出现。

至于能力?谁还记得那道“鸡兔同笼”是怎么解出来的。分数一到手,思维直接下线,剩下的只有焦虑和卷王的自尊心。

再者,很多家长痴迷各种“思维训练”课,仿佛报班就能变身“天才少年”。一听奥数、编程、思维导图,脑补孩子从此考场制霸,未来能当马斯克。

殊不知,强行灌输技能,反倒磨平了孩子的好奇心。

那些“赢在起跑线”的故事,大部分结局都变成了“输在兴趣点”。培训机构全员营销高手,家长成了韭菜,孩子成了小白鼠,思维自由?不存在的。

多数课程都停留在“刷题技巧”层面,把做题当成能力提升,实则是“跑步机上的仓鼠”:

看似很努力,其实原地打转。

刷题如打鸡血,猛干一天能拿下多少题,考试前夜猛灌咖啡、啃坚果、念咒语,仿佛时间越长、分数越高。

家长和孩子天天盯着学习时间表,仿佛“学得多,赢得多”,其实刷题刷多了,脑子只会进水。思维训练从来不是题海战术,而是让孩子会问问题、能琢磨事。

少点死磕多点琢磨,才是真本事。

比如有一回,朋友家的小孩刷题上头,号称“今日目标五十题”,结果晚上困得睡着还在翻卷子。第二天老师布置作业:“归纳错题原因。”孩子沉默半晌,甩下一句:“老师,原因就俩字,瞎做。”

我在旁边憋笑,家长却认真反思:“是我们不够陪伴孩子,还是资料买少了?”

我当场想起网上的名梗:学习不在于做题多少,而在于有没有动脑。

刷题刷到头,错题成堆,知识点全靠猜,家长以为这样能提升能力,孩子以为这样能少挨骂,最后全家都成了“题海钓鱼佬”,人人都在水里捞答案,没人会游泳。

再比如,有次校内测验,教室里全员抱卷子复习,气氛比春运火车站还热闹。

卷王同桌一边翻资料一边感叹:“时间不够用。”我看他半小时做了六页题,脑门冒汗,嘴里还念叨“加油,距离天才只差九百九十九道题”。

结果考试出了一道开放题:谈谈你的想法。

全班鸦雀无声,卷王更是当场死机,思维卡壳,写了俩字:“不会。”老师说:“多做题没用,脑子要用。”

卷王懵了半天,感叹一句:“刷题刷成了疯子,结果最后脑子没了。”

培训班最喜欢讲技巧,“十天速成,三天爆改成绩”,但一旦脱离套路,孩子们就像离了导航的司机。

思维习惯是靠日常点滴养成的,而不是靠速成的“模板套路”塞进脑子。会思考、能归纳,才能把问题拎得清楚。

技巧是临时抱佛脚,思维才是永远的底牌。

曾经见过家长给孩子报“速成奥数班”,一周学会二十种解题法,孩子刚学会一种,老师又教新招。家长兴奋地刷朋友圈:“孩子本周会了十招奥数法!”

下周考试,题目全换风格,孩子下场懵逼,靠技巧硬怼,结果十招没用上半招,倒是用光了所有草稿纸。家长反思:“老师的套路是不是不够新?”我想说,套路再新,题型一换,还是得靠思考。

短跑冠军冲得快,长跑选手赢到最后,套路只能撑一时,习惯才是一世。

还有位朋友家的神童,刚上一年级就学会了三年级的数学技巧,家长逢人便夸“天才儿童”。班里有场趣味竞赛,题目脱离套路,要求发挥想象力。

小神童傻眼,翻遍脑海找技巧,无果,最后交了白卷。

老师开玩笑:“你可以写写自己的想法。”小神童郑重其事:“老师,想法没在技巧包里。”

瞧瞧,高开低走,套路失灵,神童也栽了跟头。

补习、竞赛、刷题,大家都在卷。

被动接受家长和老师的安排,最后只会养成“被动学习模式”。真正厉害的,不是跟着指令机械做题,而是自己会主动找问题、拆问题、解决问题。

自驱力一旦养成,学习成了自己的事,而不是“被逼着完成KPI”。

有段时间,班上全员卷入“英语打卡挑战”,规定每天录十句英文,上传群里。大家都跟着任务走,谁没完成,谁就罚抄单词。

打卡一周后,大家录音千篇一律,内容也固定不变。只有班里一个“摸鱼王”,自创段子打卡,录音内容越来越离谱,从“Hello everyone”录到“Why are we still here, just to suffer?”老师听完,破防笑喷。

家长们问他怎么有创意,他说:“我不想被动录音,干脆自己编点有趣的,省心还开心。”

别人卷得死气沉沉,他倒是玩出了新花样。

再比如我家隔壁小孩,每天被家长督促学习,连游戏时间都被规定成“思维训练”。

某天他一脸郁闷:“作业做不完,还要补课,脑袋要炸了。”我问他有没有兴趣自己找点喜欢的知识学学?小孩顿时眼睛发光,拉着我研究起地球仪,研究半天,能把全球时区背下来。

后来学校地理竞赛,他成了“百科全书”,老师追问秘诀,小孩淡定答:“主动学,比被动学爽多了。”

自驱力一旦激发,知识吸收得飞快,家长都跟着捡便宜。

所以说,培训班收智商税,家长抢着交学费,何苦呢?思维养成,说到底就是一场慢煮清汤,不靠猛火只靠“细火慢炖”。

面对教育焦虑,家长总想一招制胜,孩子总想速成逆袭,老师总想高效提升。

其实好习惯不是一夜爆发,靠的是日积月累、慢慢熬成的厚底汤。每天逼着孩子多刷一套题,不如引导他们思考一道题里的新鲜玩意;一味追求成绩提升,不如静下心研究怎么把知识用活。

起跑再快,终点都一样,谁能走得远、走得稳,靠的还是思维和习惯。

与其做“分数收割机”,不如做“思维游牧者”。

用三分耐心陪伴,五分自由鼓励,两分幽默调剂,慢慢看见孩子的潜力生长。放下焦虑,收起“鸡血”,思维比技巧耐用,自主比被动好用,学习成了享受,成绩也不再是家庭的晴雨表。

或许有时候,慢慢来,才是快。

来源:湖北台教育要闻

相关推荐